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遭遇维特效应
“在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行并迅速流行之后,许多为情所困的青年读者模仿主人公维特自杀殉情;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模仿性自杀广泛存在,并占据了自杀案件的很大比例,模仿的对象有社会名人、轰动性事件的主角、和同社区内社会角色类似的人。
维特效应生动的展示了,人在多数时候并不是依有意识的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的计划而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多的依靠本能、习惯、传统、宗教和对前辈的模仿来行事;当他们面临困境,而这些常规指导源都无法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时,便会陷入极度的不安与无助,此时,若身边处境类似的人选择了自杀,他们很可能接受这个简单而容易的答案。”(引自《富士康遭遇维特效应》作者:辉格)
以此类推,若身边处境类似的人选择了杀人,这样的惨案就难免会不断重复发生。站在杀人者的角度,在绝望的时刻,究竟能依靠什么?从小的无神论教育扼杀了宗教,一元化的社会发展观只承认一种好的习惯和一种好的传统,主流媒体宣传的前辈都是在这种好习惯好传统下成长的成功人士。我能依靠什么,我只是弱者,我无法发声。我只有求生的本能,在更弱者面前我才能成为强者,而这样的“前辈”不幸出现了。。。
我想世博会中国馆如果做一次社会维特效应的展示,素材无疑是最丰富的。
维特效应生动的展示了,人在多数时候并不是依有意识的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的计划而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多的依靠本能、习惯、传统、宗教和对前辈的模仿来行事;当他们面临困境,而这些常规指导源都无法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时,便会陷入极度的不安与无助,此时,若身边处境类似的人选择了自杀,他们很可能接受这个简单而容易的答案。”(引自《富士康遭遇维特效应》作者:辉格)
以此类推,若身边处境类似的人选择了杀人,这样的惨案就难免会不断重复发生。站在杀人者的角度,在绝望的时刻,究竟能依靠什么?从小的无神论教育扼杀了宗教,一元化的社会发展观只承认一种好的习惯和一种好的传统,主流媒体宣传的前辈都是在这种好习惯好传统下成长的成功人士。我能依靠什么,我只是弱者,我无法发声。我只有求生的本能,在更弱者面前我才能成为强者,而这样的“前辈”不幸出现了。。。
我想世博会中国馆如果做一次社会维特效应的展示,素材无疑是最丰富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