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电台《...翻电关于什么?》笔记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我又来安利翻转电台啦~有时候听多了甚至会觉得“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在某些方面好像也有点道理,但这可能又是另外一种为了急于得到人生答案而拿来安慰自己的幻象也说不定?总之还是非常感谢主播李厚辰老师,也希望翻电的听众包括我自己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进行反思。
翻转电台的起源
1.对于问题解决认识的转变:
人们要去完成一个行为或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不了的原因在于相应的缺乏知识或观念,只需要去学习了解对应的内容就能够解决问题→
今时今日的社会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不是观念问题,不是仅仅能够依靠自主的反思批判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进行好的实践与行为。
→真正的智慧不是依靠知识与观念带来的智慧,而是“实践智慧”,蕴含在“做”中的智慧,你从小到大就没有好好地做过这些事,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2.什么东西驱动人去做事?
人们一般认为,是理性驱动人们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但理性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情绪(陀思妥耶夫斯基),情绪才是驱动行为与实践的根本原因。
翻转电台想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过去对于情绪的理解:快乐、伤心、悲痛、厌恶等,但实际上更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实践的情绪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情绪:原初情绪+社会观念,例如家国情怀,思乡,阶级固化等。
而在所有影响人情绪的社会建构之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知识”,尤其是求知方式。福柯的知识社会学本质上来说就是:今时今日的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权力建构,权力依靠发明知识和设计一个知识运行的路径(如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来运行和传达这些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社会建构情绪的基础,来促使你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行为,进而导致你在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
翻转电台的目的:
非常广泛,深入地揭示这个过程(知识观念的权力建构),是怎么来的,不这样还能怎么样?
开篇与结尾的句子
一、
开篇:“时代的症结在于自信心,年轻人自信心越少,胆量就越少,胆量越少,能做的事情就越少。来翻转电台,用知识充实你对周遭世界的了解,培养你的安全和自信心;来翻转电台,用知识充实你的自信。”
“自信”:现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与合理性、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自信消解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
源自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之后神学世界观的瓦解+启蒙运动启蒙理性世界观的失败,导致当今世界既没有神学作为支撑也没有启蒙理性作为支撑。表现在普通人身上则是他的生活缺乏合理性,他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合理,尤其是他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在这种论题与背景之下,人们更会进一步产生一种“本来生活就毫无意义”的自我贬低。
从小的方面来看:
表现为生活中的无力感,即使是具有功利的价值你也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行为有用。
原因在于:信息全球化与透明化导致与全世界所有的人来做比较,个人所做的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相对而言变得特别特别小,实践上产生一种无力感。
总结:自信心的缺乏+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基础的社会建构情绪,导致人丧失行动力和实践能力,导致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麻烦。
+受过教育的人更会自欺欺人:
为什么一些低收入者不容易得抑郁症,不容易产生“存在性焦虑”?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接受过理论学科的教育,导致他们没有我们这样透过说理的过程来反思自我,透过知识、观念、概念来进行理解的习惯,而透过这种方式所进行的自我理解,大多数时候都是自我欺骗,且这种自我欺骗对于人的整个心理健康又是非常糟糕的。
一个没有受过那么多教育的人欺骗自己欺骗不深,一个学过知识的人欺骗自己起来特深而且是花样百出,如果你没有能力骗自己,网上也有的是文章来教你怎么骗自己。
→
翻转电台的价值:
实现一种“兼听则明”。
跳出所有主流话语中对于世界的叙事和对于知识本身过于的强调与空头支票,透过不同的视角来向你展示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各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社会我们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在这样的,今天的处境如果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是怎么样的。
“翻转”→翻转视角,提供多个视角,而不会出现仅仅凭借某个不知好坏的视角就用来指导自己生活的情况。
二、
结尾:“要记得敢于去相信。”
相信你自己。
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来帮助你摆脱原来自己身上知识与观念的枷锁+提供多元视角来帮助你从过去有经历而没有体验的事中产生体验和体会。
节目的结构
一、两个阶段:
1.牛津通识读本:各方面的学科基础知识观念大杂烩
2.《求知崩坏》后的几个系列:
a.欧洲近代史与思想史:现代西欧化社会是如何发展成这样的
b.行为经济学:科学系统本身问题的批判+经济世界的一些新视角提供
c.复杂性:帮助理解现代前沿科学
d.媒介与传播:语言、互联网媒介
e.神话与宗教的兴起与衰落:人如果不是理性科学世界观会怎么样?、荣格财产的挖掘
f.个人主义与平民社会:两个构成现代社会的核心观念体系
3.夏令营专题节目:偏重各种观念理念的生活实践
二、更新的收听顺序(259期以前): 1 求知崩坏
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3 福柯、尼采
4 欧洲近代历史与思想史
5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6 海德格尔
7 维特根斯坦
8 复杂性
9 意识新探
10 行为经济学
11 媒介与传播
一些提示
电台的观点和立场不是绝对的客观,存在下面的一些“偏见”:
a.对于科学和技术系统有很大的抵触,怀疑它并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b.对于理性的质疑,它绝对不是最源发的,绝对不是你思想的出发点,也绝对不是导致你活得更好的关键,而只是一个工具性的东西。
c.不认为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普遍的东西,网上任何“如果XX,那么就可以XX”都是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