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小酥肉的实验
小酥肉,或许可能是一道川味特色小吃?疑问?我走过的地方中,似乎只在家乡看到吃到过。火锅店自不用说,必点菜。逢年过节,各种喜宴寿宴,老妈心情好的时候也都是必看到的。问题是我还愈吃愈爱,没有个厌倦的时候……

虽喜欢小酥肉,嫁来福州的这十几年自己仅炸过一次。因为我对厨艺没信心,对炸这种技术含量高的菜更没信心。还有福州这个地方吧,动辄就是上火🔥,扁桃体发炎…和家乡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气候,遇到林先生前,我二十多年的人生是从未听过这些词语的。
这次的实验起源呢,是小朋友学校的迎新美食会。要求每个孩子带一个家里自制的美食。说到这,我好羡慕孩子们,特别是看到班级家长们自报的菜单后。五十多道菜啊,相当厉害的自助餐了。
想到中午做好的菜,下午孩子们带去学校。那么放凉了不能吃的Pass,有汤汤水水的Pass,面点类自己完全不会的Pass,福州特色的鱼丸肉燕Pass(来了十几年还是没有弄明白它们)综上考虑,最终定下来的食谱是小酥肉,另带一点番茄酱搭配,迎合孩子们的口味。
有一些必须注意的事项,分量不敢太多,孩子们吃过生病的话就罪过了。尽管弟弟小朋友要求必须够55人的分量,但办法不是没有,可以做尽量尽量小些。还有不敢太辣,太麻,福州口味清淡得很。基于此,我舍弃了辣椒,花椒也减轻到最低量。
研究练习菜谱的时间有三天,周三,周四,周五。我们自己也不敢吃太多油炸食品,所以扣除周四,周三周五两天分别按不同方法口味来实验。
花椒碎是事前准备的自制调味料,在研究水煮肉片时无意发现的。锅内无油状态下,小火炒制花椒(家中平时的备用款内还有放干辣椒)炒制时间会长点,到花椒变得很脆,但没有焦前就可以了。用捣碎罐或者擀面杖或者玻璃杯等各种称手的工具,把花椒弄碎,装瓶保存。
周三的实验
原料:雪花肉(瘦肉内有漂亮的肥肉纹路),红薯淀粉,花椒碎,盐,鸡蛋。
炸前制作:雪花肉切条状。放盐,花椒碎腌制。鸡蛋和红薯淀粉调制成糊状,干湿状态是用筷子挑起后糊能顺利滴落,但滴落碗里后又不至于立刻没有痕迹。糊内放入花椒碎及盐调味。腌制的肉放入糊内搅拌均匀。静置十分钟左右。

开炸:冷锅冷油,烧至油六成热,用老妈的办法是筷子放入起密集小泡泡即可。保持中火,将肉一条条放入,不要粘连,自知还是新手,所以用了少量多次的办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省油,哗啦哗啦倒半锅油这样大手笔的事我有点担心(安全?浪费?剩下的油怎样处理都是问题)。炸至金黄色后捞起,这是第一遍。冷却两分钟左右后,再起油锅,烧至七成热复炸。

最后的成品图如下

孩子们评价:好吃,因为调味料只有花椒,花椒的香味凸显得恰到好处。
因为在研究菜谱的时候发现有太多的不同做法,所以不敢直接定下来这个菜谱。想周五另做一次再决定。
周五的实验
食材:里脊肉,葱姜蒜末,花椒碎,生抽老抽,黑胡椒粉。红薯淀粉,面粉,鸡蛋。
炸前准备:里脊肉同样切条状,放入各调味料腌制。

红薯淀粉+面粉用鸡蛋调糊状。干湿状态略干,用筷子挑起后较难滴落。糊内放入花椒碎及盐调味。里脊肉上糊,静置十分钟左右。

起油锅,开炸。这里倒是没有什么变动,除每次放入的肉少些,也更好操作。

成品图如下

孩子们的评价:好吃,非常好吃。与周三的区别?更香了,应该是各种调味料叠加的结果。今天的糊是面粉+红薯粉,周三只有红薯粉,差别不大啊,今天的略微干一些。
做了这个实验后,发现一个好大的问题,娃和我绝不能成为美食评论家,只要好吃感觉都不错。想不出细微的差别,更遑论用语言表达了。感觉这个实验有点白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