孩子摔倒了,妈妈的反应亮了

作者:琳琅
编辑:虫虫怪
1
Andy3岁了,因为最近家中有些情况,我们不得不临时决定把她送去幼儿园。
和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分离,我们充满了担心,担心孩子适应不了、哭闹不停怎么办?
庆幸的是所有的担心都没有兑现,小家伙第一天就在班上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没有哭。
老师说:Andy特别棒,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朋友说:Andy能很好的感受到姥姥的情绪,情绪感受能力优。
虽然在每个妈妈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但其实我却很不习惯接受来自他人对孩子的赞扬,也很少去谈论自己的育儿经验,总担心误导了他人。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此刻面对着没有小朋友吵闹的家,突然就想说点什么啦!
因为有孩子,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员问:“你们学心理学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会不一样呢?”
其实要说很特别的不一样,还真的很难讲,但又似乎在很多的细节背后都有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所以此刻如果你还没有baby,或者孩子尚且小的话,我真的建议你来学学心理学,你完全无法估量,你的这点小投资,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多大的改变。
2
好啦,进入正题。想象下面一个场景:你2岁的小孩,因为绊到路中间的小凳子摔倒了,你会怎么处理呢?
A、抱起孩子,装作很生气的样子,敲打地面,安慰宝宝:“我们不哭不哭哈,妈妈打凳子,都是它害我们宝贝摔倒了。”
B、抱起孩子,非常生气的责备旁边的老公或婆婆:“就知道玩手机,孩子摔了没看见嘛?”
C、把孩子一把拉起来,责备到:“你怎么那么笨呢?没看到有凳子嘛?不知道绕开嘛?还好意思哭?”
D、抱起孩子,安慰的拍拍她的背,询问她哪里摔疼了,并进行具体化的描述,比如:“哦,膝盖摔疼了,宝贝好伤心啊。”
我们小时候常常被灌输的教育是:打针不能哭,因为哭了就不勇敢了;遇到凶恶的大狗不能害怕,害怕就会被说成胆小鬼……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多的学会了对情绪进行否认、回避和遗忘。
但现实明显已经证明了这些并不是最优的方案,在我做的几十场培训调查中,大家对情绪管理课程的需求度,排名都在前三位。
而且我们在课程中也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当需要大家对一幅图中的人物情绪进行描述时,人们往往会很难直接做出表达。
这说明情绪问题不容小觑,那面对孩子,我们能做什么呢?
01 帮助孩子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是我们应对孩子情绪问题需要做的第一步。例如:你此刻感到害怕、伤心、失望、不舍……你正确的描述,通常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能被妈妈理解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一剂安慰剂了。
同时当孩子一旦习得这样的方式之后,你也就能更好的把握孩子的内心动态了。
相信比起一个一直不停哭闹着要离开某个场合的孩子,另一个能告诉你:“妈妈,这里太黑了,我有点害怕。”的孩子,显然要容易搞定得多。
02 想笑你就大声笑,想哭你就大声哭
我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是怎么看待哭这件事的,但我是个会定期“排毒”的人,以前朋友说过我,你怎么那么大了还哭啊?
我的解释是:我是女生啊,这是上天(wen hua)赐给我的天然优势。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既不能去KTV唱歌,也不能去酒吧喝酒,所以哭和笑是他们能用的,最直接的表达情绪的方法。
有的家长很不喜欢孩子哭,我们经常会在路上看到家长对小孩说:“你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然后孩子在一旁哭得更厉害,因为在努力抑制自己情绪之余,又叠加了担心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每次当我们不允许孩子哭泣的时候,其实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不能发泄情绪?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有情绪的孩子?
03 我稳定了,孩子才可能稳定
Andy姥姥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也容易情绪化。印象很深的一次,某天我说要把玩具送给朋友的小孩,姥姥一脸不愿意,说要留着生二胎的时候用。
后来的某一天Andy突然很开心的来跟我说:“你给我生个弟弟妹妹吧。”
结果姥姥突然就生气了,说自己只带Andy,如果要带弟弟妹妹自己就回去了。一听说姥姥要走,Andy立马就伤心的哭了起来。
其实我很能理解姥姥对于自己身体跟不上,没办法带两个小孩儿的焦虑,以及对我们抚养二胎经济压力较大的担心。
但这件事情在小Andy那儿却极有可能带来混乱,她很难理解为什么才说要生二胎的姥姥突然就生气了。
好在姥姥立马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及时的安慰了她。
但有些小朋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长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冲突之中,有时是主要扶养人自身就很矛盾,有时是不同的家庭成员间育儿理念不同,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孩子情绪的不稳定,因为规则和标准都是不清晰的,他们也就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愤怒、内疚等负性情绪。
你也许会面临家庭成员就是不统一的困境,但此刻,希望你能为了孩子,尽可能的去协调。
或者,至少我们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尽可能的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好了,在孩子的教育中,你们还有些什么好方法或者小困惑呢?欢迎来评论区分享和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