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话杨修之死
一是操造花园一所,造成之后前往观察, 不置褒贬,只在门上书写一个“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日:“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建造者马上把门改窄之后,操观之大喜,问日:“ 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二是塞北送酥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于盒上,置之案头。修人见之,取匙与众分食。操问其故,修曰: 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三是曹操恐人害已,常吩咐左右:“ 吾梦中好杀人;凡昔人睡,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被盖掉落于地,一近侍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四是操欲立曹植为世子,曹丕密请朝歌县长吴质人府商议;用大竹簏藏吴质于其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内。修知其事,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告吴质,质曰:“无忧。明日用大簏装绢再人,以感之。”丕如其言,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五是曹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令二人各自通过邺县的城门外出;事先密令门吏勿放二人通过,然后观察各自的反应。曹丕先至,被阻,老实退回。植问于修。修日:"君奉土命,如有阻者,斩之可也。"植果然被门 吏所阻,立时斩之,操以植为能。后知杨修所教,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六是杨修又曾为曹植预先草拟好回答曹操询问的答案十余条,凡操有问,立刻对答如流。曹丕买通曹植左右, 偷了答案送呈曹操,操大怒曰: “匹夫安敢欺我耶! "于是生出杀修之心。
《三国演义》罗列的以上六条证据,前三条是凭空增添内容,后一条则是完全弄错,都不属于真凭实据。只有四、五两条,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就这两条而言,如何评判也有问题。第四条是吴质设局,杨修却上了圈套,真要说在这件事情上谁的才智更为突出,恐怕应当是吴质,而非杨修。至于第五条,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表现孰优孰劣,也还在见仁见智之间。如果看重循规蹈矩,就会投票给曹不;如果看重个人气魄,才会投票给曹植,所以这也不是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由此可见,用这六条事例来证明杨修死于他才智的两个过分,即过分突出和过分显露,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精彩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