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无聊,是年轻人的绝症
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
经常让我怀疑人生
比如“黄金开口笑”作为包子
为什么能发出清脆爽朗的笑声?

巨龙饺子
为什么蒸熟了还能站起来?

作为世界未解之谜
吃货们尝试过很多方法还原真相
最终只能
靠给包子贴金箔来变成“黄金开口笑”
给虾饺吊根绳子做成“龙抬头”

在作者们的脑洞面前
吃货们表示无能为力
就连金庸都说
自己书中很多美食是想象出来的
现实中并没有
比如黄蓉用来诱惑
洪七公收郭靖为徒
而做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把豆腐削成24个小球
在剖开的火腿中挖出24个圆洞
合二为一蒸熟
扔掉火腿,只吃豆腐
但顶级吃货却表示
只要想吃就能造出来!
最终二十四桥明月夜
真的出现在金庸宴中
变成了一道名菜

这枚顶级吃货
是香港食神——蔡澜
每天大笑三百声,从忧郁青年到老不正经
蔡澜被金庸评价为
“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在世人眼中
他是《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
是美食家、是主持人、是作家
是香港电影黄金电影时代最有名的电影监制
纵情吃喝,博学多才

然而,在蔡澜自己眼中
他只是一个人
没有那么多头衔
也并不潇洒
反倒从小扭捏忧郁

蔡澜生于1941年
在他出生前
家族为避战乱
从广东潮州迁至新加坡
几经辗转颠簸才站稳脚跟
父亲爱好文艺
结交了很多文人墨客
曾与7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
谷崎润一郎通信
同作家郁达夫、刘以鬯(chàng)等经常来往
受父亲的影响
蔡澜也爱看书
一次,父亲从书集买了2大麻袋书回家
让四姊妹挑选
姐姐喜欢文学类
哥哥喜欢商业类
他却喜欢虚无一些的故事
比如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

也许是文人天性
十几岁的蔡澜
个性扭扭捏捏
“这个也不喜欢,那个也不喜欢”
也许是想彰显自己的独特
也许是喜欢和人对着干
知道父亲喜欢凑凑韵脚
写诗对外发表
他便化了个笔名
在报纸上评价父亲
写的是“什么屁诗”
气得父亲吹胡子瞪眼
他倒躲在楼上偷笑

然而,时局的动荡
让那个时代充满了凄凉
苦中作乐也显得格外珍贵
蔡澜的大舅舅
因被坏学生诬告惨遭枪毙
妈妈伤心至极
小小年纪的蔡澜
还未来得及展开对生命的想象
便必须面对命运的真相——
死亡在生命里如此寻常
他对大舅舅的惨剧难以忘怀
对妈妈的伤心感同身受
便开始看和死亡有关的书籍
他想知道,人到底要怎么死,又该怎么活?

年轻时的蔡澜
在这样的思考中
开始到处旅行
先后去过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
他的旅行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美食
而是为了学习别人怎么生、怎么死、怎么活
他说世界上最快乐的是拉美民族
以前自己忧郁、不开朗
直到看到他们,才发现
原来人还可以活得那么快乐
他开始知道
人啊,要学会面对死亡才能成熟
也更要拼命去快乐地活

随着日益开阔的视野
蔡澜的性格渐渐变得乐观开朗
也逐渐学会用吃喝来解愁
因为喜欢喝酒和画画
他便向母亲申请去法国读书
母亲一听,立刻觉得不行
因为“法国人天天喝酒”
后来,蔡澜去了日本
16岁,他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
18岁,在日本大学开始学习电影编导

蔡澜说
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
犹如苦行僧般煎熬
事实上,他完全可以伸手问家里要钱
过得潇潇洒洒
因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小时候,自家住宅有2000多平米(二万六千平方英尺)
有花园,有羽毛球场
房间一间又一间,宛如古堡
光窗门就有100多扇
但他觉得追求理想
不应该让家人买单
一定要靠自己双手赚
那样的日子
辛苦,但他绝对不说
尤其不想让父母知道后心疼
面对朋友也不愿意诉苦
宁愿赚了钱
请大家一起热闹快活地吃饭
他看到周围的日本人成天愁眉苦脸
便从菜场买来当地人普遍不吃的猪脚
炖得很美味
让他们立马喜笑颜开

除了吃吃喝喝
蔡澜还热爱文学电影
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如果少了蔡澜
也许会暗淡许多
大学毕业后
蔡澜正式在邵氏、嘉禾
担任电影监制和制片经理
一干就是40年

在香港电影的蓬勃发展的年代
成龙主演的
《龙兄虎弟》、《福星高照》、《重案组》等
风靡亚洲的大片中
监制一栏几乎都是蔡澜的名字
他不光擅长商业大片
就连后来自己拍的小众电影
也都相当卖座

然而,作为一个
有“艺术理想”的电影人,蔡澜很痛苦
他认为
“(那个年代)香港电影自己没有很多想法“
他知道
香港商业电影的黄金时代终将过去
自己却无力扭转现状
三十几岁时
他开始明白
有些大局靠热血扭转不来
有些问题靠空想解决不了
倒不如用美食来“逃避”

事实上
蔡澜和食物的缘分不太寻常
他4岁时,炸弹炸到自家屋顶
但念及过生日才有得吃的鸡蛋
他便一边跑一边吃
被蛋黄差点噎到
至今都不敢吃蛋黄
时至今日
他不但研究过
金庸书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还实验过红楼梦、张爱玲书中的各色美食
至今,他已年过古稀
还会散步到香港九龙城街市
买鱼、买菜、买卤味
哪家有什么经典了然胸中
和店家老板都是老友

美食、旅行、写作
已经融入到蔡澜的血液中
三十多年来
他一共出了200多本书
也曾在香港的多个报纸开设专栏
金庸为他写过序,倪匡为他作过跋
八十年代时
光稿费一年就有100万港币
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才子
“800字的专栏文章要改四遍”
写完之后改一次,放起来第二天再改
传真给报馆,编辑改好后传回来,再改
还戏称自己的书是“洗手间文学”

比起存钱
蔡澜更喜欢任性过活
一直到五十岁
他才有积蓄和房子
是个典型的“老不正经”
不但信奉“抽烟喝酒不运动”
还喜欢剁手买买买
拿到稿费,除了吃喝
最新的电脑、电话也当然不能错过
所有新科技的好东西
他都“买一个送一个”
让朋友跟着尝鲜
现在的他
更是迷上了“网络冲浪”
喜欢为网友们答疑解惑、做直播、开网店
也最期待各种读者们的电邮来信
他把读者来信分为几大类
有盲目赞美型、文章知音型、寄来笑话型

怎么过活?
他现在越来越清晰——
每天看一本笑话,每天大笑三百声
往有趣的人那边挤
太坏的事情,如果解决不了
那就逃之夭夭
毕竟逃避不可耻而且很有用

不是“四大才子”,是“一个才子+三个小混混”
在蔡澜的人生哲学中
人要快乐地活
有些事既然改变不了
那就看得开、放得下
但有一样
是蔡澜一定放不下的——
那帮酒肉老友
众所周知
蔡澜与金庸、倪匡、黄沾并称为
“香江四大才子”
在写作上,美食、武侠、科幻、词曲各有千秋

然而
蔡澜一点都不以位列香江才子自得
在他看来
只有金庸的才华
才称得上是才子巨人
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他人
不过是“三个小混混”
撒贝宁曾问蔡澜
如果金庸、倪匡、黄沾都掉进水里
先救谁?
蔡澜毫不犹豫地说
救金庸
因为他写的武侠最好看!

对于金庸
蔡澜绝不限于才华上的钦佩
金庸在四人中年纪最长
蔡澜便将他视为长辈
在他面前说话、做事极注意分寸
比如,随着年岁渐长
他会和倪匡、黄沾讨论生死问题
但绝不会在金庸面前谈起
这份体谅
使得他成为金庸妻子外
与之一生中结伴同游、
走过最长旅途的人
他们同游欧洲、藩市
再到拉斯维加斯、日本、杭州

蔡澜和金庸
而面对倪匡
蔡澜则一直
在忍他“又直又臭”的脾气
在公开场合
蔡澜对这一点毫不避讳
但对倪匡的赞美
蔡澜也从不藏着掖着
“做朋友一定要原谅对方的缺点,要是把对方的缺点放大,用显微镜来看的话,你一个朋友都没有。这个世界上你会变成一个很孤独的人,我们需要朋友的,人人都不完美,我们真的需要原谅人家。”
四人之中
倪匡的敏捷才思和脑洞
让其余几人十分欣赏佩服
在每年倪匡生日时
蔡澜都会照例发照片送祝福

而另一位四大才子
——黄沾
是促使粤语歌曲变成流行风潮的奠基人
他一生中写了2000多首歌
《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风靡至今
除此之外
他还曾写出脍炙人口的广告词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曾经
他们喝酒说笑、谈古论今
现在
对于这位逝世多年的老友
蔡澜很少谈起
也不希望别人追问

但在今年6月
蔡澜罕见地发了一篇文章
不仅和老友相关
还颇有“针锋相对”的意思
蔡澜指出黄沾
生前的所作所为并不全对
以此为黄沾的前女友林燕妮正名
甚至还披露
两人之所以成为多年好友
竟是因为年轻时
蔡澜当面斥责过黄沾
提醒他对于感情的事
不要随意向认识不久的自己透露
此后,黄沾便将蔡澜视为
少有的会说真话的知心朋友

1989年
蔡澜和倪匡、黄沾
共同主持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
在节目现场
红酒、雪茄
就大剌剌地摆在访谈桌上
访谈时
三位才子杯不离手
喝得酒酣耳热
而在沙方一旁
林青霞、王祖贤、张国荣、成龙、钟楚红
香港电影黄金一代轮番登场
八卦新闻、秘辛往事
聊起来毫无顾忌
犹如滔滔江水无暇停歇
尺度大到甚至引来BBC拍纪录片

好友、美食、节目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物
蔡澜从来都诚恳而热切
然而他的热爱
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对朋友他不会一味吹捧
对食物他也从不盲目虚荣
有钱、爱吃
但蔡澜对食物并不奢侈
他反对天价食物
自己想吃的东西
他从来都自掏腰包去品尝
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
好吃则面带微笑拍下合照
甚至精雕细琢
费上笔墨写一篇推荐文章
让店家张贴在外

有名、爱交友
蔡澜对朋友也从不分高低
在火锅店接受访谈
他倒老惦记老板腿脚不好
当场把自己在国外
带回的拐杖送给他
食神蔡澜的口碑和人缘慢慢积聚
在九龙城街市上
相熟的菜店老板总是客气地不收他钱
猪头肉、鹅肠、卤味便当送给他的
他推让不过便礼貌收下
逢年过节带着礼物登门拜访

因为电影
蔡澜认识的三个性情中人——
金庸、倪匡、黄沾
他们都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
且才华横溢
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文学电影
什么都能聊
在生活中
旅游、美食、写作
还有市井里的鲜活人情
都让蔡澜感叹
人生真好玩

十几岁时的忧郁青年
用一辈子在拼命地快活
为的是不留下一点遗憾
有个故事,蔡澜经常讲起
一次坐飞机,遇上气流颠簸 像是要坠毁一样
邻座的外国大汉使劲抓住座椅
十分惊恐不安
而蔡澜一直在品着红酒
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大汉瞪大眼睛问蔡澜
“老兄,你死过吗”
蔡澜说,“不,我活过”

蔡澜总说
年轻人总有点理想、有点抱负
想到什么就尽量去做
他的一生
充满了无数的理想和抱负
然而
人生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快乐
而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人生哲学
我想一定是
无聊,是年轻人的绝症
祝愿大家
永远年轻
永远不会得这种绝症
首发于公众号:熊的闲趣https://mp.weixin.qq.com/s/fu8_8BZK_j4PMB4LVZ0ULQ
欢迎关注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