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别恋 | 这部电影说透了爱情的本质,看完谁还敢结婚?
这是“移情别恋”的第4个对象
(文/小琪)
在中国,八成男性想出轨,四成女性出过轨,你信么?
这可不是胡诌的,之前某网站出过一份关于中国人出轨态度的报告,调查结果吓坏了不少想要步入婚姻生活的年轻人。
近八成男性和六成女性曾有过出轨想法,而有此想法的人当中,过半付诸实践。

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已步入婚姻生活多年的70后、60后以及60前群体,有过背叛伴侣经历的竟接近七成,这一比率着实

这份调查表明,终生保持对伴侣坚定忠贞的人凤毛麟角,而婚姻制度也并没有想象中可靠。
婚姻的残酷本质,在今年口碑爆棚的法国爱情电影《阿德尔曼夫妇》中,都被说透了。
《阿德尔曼夫妇》

影片的男主角维克托•阿德尔曼,是一名小说家,女主角莎拉是古典艺术博士,毫无疑问,在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体系层面,他们势均力敌,而对于文学的热爱与专注度是两人相互吸引的基础。

原本打算寻找一夜情对象的莎拉,遇到了维克托——他穿着邋遢,独自一人站在酒吧吧台喝闷酒,她知道,那是她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男人。从那一刻开始,贯穿两人一生的权力拉锯战正式展开。

钱钟书在《围城》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
莎拉就是这样一个擅长将这种“政治权术”运用到亲密关系中的女人。
最开始,维克托因为莎拉过于聪明强势,不断躲避、拒绝她,旦莎拉并没有因此放弃,接连与维克托的朋友和亲兄弟交往,维克托的嫉妒心与占有欲被刺激,最终两人在圣诞夜,一起逃跑、私奔了。

而这种场景在多年后再次重演。莎拉与维克托的婚姻曾一度陷入瓶颈,在分开的五年时间里,莎拉嫁给一位英俊温柔的商人,生活舒适安逸。
然而面对维克托的突然造访,莎拉选择放下道德感,向自己内心对维克托的爱意妥协。她毫不留情地抛弃了现任丈夫,追随维克托离开。
与同一个男人私奔两次,这种极度自私,极度疯狂,又极度浪漫的事,只有法国人做得出来。

当然婚姻生活中,浪漫只存在于极少数的瞬间,阿德尔曼夫妇与所有伴侣一样,都必须面临被琐碎日常打磨掉激情的困境,并一直笼罩在“出轨与背叛”的阴云之中。

“婚姻制度它和人性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因为它是要求完全的一对一,白头偕老,可是人类的感情这种东西流动性很大”,对伴侣产生厌倦,被新出现的人吸引,是常态。“
维克托的不忠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与莎拉最初进行交往时,还一直和另一名红发女子保持性关系。
莎拉在产房费力生产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时,维克托却与刚刚结识的女书迷在洗手间行云雨之事。
几十年过去了,年老的维克托,依旧凭借着“知识和意识力下的色情力量”,不断与年轻漂亮的女学生偷情,甚至还以其中一个女孩为原型写了一本小说。
莎拉知道维克托从未对自己忠贞过,但她却从未因此指责过对方。 “我一直担心他会离开我,而这种担忧让我爱了他这么久”。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担忧,频频出轨的维克托也有,而且更加强烈。
维克托是个内心极度懦弱、虚伪的人。面对经过岁月洗礼,变得愈发优雅高贵的妻子莎拉,疲态尽显的维克托内心充满了危机感,他害怕妻子会嫌恶这样秃顶、衰老的自己。

他因妻子有着丰富的性幻想对象而嫉妒不已,甚至当着朋友的面,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妻子曾幻想过他,令在场所有人陷入尴尬的窘境。
他也曾尝试着分开“性与爱”,把一名身材健硕的年轻男子作为礼物送给妻子,但莎拉真的在他面前亲热时,他完全无法抑制自己的怒火,将对方赶出门外。
占有、嫉妒、恐惧,这些非常负面,令人焦躁不安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却将婚姻中的两个人紧密连结,形成无法把对方割舍的强烈羁绊。

这种状态与正常逻辑不符,但却真实存在。
正如萨特与波伏娃,这对以遵循“开放性关系”著称的哲学家恋人,从未拥有过他们最初期待的个体独立与真正自由。
恰恰相反,他们一直都被强烈的“嫉妒心”与“占有欲”折磨,但却也因此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最终在相互控制中走完了一生。
既然亲密关系的本质如此不堪,那彼此消磨的两人之间,还有爱情存在么?

关于这一问题,电影在结尾处给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答案。
原来维克托生前许多著作,都出自妻子莎拉之手,连维克托的犹太姓氏“阿德尔曼”也是沿用莎拉的姓氏。
莎拉舍弃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在文学界成名的机会,终生躲在“维克托”背后。
但她毫不在乎,因为她已经拥有了最好的读者——自己的丈夫。

而一直惧怕自己的创作自由受到阉割的维克托,最终心甘情愿向莎拉缴械投降。
阿德尔曼夫妇之间的爱情早已超越了世俗观念中的两情相悦、男女欢好,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个无悔地为丈夫舍弃一切,成为“影子”,而另一个甘愿被妻子控制,变为“躯壳”。

婚姻就是一场各有牺牲与取舍的持久战争,没有人能永远占据主动权,也没有人是赢家。
唯有真正的勇士,才敢步入婚姻,把自己手中最有力的筹码交由对方手中,用自由与安全感换取一段关系的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