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决定排片”的时代终于来临!这部豆瓣8.5分的口碑之作不容错过!
这几年,优秀的国产纪录片开始崛起。这些影片题材涉猎广泛,制作水准提升,更因为记录了真实的中国故事,让观众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比如“慰安妇”题材的《二十二》,关注“阿兹海默症”群体的《我只认识你》,呈现阶层对个体成长影响的《出·路》等等。
今年,一部名为《自行车与旧电钢》的独立纪录片又脱颖而出。
《自行车与旧电钢》

截至目前,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为8.5,打出四星及以上的观众接近九成,观影口碑爆棚。

《自行车与旧电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把揭露历史和社会阴暗面的手术刀,而是一首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平民史诗,记录了两个生活在城市角落的民间奇人的故事。
这两位奇人,到底有多神奇呢?
张鹏程,曾是一名北漂的流浪歌手,音乐理想破灭后回到老家徐州,成了一名靠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和“三俗”段子来博观众一乐的司仪。表面上笑对人生,骨子里却一直承受因为理想落空、怀才不遇带来的心酸和苦楚——张鹏程是无数梦碎大都市的异乡人的真实写照。

张宜苏,平时几乎不洗澡,一个人住在窗户都烧没了的破房子里,在邻居眼中,他是个完全“不入流”的“破烂王”。然而,当他弹起那台破电子琴,唱出自己创作的音乐剧,仿佛整个世界都要静下来听他吟唱,唯美纯粹,超脱于世俗。

这两个人物的自身魅力,就是《自从车与旧电钢》的最大魅力。观众会和导演邵攀拍摄时的感觉一样,“处在长久的感动中”。
其实,导演邵攀在2011年开始谋划这部纪录片时,拍摄对象只有张鹏程一人,但在接触张宜苏之后,被他“大师级”的音乐水准和独特的处事风格吸引,最终决定采用“双主角”的设定。

导演邵攀
在长达三年的拍摄时间中,影片积累了三四百小时的素材,剪辑难度很大。邵攀巧妙地以“认识两人过程”为线索,将这些极为琐碎的片段,最终打磨成这样一部真实丰满,真正回归纪录片“生活本质”的佳作。

作为一部题材小众,时长(151分钟)又不占优势的独立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在院线上映时,状况相当惨淡。从10月26日首映以来,院线票房仅有21万,排片占比为0.0%, 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艰难的处境,近几年很多优秀的华语独立电影都遇到过。
2016年《路边野餐》上映时,首日排片占比仅0.9%,首周票房仅331.3万;

《百鸟朝凤》首日排片占比仅1.9%,首周票房仅154.7万,其出品人甚至当众下跪以求排片;

《百鸟朝凤》制作人下跪求排片
前不久上映的《阿拉姜色》,首日排片占比仅0.6%,首周票房仅120.1万,最终累计票房也只有243.9万。
国内艺术影片创作水平整体在逐步提高,艺术片观影人群也在逐渐增多,观众对于观影需求的“升级”已是共识,电影观众在观赏主流商业电影的同时,也开始寻求丰富多元的观影经验,人文气息浓厚、艺术水准更高、思想深刻的艺术电影正在成为当代电影观众的选择。然而,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艺术电影院线和几乎没有固定放映场所的电影大国,优质电影作品产量增加、观众群体需求膨胀催生新渠道、新平台的诞生。
在此背景下,移动电影院APP正好为优质电影内容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健康的放映环境,同时,让观众自己决定电影的排片,突破场景空间、时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观影。
12月6日,移动电影院APP正式上线《自行车与旧电钢》这部口碑之作。突破时间和空间场景限制,以2k的流畅视听效果,获得纯正电影享受的时代到来了。
移动电影院通过这种新模式,将优质影片内容、移动终端观影平台和观众串联成线,完成了各方需求的精准匹配。任何一部影片,只有放映才有生命,移动电影院帮助影片找到对的眼睛、对的人群,帮助影片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安放影人的文化坚守。而通过搭载移动终端的同步观影平台,观众个性化的观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让不同的消费主体找到各自喜爱的作品,也让每一份人文情怀都得到妥帖安放,才是一个成熟文化市场应该呈现的状态。移动电影院希望为中国的电影观众呈现越来越多的电影佳品,继续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健康、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