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辑丨宣和手工制框师傅,传承工匠精神
宣和艺术品基地 5天前△发布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我们常常感叹书画的隽永,却往往忽略了托起这些精美作品的装裱工艺,「三分画七分裱」说的就是默默在背后「为他人作嫁衣」的装裱师傅。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宣和的制框师傅们。

来到宣和制框工作室,各种机器声音直入耳中,师傅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在宣和工作室来回穿梭。宣和的制框师傅,大都从事木匠工作,年级最轻的也有6年的木工工作经验了,在宣和他们只制一件物品,那就是画框。原木板材必须经过五大程序,几十道步骤,四位不同岗位师傅之手方可成框,耗时少则五天,多则一个月。
上期推送的王师傅主要负责画框和作品的组装,这期我们就主要介绍专门负责制作画框的、3位师傅,袁师傅、芮师傅和岳师傅。

师傅收到客户的订单后,三人分工协作,高效作业,包括开框条、框条组装、手工打磨、手工擦漆。师傅们的工作要求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专心极其容易伤到自己,木条制作也会偏离水平。因为专注,才有高品质的画框。

芮师傅,本名芮国胜,南京溧水人,从事木工工作5年。芮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冷,不理人。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一起布展的时候,当他看到一位老艺术家时,显得比较激动,竟然主动和我说话,让我多拍点这位艺术家的照片和视频,说难得见一次,要多留一些资料!从这件小事中,能够感觉到芮师傅对艺术家的尊重以及对艺术的热爱。


袁师傅,本名袁占强,典型的河南人,十几年木工工作经验。袁师傅一口河南话也是很好玩,有时说话太快可能听不懂,但还是能听到自带搞笑属性的“中不中”“弄啥嘞”的河南方言。心直口快的袁师傅也很细心,当我在拍他切割木料视频的时候,他说“到后面去,离远一点”,因为切割产生不少细碎的木屑会吸附到衣服上。
岳师傅,本名岳晓坡,年纪轻轻已经工作十几年了,十八九岁就和朋友一起到南京打拼,因为姐姐卖油画,所以接触并从事了画框行业。后来想着必须要有一门手艺,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就跟着一位专门做红木家具的师傅学习做框,后来就一直从事这个行业。

师傅们结束一天的工作,都会用气枪吹一下身上的灰尘和木屑,小编我也体验了一把,那个风力确实很大,快要把我脸上的胶原蛋白都吹跑啦!
书画的艺术与情怀,正是手艺人的匠心所在。三位师傅们以宣和艺术品基地为家,各司其职,在画框的制作上奉献着自己独特的光辉!一个画框,倾注的是匠人娴熟的手艺和漫长的时光,我们以为传统已经消逝,他们却用一生传承工匠精神,穿越岁月的浮光掠影,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