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读的书

1.Steven Pinker的《白板》
花了八个下午生生把560页的煌煌巨著读完了。好吧,说的有点艰难,但事实上读的时候乐趣要远远大于艰苦。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颠覆你……”为标题之类的文章,比起那种博眼球的标题党,看了平克的书你才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颠覆三观。古老的希腊谚语说“认识你自己”,这本书包括“语言与人性”系列的其他三本书都是在扎扎实实地做这件事,因为单纯的哲学观照已经不够了,必须要借助现代科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假如你关心政策制定、平权问题、教养问题、克隆、转基因、教育、艺术等等一切基于人性衍生的问题,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墙裂推荐。

2.Audery Niffenegger,The Time Traveler's Wife
在这里,时间旅行并不是一个噱头,更像是作者用来打破线性叙事的一种非常聪明的手段。实际上主要的情节说白了仍是Henry和Clare的爱情故事,而因为时间旅行的介入,Henry在Clare遇见他之前就被告知了这段爱情的发生,所以这就是我们常常向往的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这次想逃都没有机会。好在他们真的是爱着对方的。但是在他们宿命之外出现的人就真的没有资格和他们相爱了吗。悲剧由此产生。
看完了一时兴起又把电影翻出来重温,结果看了一分钟后就失望了,感觉导演看的是一本撕掉很多页的书。所以有能力的话还是看原著最好,Audery的语言又酷又细腻,一个只是稍微有点离奇的爱情故事要想让你保持600多页的激情,作者一定得是个语言魔术师才行。

3.庞德斯通,知识大迁移
本来作者是想回答一个问题:在知识已经触手可及的现代你还需要付出努力并掌握这些知识吗?真是个一针见血的问题,所以当我满怀希望去读这本书时,发现作者完全偏题,整本书变成了一本关于美国人常识水平的调查汇总。
最后不知怎么就笔锋一转,自顾自得出结论说:我们应该做狐狸型的人才更甚于刺猬型人才。Excuse me?完全没有论证过程好吗。我想各行各业的精英们随便举举那些年专研技艺的辛苦就就可以完美反驳了他的论证了吧。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书就可以不看了。

4.托马斯格雷,墓畔挽歌
中国人不太熟悉托马斯格雷,但他确实在英语文学界有一号的,据说还被授以桂冠诗人,但格雷不慕名利,没有领奖。全诗一共 224 行,音调和谐,气氛哀婉,叙述了一个劳动者面对平庸生命的无奈,作者历时八年才终于完成。但这不算什么,书里说那个叫文爱艺的译者花了十年才译完,刚想不明觉厉,不料和原诗对比着读一下后,看着这小学生水平的译文我觉得他这十年恐怕是喂了狗了。萧乾夫妇翻译《尤利西斯》也没用十年呢,区区二百来行Plain English让他花了一个抗战的时间。这要是让他去译斯宾塞的《仙后》(Faerie Queene,共35000行),恐怕他得需要向天再借10000年。
但好在书里有原文,读者可以自行学习观看,略过译者。

5.里尔克,杜英诺悲歌
里尔克的 Duineser Elegien 早有译本,一般译作《杜伊诺哀歌》。悲歌哀歌倒可以商榷,但按照 Duineser的德语发音似乎译成杜伊诺更为贴合。除此之外,这个译本的翻译方式导致本来就难懂的里尔克更加佶屈聱牙。幸亏后面附有解释,要不然没有人能从这个译本里准确解读出哪怕本诗的字面意思。
里尔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不多说了,读就是了——虽然读的时候感觉脑子温度仿佛瞬间升高了10度。读完就明白了诗可以怎么写得如此高度象征、高度神秘,看别的诗从此有了一种清新的感觉。

6.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一开始看波拉尼奥感觉他有时过于简单,有时过于琐碎,可是适应了一页之后你会发现他得小说一瞬间像一个黑洞一样紧紧把你吸住,他的语句——至少在这本书里,充满折痕,一种平淡叙述下的心理转折。书中那些零落的,举止与思想皆不定向的作家们也许会让你产生自我观照。
另外,众所周知波拉尼奥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因生计所迫不得不开始写小说补贴家用,结果却成了博尔赫斯之后最让人心醉的西语作家,这种事情是在让人着迷。

7.贝克特,等待戈多
生活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在等待戈多,最后却等来了波卓和一个傻子。即使最后弗拉基米尔和爱思特拉贡意识到戈多不会来了,扬言要走,但却没有一个人动。不像传统叙述方式,作者虚构一段栩栩如生的故事,邀你进来,说服你,让你沉浸,而这本书你根本进不去,就像你不断地想睡着,想进入梦乡,但不断有人拿水喷你。这种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及其类似于杜尚当年搁在纽约展览上的那个小便池。从时间上看,很可能确实是受了杜尚的影响,待探究。

8.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
春上村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借人物的口说,一个读盖茨比读过20遍的人一定是值得交的朋友;托马斯福斯特在他的一本文学指南里说得更离奇,他说如果所有的美国文学悉数损毁,只留下这一本也就够了,可见这本书在许多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遥远的绿光、广告牌上审视的双眼、豪宅里的欢乐与凄凉,给“美国梦”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缩影。
虽然盖茨比下场凄凉,但作者借叙述者尼克直白地给了看似俗气的盖茨比予肯定。追梦的而梦碎,这不正是所有悲剧英雄的宿命吗?盖茨比其实是有个庸俗外壳的理想主义者(好似《洛丽塔》里的亨伯特其实是个衣冠楚楚的变态一样)。理想主义会被世俗嘲笑,但永远会被文学包容,这是从塞万提斯写下《堂吉诃德》以来不变的温情。
最后还是建议读原文,不过Fitzgerald文笔雍容,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