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抱怨的员工更“可怕”?
Part 1

相信职场上很多人都听过,或者说过这样那样的抱怨,抱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抱怨同事之间工作互相推诿,抱怨团队成员互相踢皮球。
朋友说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同事,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都要吐槽一番。
领导安排的临时小事,即使并不对她本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也要埋怨半天,说不是的她的工作职责,说在这里工作不是为了做这些琐碎杂事如何如何。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抱怨一番,是人之常情,也是不满现实、对抗现实的一种宣泄的手段。
但是,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了吐槽上,不但会影响你在公司的形象,更加会使你的工作能力停滞不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不停抱怨的人,表面上跟谁都好,实际上却被人标签“不靠谱”。
而他们在业务上,通常也都是表现平平。虽然嘴上说辞职,却从来不会行动,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着同样的事,吐槽着不一样的“遭遇”。
Part 2

职场是个神奇的地方,有抱怨的员工,自然也有不抱怨的员工,他们默默做着自己的事,看起来不太合群。
甚至“高冷”得有点可怕,却从来不会主动去讨人喜欢,只会关注自己的工作。
你可能会说,这么不会搞人际关系的人,恐怕会被淘汰吧,不!相反,他们却混得很好。
刀姐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进入职场的初期,其他同期的实习生都准点朝九晚五,开开心心上下班时。
她却不合群,主动加班加点,而有些工作其实并不是她的职责范围,而是被人给搪塞过来的。
虽然如此,但她毫无抱怨,是因为她笨吗?不,因为她知道,这些额外的工作能让她的能力获得快速提升,学会这些会让她更专业。
有同事跟她说:为什么要这么拼,稳稳定定不是很好吗?反正我们两年实习期一过,都是要回国的,又不会留下来。
但在她心里,清楚地知道,这并不是蛮干,而是在一步步为自己加buff,打完一怪又一怪,不断升级再升级。
两年实习期满,当其他实习生都被安排回国就职,只有她成功跳槽到了一家知名的时尚品牌,留在了美国,而这个工作也成为她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个经历,并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职业含金量。
几年过去,如今她的实习同期还在为一个经理职位抢个“你死我活”,而她却化被动为主动,由于履历出彩,先后被多家名气挖角,如今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不抱怨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因为目标清晰,所以不计较。
前微软职业经理人唐骏也说过,他刚来微软的时候也发现微软有很多问题,但是他没有抱怨,而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研究,最后才有多语言引擎的出现。
Part 3

有人说,小白兔员工也甘愿为公司付出,从不抱怨啊,还不是被知名企业勒令清退了!
没错,小白兔员工工作态度极好,对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极度认同,但对于企业来讲,认可的从来就不是员工的付出,而是员工的价值。
如果你个人能力弱,业绩萎靡,那么不好意思,无论你人缘有多好,在公司任劳任怨了多少年,一样也会被企业抛弃。
90年代,IBM巨亏,郭士纳临危受命,他一上任就辞退掉3.5万名“小白兔”员工。而正是这次大裁员让IBM起死回生。
郭士纳在总结这次裁员的时候说: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为公司做了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公司不看苦劳。现在你是否继续留任,都要看你的表现,业绩是你唯一的证明。
Part 4

曾经有一句话刷屏朋友圈:时代淘汰你的时候,不会跟你说再见,但我想说,有能力的人要离开公司的时候,也会潇潇洒洒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看起来很“厚黑”,很“可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除了讲义气,更讲本事。
毕竟,在职场这个江湖,如果没有拿得出手本事,终究还是会像“小白兔”员工那样,被果断裁掉。
他们选择离开,是因为他们知道清楚自己要什么,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练就一身本事,立于不败之地。
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大家加班加点争取不必要的工作、在遭遇不公的时候一声不吭,而是要提醒大家,要清楚地知道。
如果你要成为所在行业的大牛,必须具备哪些能力,而如何才能提高你的这些能力,而不是眼里只有工作职责,遇事只会抱怨,为了搞关系而搞关系。
如果你的吐槽,只是为了与同事拉近距离,那么请你打消这个念头。
因为这种建立在吐槽上的关系,无非就是塑料姐妹花的关系,一掰就断,而且对你的未来发展可能没有任何帮助。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而实际上,这份所谓的归属感,并不会让你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