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
最近看过《无条件养育》,这是一本颠覆我从前教育理念的书。作者说“孩子不应该赢得我们的认可,我们本来就该爱他们,没什么理由~”。家庭理应是规避任何交易的港湾和庇护所,特别是父母给予的爱,它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应该得到的礼物。这份礼物,不应该是你听话,表现得当才被给予,也不该在犯错或者没有达到父母要求时撤回。这份礼物会让他感到有力量和勇气,有了这份爱他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也不会因为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而焦虑万分。
孩子不是受训的动物,也不是计算机,输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预测他们的反应。他指出有条件养育即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以其行为或表现为条件。更指出惩罚和奖励都属于“有条件养育”的范畴,这是给我警醒的,我忘了,奖励其实是更加温柔的惩罚。让孩子爱上“行为本身”还是爱上完成这个行为之后的贴贴画?和惩罚一样,奖励永远都不会帮助孩子对某项任务或行为产生责任感,一旦没有报酬,就失去了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做事或者学习的热情,而非是短暂的顺从进而得到的奖励,我们必须为他找到一种比奖励更持久的真正的兴趣。那么所有的“奖励”or“惩罚”都没有必要吗?作者再次强调“人类的行为没有绝对性。”正面强化“是否对孩子产生多少的负面影响,取决于诸多不同的因素。那么在孩子眼里你的表杨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祝贺孩子没有给你找麻烦和祝贺孩子做了一件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是不同的,对孩子的盲目顺从表示欣喜和对孩子一次有深度的提问表示欣喜,也是有区别的。一个依赖‘表扬”的孩子,在成人之后会变成一个任何一个有权利评价其是否做得好的人(如配偶,上司或其他人)都能决定他是喜悦还是沮丧。
作者说,“爱的撤回”和“正面强化”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感到无助,不愿意帮助别人,(长大后)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感会转化成对家长的怨恨。更令人担忧的是,受制于“有条件养育”的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是否迎合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时,最开始的后果是自我评价的剧烈起伏。比如大学生“将饮酒作为赢得社会认可,避免社会拒绝的手段”那么很可能导致焦虑,敌意和自我防卫。当自我评价遭到威胁时,人变得暴躁。或者他们陷入抑郁,用自我毁灭的行为来寻求慰藉。如果他们只是在自己外表好看的时候才会自我感觉良好的话,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因为减肥而患上饮食失调症。而那些不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成绩上的人,会更倾向于将失败看作是短暂的挫折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太容易陷入焦虑或绝望。
作者说“当今社会,养育模式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纵容,而是对纵容的恐惧,我们过于担心溺爱孩子,最终往往沦为过度管制孩子。而过度管制——例如为让他们听话而施以奖励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开始变得依赖于外界的控制,陀螺开始摇晃,将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本书提出,作为家长需要参与并清楚孩子的生活细节。“无条件”并不该被曲解为赞同家长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可以说家长的任务是”掌管“,即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而并非”掌控“,即苛求绝对的服从依赖于压迫或无休止的规范。事实上,我们需要”掌管“帮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授权,不是归顺;我们的方法是尊重不是强迫。
而我们或是因为糟糕的传统养育更容易,或者是单纯因为害怕别人评价我们不能很好养育孩子而焦虑,或者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而拒绝对孩子进行”无条件的养育“,而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质疑自己童年的经历。我们要时刻谨记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能力维持健康人际关系,有求知欲,并从根本上对自己满意的人,而非让他学会盲目顺从,得到肯定。
无条件养育并不是说要溺爱孩子或事放手不管,而是要求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保护并帮助他们辨别是非。
孩子一出生,我们就该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尤其是应该思考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时我们的反应。 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在将刚换好的尿布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 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 但无条 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有新的方法考验我们的耐心。“无条件养育”是指,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表达出我们爱他们,即使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到难过。
那么,当孩子的行为令人烦恼或不合时宜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总的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在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被爱和值得被爱的基础上。1.限制批评的次数,谨慎选择我们反对的事情,这样在真的必须说“不”的时候更加有效。2.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将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你刚才和妹妹说话的态度不是太友好)而非孩子本身的问题(”你对别人真坏“)3。限制批评的强度,请用尽可能温和有礼的态度批评孩子。微小的情绪影响深远,我们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已经被放大,因为这是一个家长与生俱来的威力。4.寻求“批评”的替代。我们应该避免说“你是怎么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做那件事情吗?”而是试图帮助孩子看到其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是如何伤害到他人的感情,或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如果我们只是说出我们所看到的,并提出问题,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表达负面的情绪。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孩子建立更理性的行为和责任感的机会,如果你能邀请他共同思考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办法,去重建、修复、替换、清除或道歉,则还会大大增加局势按既定发展的可能性。即使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也不应该是让他感觉很糟或否定他的某一行为。想反,我们想要影响孩子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不愿举止粗暴的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伤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少做传递有条件认可信息的举动,同时也要多做传递无条件认可信息的事情。积极快乐,宽容大度的对待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很高兴看到他们,这就是传递无条件认可的开端。反过来,如果他们总是从我们身上察觉到负面评价——心烦意乱(孩子会误以为是他们的错),翻白眼,生气的叹息——这让他们的感受与无条件的爱大相径庭。那么当我们认为孩子应该知道怎么做(我们已经告诉他们好多次了!)可是他们还是持续淘气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秉持的观念是“无论你做了什么,无论你怎样困扰我,我都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停止爱你。”我们当然可以这么直说,但也必须要做到身体力行。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这些看上去不太可取的行为是暂时的,且并非出于孩子的本性,不会真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和爱。
(终于这本书开始讲了一点具体的无条件养育的技巧了)。既然“惩罚”和“奖励”即不可取,也无必要,那么用什么取而代之呢?对于“惩罚”作者的建议是: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互动方式。(我理解这种互动方式就是相互尊重和换位思考)。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或者是生气发脾气的时候,作者的建议是,第一步询问“怎么了?”,提醒他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的影响,解释为何某些行为方式不能被接受,与他一起解决问题。那么如果他当时特别恼怒,不愿呆在原地,拒绝你让他独处的建议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最后的办法是温和的带他离开“事发地”,但不是离开你。对于“奖励”,作者的观点是:当孩子服从或取悦我们时就给予他们需要(或是喜欢)的东西,这是错误的。取代这种方式的办法就是没有特别理由地送给孩子东西,时而给予他们一个特别的待遇或礼物——做好玩儿事情的机会、一本书或特别喜欢的玩具——只是因为你爱他。也就是说,当我们送给孩子东西时,应该不附加任何条件。礼物从来不应该被当作好表现,好分数或其他任何行为的动力。
当然,我们时常会感觉到自己同时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说“累并快乐着”。孩子令我们欢乐,愤怒和迷惑;他们让我们热泪盈眶,仅仅因为他们那么可爱,那么脆弱,或突然间就长大了!我们的情绪也永远不是稳定和统一的,而我们这些矛盾的情绪大部分会通过我们的表情或者声音表现出来,孩子会从中了解我们不会永远被取悦。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用不同方式向他们传达: 我们对他们的基本认可是无条件的, 无论我们今天偶尔出现什么感觉以及无论他们今天偶尔做了什么,这都是一个坚决不可动摇的核心。当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瞩目的事情时,你会格外高兴,但不要弄得你的“爱”会以此为轴心。如果你能正确保持这种平衡,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感觉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他们有能力失败,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作者在这里还区分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关注孩子的行为,对其行为表现出兴趣,就已经是一种鼓励了。事实上,这要比我们在孩子取得成功后 立即表达什么更加重要。 当无条件的爱和真诚的热情永远在场时,“干得好!”是多余的;当它们缺席 时,“干得好!”则根本无效。简单指出你所看到的,并允许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去感觉(而非告诉他们如何去感觉),这种“描述”比“表扬”要好很多。而比“描述”更好的是“提问”。你能问他对自己的行为做何感想时干吗一定要告诉他你的感想呢?这样会促使孩子做有用的反思,反思为何这样做要比那样做更好。对他的写作,绘画或者手工作品提问,邀请他思考自己取得更大进步,滋养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而非用“表扬”将他的注意力从任务本身转移到你的反应上。
那么在学业上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记住,那些最深思熟虑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是那些对自己做的 事情乐在其中的人。一般来说,兴趣激发优秀——我是说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对成功本身或超越 他人的兴趣。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应该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不应该过度专注于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对孩子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来说说对孩子的尊重。作者说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有研究证明,当孩子被给予更多做决定的机会时,他们会变得更加“活跃,外向和率真”。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支持孩子做选择的能力,帮助他们感觉到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我们的工作就是丰富他们的自主感,与他们共同思考如何协商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例如睡觉的时间、晚上必须回家的时间、去哪里度假,等等。而在某些领域,诸如健康和安全,孩子的选择应该限于无关紧要的事项,例如什么时候洗澡或在骑自行车 和玩滑板时戴什么样的头盔。但在其他领域,诸如如何布置和装修自己的房间,他们就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做他们认为恰当的事。(相反,专制家长不仅给孩子提供最少的选择机会,还会倾向于将孩子的个人品位和个人风格视为品德问题,应该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当然是必须由家长提供的答案。作者提出了一个能够确定“选择”真是且有意义的方法是,不止允许孩子在你提供的菜单中选择一项。(“x,y or z?)这种有限的选择类型适用于低龄儿童,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就应该有更多机会想出不同的可能性,而不只是在你提供的选择中挑一个。试着提更开放性的问题,诸如:“今天你想做点什么?”如果孩子看起来毫无头绪,家长可以提供几个选择,但不要过早地干预他们,真正的自主感多来源于创建,而非选择。
对于那些孩子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处理呢?1.尽可能温和友好,不要用权势压制孩子。当孩子情绪暴躁,愤怒的反抗你提出的每一个建议的时候,任何讨论,吼叫都没有意义,给他几分钟恢复冷静,暴风雨会过去的。当你遭到孩子的消极对抗时,这种方法也很明智——提出要求,离开现场。在孩子不得不做的范畴内,询问孩子想怎么做、在哪里做、什么时候去做以及和谁去做。一旦你开始创造性地思考这些问题——重申:让孩子和你一起思考——你会惊叹于还有那么多做决定的机会,即使你的底线是某些事情必须去做。
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如何才能让孩子关心别人是否快乐?我们花在让孩子礼貌待人、举止恰当上的精力,不能多于帮助他们成为真正富有同情、品行端正的人。我们需要将焦点放在孩子的道德成长上。道德成长的根基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安全的依附关系、滋养、尊重、响应和共情。这些是所有人类的基本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从对它们的关注中解放出来,可以敞开胸怀帮助他人。但如果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它们就会持续在孩子耳边回响,导致孩子充耳不闻别人痛苦的呐喊。知道自己被爱的孩子,安全感更多,戒备感更少。告知胜于怒吼,解释胜于告知。现在让我们再补充一点:讨论胜于解释。学习任何东西(比如数学)不只是接受信息。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而不是唯命是从的人,那就必须给予他们自己建立“公平”或“勇气”这些概念的机会。他们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体验和质疑中重新发明他们,(在我们的帮助下)琢磨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后,作者提出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也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呢?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越来越复杂的理解力,好让他们可以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呢?办法之一——再次重申——就是树立榜样。一位超市收银员说话粗鲁,孩子目睹了家长作为收银员恶语相向的承受方,家长对孩子说:“他今天看起来心情不好,是吧?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让他脾气这么坏?你觉得是不是可能有人伤害了他的感情?”这样对孩子说话很有力量,会让他们学会面对某个人的不良行为我们无须生气,或者谴责自己;相反我们可以试图进入那个人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书或电视节目来鼓励他们换位思考,向他们强调任务的不同观点。
“重视孩子”是将孩子看作拥有独特观点的人。“少说,多问”是探知孩子如何看待问题的方式。家长难当,往往孩子也难当,用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慷慨大度”去对孩子,怎么也不为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过去可能一直在用缺乏建设性的方式养育孩子,但是只要想扭转局面,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