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婚姻里悲情而清醒的女子

最近,网上又曝某东出轨案,让人对婚姻越来越没有信心。纵观古今,无论是世俗女子,还是奇情才女,谁又逃得了婚姻的痛?
世俗女子也许还好一点,感情直接,不用顾及形象,至少出了一口恶气。苏轼朋友陈季常的妻子柳氏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为人善妒,嗓门又大,陈季常宴客时,如果召歌姬唱歌献舞的话,柳氏一定会当场破口大骂,不仅令陈季常万分惧怕,其他宾客也会慌忙散席。苏轼为此还写了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反而是才女们,修养与骄傲都不允许她们做一只“河东狮”,唯有诉诸诗文,以情动人,可内心的苦闷又有谁知道。
曾经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名门淑女,宦家公子。多么令人艳羡的姻缘。更可妒的是,他们志同道合——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们在青州过了十年琴瑟和鸣的日子。可惜的是,在赵明诚离世之前,从李清照的字里行间,隐隐让人猜测明诚似乎另有姬妾。慕容素衣在《浮世清欢,岁月安好》里对此作了考证。
比如《一剪梅》和《凤凰台上忆吹箫》,同样是思念远人,前者因为对情感比较笃定,所以她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在后者里,离情之外,多了一层担忧与疑虑,所以她是“君思我兮然疑作”,我思念你,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呢?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也提到,赵明诚在去世前“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出自曹操的遗言:“余香可以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可见,李清照的意思是,赵明诚没有安排妻妾们的生活,这就是说,他生前另有侍妾,那时他已离开青州,在外地出仕,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忧心的事。她的词中出现了“春到长门春草青”的句子,把自己所居之地,比成了汉代阿娇的冷宫,可见她所受的冷落。

但清照毕竟不是个一般的女子,家之创伤绝不会让她沉沦,她在那些独处的日子里,创作了更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也许是那些词打动了夫君,漫长的等待后,明诚还是和她重归于好,两人继续着收集金石文物的共同爱好,但婚姻的伤痛已经留在人心里,岂能轻易忘记。对清照而言,这伤痛给了她更好的动力,她开始更清楚地省视自己的内心,更高质高量地产出词作,每每令明诚感觉到压力。
后来,当时势突变,家已不能安守一隅,清照比明诚表现得更优秀,她关心的重点,从个人的悲欢离合,扩大到了国家的命运。明诚曾任江宁知府,在调任湖州知府前,江宁发生兵变,他连夜弃城而逃,那时清照仍在城内,这让人看出明诚的怯懦与薄情。
这时候的清照伤心吗?我想肯定是的,但她似乎有更值得关心的事。在宋高宗听信秦桧等人的谗言,一味向金人求和时,清照写下诗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指责士大夫,没有象东晋王导一样,国破家恨之时拍案而起,也没有象刘琨一样留守抵抗。她的另一句诗“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则直指帝王。“南游”是指高宗一路从北逃向南,“北狩”是指徽宗和钦宗被金人掳去北方,史书上委婉地说他们到北方狩猎去了。
后来,她有一次路过乌江时,拜谒了霸王祠,有感于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写下了有名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现在读来,仍令人感觉荡气回肠。这样的情怀,是她的丈夫无法比的。
我喜欢这样的女子,在婚姻里尽情尽性,但又不仅仅耽于婚姻,她们有自己的情怀,有自己的视野,更有自己的爱憎与抱负。

明诚逝去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手中的文物,清照不得已下嫁张汝舟,但她的第二段婚姻更为不堪,因为张汝舟的目的就是为了她手中的宝物,当软的不行后,他就拳脚相加,试图以武力威逼。但清照虽是弱女子,却不是俯首听命的人。
清照性格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她看清了张汝舟的为人,她便谋划着离开他。同时她非常清醒,明白按照大宋的律例,她告丈夫家暴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她运用自己的智慧,兵行险着,在搜集证据后,状告他“妄增举数入官”。宋朝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参加科考达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才能入朝为官,急功近利的张汝舟为达升官目的,虚报了科举次数,在当时那是歁君之罪,自然一告必中。张汝舟被判流放,而按宋朝法律,丈夫流放,妻子可以自动和他解除关系。
也许是没有爱情的缘故,在清照的第二段婚姻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清醒、更果断、更有智慧的女子,正是这些特性,使她拯救了她自己。
李清照的故事,给了现代的我们很好的启示:婚姻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无论怎样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婚姻是好还是不好,修炼自己,成就自己,才是女人最重要的功课。
(本文作者系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