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运营之光2.0》:内容&用户运营的核心方法
黄有璨的《运营之光2.0》我读了一半,作为一个没干过运营工作的人,我读得津津有味儿,看来黄同学平均每天写作三四千字是有硬功夫在的。内容运营这部分,我喜欢他提出的“在内容面前应该相信的几个东西”,因为把运营的角色替换成作者本身,也具有同样的启发。也许,在豆瓣写自我提升类的文章,就是我的产品,如何把文章写好,让更多需要消费这部分内容的人看到,就是我作为我本人的运营,需要做的事。
数据对于运营的价值
- 数据可以客观反映出一款产品当前的状态好坏和所处阶段;
- 假如做完了一件事但效果不好,数据可以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 假如你想要实现某个目标,数据可以帮助你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佳路径;
- 极度精细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你通过层层拆分,对用户更了解,也对整个站内的生态更有掌控力;
- 数据当中可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能让你把一件事情变得更好的线索和彩蛋,有待于你去发现和挖掘。
关于内容的运营
先从你的内容背后提炼出来一些棱角分明的标签,再用一系列具体、切实的行为动作去支撑起这些标签。
让内容变得令用户爱看、爱传播的基本原则:
- 好的内容都有自己的主线:观点和论据清晰、故事脉络清楚、盘点框架(维度划分)全面清晰。
- 逻辑较复杂或需要对比或需要传递某种特别感觉的部分,需要尽量用图表或图文的方式来表现。
- 好的内容是围绕着用户的感知来进行表达和叙述的,确保你的内容对用户而言是易读的。
写出好的、用户爱看爱传播的单篇内容的四个步骤:
- 选题策划:对知名对象的吐槽、对经典案例/对象的专业深度分析、颠覆认知式的观点或论点、热点事件的差异化视角解读与分析、数据/盘点/预言、共鸣性问题解读、与星座八卦等大众话题结合的娱乐类内容、精彩故事/段子类等消费娱乐型内容。
- 资料收集&整理。
- 内容加工生产:(1)学会收集灵感——阅读、与人交谈、独自思考、某些特殊经历后的触动,每当灵感出现时,记录在手机上;(2)先明确内容框架,再逐次填充细节。
- 内容组织&呈现:一定形成你自己的某种固定编排风格,千万不要频繁变换。
长期内容规划策略:常规内容保底,爆款内容重点突破。平常确保你的内容水准至少维持在60-70份,与此同时,每隔1-2周,你必须有一篇90分以上的内容放出来刺激用户对你的认知。
在内容面前应该相信的几个东西:
- 内容本身的最大力量在于其通过持续内容输出面向用户构建起来的某种强烈的“信任感”。好的内容承载的是信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而可能不是单一的资讯。
- 内容的核心打动力往往来自于内容生产者不同于他人的、极度细致入微和深度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做内容和写字,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思考和表达来连接这个世界的行为。
- 你应该把你的内容当作一种“与读者交朋友”的形式。若想要获得用户持续给予的发自内心的信任,你们之间的关系,必是无线接近于“朋友”的关系。不要总是试图通过标题给予用户“博眼球”式的感觉,或者是给他们营造出来一些其实我们的内容给予不了的价值期待。
- 你更应该围绕着你发自内心相信的、喜欢的东西来做内容,让你的内容与你的人,尽可能是“合一”的。
- 一个做内容的人,其个人价值会与他依靠内容获得用户认可的能力成绝对正比,而只会与他依靠内容吸引用户眼球的能力成阶段性正比。
关于用户的运营
用户运营的核心就是开源(拉新)、节流(减少流失)、维持(提高用户活跃和留存)、转付费。
批量对于较大规模的用户进行整体运营从而提升整体的活跃用户数的方法:
- 针对用户建立优质成长路径:一款互联网产品往往功能众多,要找出一条效率更高、更有助于一个普通用户成长为一个优质的活跃用户的典型用户使用路径,然后努力把用户往这条路上赶,从而带来整体活跃用户数的上升。
- 针对现有用户进行用户分级,把运营变得更为精细化。先界定站内用户身上有哪些关键属性和关键行为,把对应的数据提取出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主要是在“用户属性”和“关键行为”之间找相关性;找到明确的相关性之后,针对性地对各类用户进行不同推送或引导。
- 设计面向用户行为的激励体系。在你需要提升用户活跃度或需要引导用户完成某些特定行为的时候做用户激励。
- 将沉默用户转化为活跃用户:分析流失用户,制定召回策略,根据策略制定召回内容。
- 通过部分用户带动全体用户。
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指导原则:
- 物质激励
- 概率性事件
- 营造稀缺感
- 激发竞争意识
- 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 营造强烈情绪与认同感
- 赋予尊崇感与被重视感
- 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 本文版权归 JoyceChe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