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本书在”想读“列表里呆了好多年,终于在今年花了大约半个月时间陆续看完了。
”时间管理”方面的书也是读过一些了,读研时看的《暗时间》基本上只记得了书名和番茄工作法。
作者李笑来一再在本书中强调“时间是不可管理”的,确实,时间兀自流逝,不管不顾。但我们能管理自己利用时间的方法啊。其实书也就是讲的“自我管理”的方法。
书是李笑来老师根据自己的网络日志内容整理的,读起来还是有些零散,也许若干时间后会在生活中偶然想起书里的话,也会觉得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摘如下:
·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只是及经验的综合,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早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 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戒躁”,才有机会“戒骄”。
· 大多数人都抱着类似这样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态度,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俗称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 暂时不去问为什么。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 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被清空的情况。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状态下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问题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
·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
·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 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
·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预演就越关键。……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改变,却无法还原。
· “观察”扩展了我们的学习范围。我们依靠观察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正所谓“他人亡羊我补牢”。
· “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造成的。
· (概括)“阅读理解”:甄别信息,记忆、存档、分辨、关联。
·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幸灾乐祸。
· 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适度控制自己的反感情绪对获取信息也会有极大的正面作用。
· 《论语》: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 瓦茨拉夫·哈维尔的《对话守则》: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 复述:编码、解码、再编码的过程。
· 读书,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随意闲翻同样有益——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
·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 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的积累。
· 鸡尾酒效应: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
· 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 俞敏洪: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它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