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地方为了祭祀,竟让男子穿女装跳舞
提起天水秦安,人们首先会想到羲皇故里和诗仙李白祖居地。俗话说,了解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秦安。秦安大地湾遗址与伏羲时代非常接近,发掘了世界上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种子粟,发掘了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世界上最早的民居、世界上最早的彩绘,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更加奠定了天水秦安古老悠久的伏羲文化历史。
伏羲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始祖和百代之先。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发明创造了伏羲八卦;教会了人们用文字代替绳结记事;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根据蜘蛛网发明了渔网教会了人们捕鱼打猎填饱肚子,并且用动物皮做衣服,从而不再过那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他还改变了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生活,实行了男女通婚,据说掀盖头便是由他发明创造的。
伏羲被称为三皇之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三皇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有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的,有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的,也有以伏羲、祝融、神农为三皇的,但是无论何种说法,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的地位从未动摇过。
那么,伏羲到底是什么人?与天水有什么关系?
伏羲又称包牺、包戏、伏牺等众多同音名字,《礼纬.含文嘉》云: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伏其贡献,故称之为“伏羲”;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号》云:古元时,末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莫知其父……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元,谓元伏羲也;《帝王世纪》云:伏羲母华胥履大人迹而生包牺,长于成纪。司马贞对司马迁所著《史记》作补纪也写到伏羲生于成纪,为人首蛇身,有圣德。《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据说,万物离不开太阳,先民为了繁衍生息,便创造了土圭测日,后来伏羲融合了帝尧测日之制和利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明创造了更完美的卦。对人类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伏羲与天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水古称上邽,后又称成纪,直到汉武帝收复河西之后据两关建四郡,确立了汉朝的边界之后,有一次武帝听说天水大旱,百姓祈求雷神下雨,刚求完便下了一场大雨,并在城市西南边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湖泊,当地百姓的生活用水都取自于湖泊,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们认为它与天河相通,故称之为天水井。武帝认为此现象为一种祥瑞,便在天水井旁边建立城池起名为天水郡,从此天水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天水为伏羲出生地,被称为伏羲的故里。至于伏羲的母亲,有学者进行过研究,认为其母华胥并非一个人名而是古代一个被称为华胥氏的母系部落。

对于伏羲人首蛇身的记载,也有人专门做过研究。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是由蛇演化而来的,蛇被称之为地龙,它是具有实际形象的,伏羲的“人首蛇身”之描述,其中“人首”是伏羲的样子,人首蛇身是最早的龙的形象。人们一直努力从传说中去挖掘文字记载,再从文字记载中去寻找遗址,想佐以事实来证明伏羲确有其人的传说。不过古人发明的文字毕竟要晚于语言,人们对伏羲的认识,大多通过口口相传而留传,有人认为伏羲是类似于部落首领的人物,也有人认为伏羲是图腾,还有一种更离谱的说法则认为伏羲是葫芦,因为古人语言流传的伏羲有众多音同的名字,例如包戏。包戏与匏瓠古音相同,匏瓠是葫芦,那么伏羲自然也就是葫芦。不管世间争议有多么激烈,可是人们更愿意相信伏羲是曾经存在过的人类,是伏羲时代为人类世界带来了文明。

相传,伏羲与女娲原为兄妹二人,为避天灾听从雷神指引躲进葫芦里避祸,葫芦在南方语言里,常被说成“福禄”,是一种吉祥语,等他二人避祸出来一看,天地间只剩下他们两个,为了繁衍人类,二者便结为夫妻。他们的成婚之地便在天水秦安。《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这便是最初的“红盖头”,由伏羲创造发明。
蜡花舞
秦安作为古成纪之界,在八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民俗数不胜数,只是慢慢地有些便失了传。盛唐时期,民间流行一种祭祀伏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蜡花舞。蜡花舞来源于辞赋,始于7-13世纪。跳蜡花舞一般在夜间进行,以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存在于民间,以前是有固定的时间,选择在农历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与众不同的是,跳舞的都为年龄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他们装扮成女子,身着大襟云边彩裙或色泽鲜艳的百褶长裙,一手提着装蜡烛的花灯,一手握着丝绸折扇,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共同扭动着腰肢,在一挥手一投足间,表达对天地和伏羲的祭祀,表达对国泰民安、生活安乐之情。每到这个时候,但见人群中花灯如海,绸扇如云,个个男子粉面如桃花,看起来与一般女子无异,热闹又繁华。


因为花灯里装着蜡烛,又因为是在腊月里跳,因此又被称为腊花舞。

为什么古代人不直接用女子来跳蜡花舞而要男扮女装呢?因为古代能够跳舞的优伶身份极为低下,被排在下九等之列,有时地位还不如妓女,这么神圣的社火活动,自然轮不到优伶这一类的人群,而一般良家女子又常居深闺,不宜抛头露面,而且古时女子地位不如男子,所以,这种社火祭祀的事情便只能由男子装扮成女子来跳了。虽然只是民间的一种活动,并不登大雅之堂,但是依然在秦安等附近一带的民间自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风俗,并被流传了下来。

在跳蜡花舞的时候,多以秦安小曲伴唱。秦安小曲形成于唐代,流行于宋元,鼎盛于明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南音、京韵、兰州鼓子并成为“中国四大雅曲”,有老调与花调之分,并以老调为主,歌词有大乐调(唱上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和小乐调(以情调、民歌为主)两种,并用本地方言传唱。

秦安小曲最重要的道具有三样:三弦、摔子、四片瓦。在弹拨、打击中边唱边配乐,唱腔曲调丰富,既有“文人雅士”清雅格调,又大量保存了明清俗曲的“原始基因”。在民间活动中极富有流行性。



在秦安当地经常有蜡花舞和秦安小曲的表演,不过,解放后,跳蜡花舞的便都为女子了,毕竟这种舞蹈由女子表演更富有观赏性,并且也不仅仅只是在腊月期间跳,也不仅仅只在院落或红白喜事的时候跳,而是想跳便可以随时随地的跳,想唱便可以随时随地的唱,再也不是当初那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只能男扮女装的时刻了。而且蜡花舞和秦安小曲又常常可以分开表演,各成一处夺目的风景,不仅在民间演出,有时也登上舞台形成专业的一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