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别想摆脱书-“2018读书报告”
很久之前就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但始终没有下笔。写作依然是我喜欢的事儿,却在一段时间内变成了我最害怕的事。
2018年底,一些朋友纷纷发表年终总结。我读后既羡慕又钦佩,也自卑到极点。岁月很神奇,年少时期待快些长大,以为那样就可以更好的自我控制,等到真的有一天自己变熟了,却发现,自己远远高估了对命运的掌握能力,内心开始布满兵荒马乱后的烟尘,偶尔会被呛出眼泪,更看不清路在哪里。
好在,我抓住了最后的机会,结果不好不坏,谁又能说得清呢?

我在这段时间里,想到了这么一句话:希望一生年少不是勇气,也希望瞬间变老不疾不徐。
慢慢学会安静,习惯所谓的“孤独”,这种东西,反而不会让你变得怪石嶙峋,相反给了人一种更大的空间,似乎可以平静、真诚的面对自己。
差不多了,来聊一聊书吧,2018年因为一些选择,我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放在了另一方面,到今天为止,一共看了11本纸质书,加之一些零散的电子读物。
一、流放者归来(马尔科姆·考利 )
总觉得这本书应该放在大学时代来看,那个年纪真够迷惘,够混不吝。
真是可惜了这大好年华!青春的恣意妄为,从前是梦境与现实,将来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梦与现实。
在2018年,25岁的时候,这种紧张感在冬日温暖的光里像一把玄冰之剑直插我的心脏。 于是,人的潜能开始被激发,还好现在我不是四十岁,至少现在我才25岁。
考利在书里说:“把蜡烛两头都点上,那光亮看起来很可爱!”这个光亮大概就是时代的光辉吧。现今的人们羡慕80年代的中国,敬畏着70年代、20年代的美国,把那些时代认为是黄金时代,可有趣的是,历史总在重复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被后辈所艳羡,说到底我们对于时代、对于历史都是一群流浪者,对于自我来说,不好不坏。
我很喜欢书里那个写日记的克罗斯比,原因大致是因为和他一样我也写日记。人嘛,总能在书里找到一个对应的认同感。
在书的最后,考利写道:“这是一个轻松、急速、冒险的时代,在这时代中度过青春岁月是愉快的,可是走出这个时代却使人感到欣慰,就像从一间人挤得太多,讲话声太嘈杂的房间里走出来到冬日街道上的阳光中一样。”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一路走来最重要的就是去发现你自己,做你自己。
仅此而已。
二、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
我们看见的 一切都是虚幻妄影?卡尔维诺的下笔真是神。
卡尔维诺借着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脉络,拼凑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与世界,给我们铺了一个个到不了的地方。亦真亦假,有时候会想:我们脚下的和眼前的是否都是幻影?我们所看到的可能都是自己。
卡尔维诺在书里说:“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本来是能“曾经拥有”的。
我们大多数人对城市都是有依赖的,我们出生、长大、恋爱、工作生活的地方,似乎这些地方都带着我们的脚印。可是这些地方对于我们又是模糊的,它们都在逐渐变化,像一块海绵一样吸吐。
三、我生在历史何处(库斯图里卡)
今天很好,也许明天就不好了。
最开始认识库斯图里卡是因为那部神作《地下》,那一场近3个小时的荒诞革命让人欲罢不能。
这本书算是他的自传,前半部分对于故乡的铺陈引出了后半部分对于身在历史何处的自问。
童年时代老库的父亲在他第一次看到死人时告诉他:“死亡是未经证实的谣言。”长大后,老库用这些文字,告诉大家曾经那些一幕幕的记忆。
四、呼兰河传(萧红)
忘不了的,难以忘记的,都记在这里了
闲暇时候重新看了一边《黄金时代》,然后拿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冷,一种“清冷”。
在一颗清冷的心外,文字却透着温热。她似乎在告诉我们,有了那些故事,才有了她。
五、别想摆脱书(艾柯对话录)
“这(藏书)就类似于酒窖。没必要把里面的葡萄酒全喝了。”
彩蛋:
1. 在一切均被遗忘之后,文化只能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东西。(前言,托纳克)
2. 没有什么比持久的载体更暂时。(卡里埃尔,第二章)
3. 过去在全速追赶我们,我们不停服从于前一季度的时尚。未来永远不确定,当下却渐渐在躲避和退缩。(卡里埃尔,第三章)
4. 当国家过于强大时,诗歌沉默不语。当国家处于全面危机时,艺术才能畅所欲言。(卡里埃尔,第五章)
(这段和电影《第三人》中奥森威尔斯对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与瑞士的布谷鸟钟之间的比较异曲同工)
5. 艾柯:所有收藏家都坐着这样一个梦:在某个地方遇见一位老妇人,而她家的某个旧橱里藏着一本古登堡圣经(第一部活字印刷出版物)。这位妇人已95岁,还生着病。收藏夹开价二十万欧元,想买下这本老古董,对她来说这可是笔财富,足以让她安享晚年。只是问题应运而生:一旦你把这本圣经拿回家,你要拿它做什么?要么你谁也不告诉,这如独自看一场喜剧,那你可笑不出来。要么你告诉别人,全世界的小偷立即行动起来,处于绝望你只好把它捐给市政府。它将被展放在安全的地方,你和朋友可以随时来欣赏它,但你再也不能半夜起床去翻弄它抚摩它。这样说来,拥有和不拥有一本古登堡圣经,又有何差别?
6. 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往往来自书本,因此(往往?)也就归功于傻子、呆子和狂热的敌人。
7. 当无神论成为国家宗教,比如在前苏联,一个信仰者与一个无神论者之间就不再有差别。两者都可能成为基要主义者,或是宗教狂热分子。(艾柯)
8. 愚昧和虚假完全被传统教育忽略。每个时代既有其真理的一面亦有其谬误的一面,传统教育却只负责教授和传播真理。(卡里埃尔)
9. 对于入侵者而言,一个没有文字书写的民族就是一个永远被诅咒的民族。我有时会想,纳粹们在焚烧犹太人的书时脑子都在想些什么。他们会以为自己能把这些书全部销毁吗?这种行为除了是犯罪,岂非也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是一种象征性的程序。
10. 第十三章精华:托纳克(主持者):无论如何,对于那些在书架上拥有众多从未读过也永不会读的书的人,你们两位成功的消除了他们的犯罪感!
六、刀锋(毛姆)
11月初的一个周五,我去了杭州和2个朋友碰面,在宾馆里他给了我这本书。
毛姆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从《月亮与六便士》、《面纱》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他一直是我心目中很会讲故事的作家。
在刀锋里,他用类似旁观者的角度讲诉了伊莎贝尔和莱德的故事。他们两人一个直接,一个纠结。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追求自我的完善。
书的扉页说: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七、美国摇滚往事(克莱夫 戴维斯)
可以拿来当摇滚音乐史看。
八、海胆(雷晓宇)
强烈推荐晓宇老师的新书,很感动。
里面有给李安“恋恋风尘”的情书,给朴树孤独至深的怜惜,说阮经天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虚空的天蝎座。这本书像是晓宇老师的投射,“他们”都有同样的刺。
作为采访,这个算是我日后的范本。
九、人间失格(太宰治)
丑角精神--真是丧的不行
比看《大象席地而坐》的4个小时还要丧
一个自杀五次,最后一次终于成功的作家,似乎他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赴死。
我想起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写下的这个话:

再次看到,实在是让我愧的不行。
生而为人,对不起,他这样说,每个人都得面临死亡,这是不争的事实,区别在于有的人一生绚烂至极,有的人一生无赖堕落,而大多数人的一生碌碌无为。
与三岛由纪夫的暴烈不同,太宰治的死更显得庸常,他就是想死,仿佛随便找到一条臭水沟跳进去就好了,不在乎任何人对他的看法,他自导自演却不需要任何观众,黑塞说,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太宰治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说:“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啊!”一个对世界观察入微的人,偏生敏感如玻璃,一触即碎,如果说作家分为消极与积极派,无疑,他就是负能量爆棚的自杀狂魔。
日本有一片自杀森林,其间森森白骨摄人心魄,自杀是什么呢?
大多人懦弱地面对人生,又高调地面对死亡……可惜,太宰治并非作秀,也不想作秀,他只是单纯的想死而已。
十、浮生六记(沈复)
想试着让自己看点文言的字句。
有一段写得极美而纯情 嘻戏中两人真情尽现
“芸卸装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
他们的夫妇之情 ,是最动我心的部分。有那么一个情节 :他们已是多年的老夫老妻的时候,在自家走廊里相遇,却也忍不住要悄悄执手一握,低语相问,古人的爱情是缠绵不断 相看不厌的情深意浓,真美。
十一、伊斯坦布,一座城市的记忆(帕慕克)
伊斯坦布尔有他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它曾经在西方世界里被认定为是"东方"的象征,也是强大的土尔其帝国的首都,作者作为这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一员,见证它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过程。
帕慕克以回忆的方式,用他少年时代的眼睛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伊斯坦布尔。
他带着强烈的忧伤之情,像一首悠长而迷人的挽歌,唱给他心中已经消失掉了的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