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钢的琴〉影评

开始与结束我们都站在这荒芜的土地。
影片开始就是陈桂林的老婆与自己谈离婚,镜头以仰拍的形式呈现,体现出两人对对方的所选择生活方式的不屑以及对对方伴侣的看不上,且后来陈桂林也一直提小菊(前妻)选择不劳而获的生活跟着一个卖假药的人的幸福生活。而导演对于小菊对陈桂林生活环境等方面不满并没有通过台词表现,而是通过破旧房屋不富有的生活条件等物件及环境来体现。更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两人分手的画面,及其具有寓意,陈桂林身后是只剩房架的棚子,棚子左边是废弃的工厂,而陈桂林背着自己的手风琴,破旧的小摩托车停在自己身边,嘴里叼着烟的陈桂林看着天带着自己的一身倔气,像是一个找不到伯乐的穷苦艺术家;而小菊身后是带有黑色布罩着的棚子,小菊右边是整齐的工厂还有几棵冬青树。他们两个就如这构图一般像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位坚韧的守着自己的文艺气息孤傲的看着远方,而另一位决定向腐败的现实低头惆怅的望着前方。

同开头一样的临近结尾,两个人又是站在此处,只是这次镜头变为了俯拍,我们可以看到那两个不同的棚子中间有一座小房子,小房子左边是门,右边是窗,它们都为天蓝色,看起来有些美好,只是那房子已经破旧不堪无人问津,就如他们之间的爱情,只是他们的孩子便是那些美好过去的证明。这一次陈桂林脸上尽是不舍,对女儿离开自己的不舍,而小菊则多了一丝坚定,当他们谈起自己的女儿是也有欢声笑语,只是导演的镜头越过了他们的脸,一直拍着那座废弃的房屋,也是一种具有寓意的表现形式。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乐队是在一开始的雨天,乐手与表演者披着黑色塑料袋雨衣,他们演唱着俄罗斯歌曲,站在破旧的工厂后方,其中套着塑料袋的陈桂林演奏的及其不为美观,像是被塑料袋束缚住自己演奏手风琴,就像他在生活中的样子一样,条条框框都在使他拘谨,包括人包括事。而当观众沉浸在这动听的音乐时,旁边有个人说了话,这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为丧事演唱,于是他们用着西洋乐器熟悉的演奏着中国传统歌曲,这一反差形成鲜明对比,也极为讽刺,其实整个故事都与黑色幽默紧密相连,增添了故事的荒诞性和趣味,也体现出在当下社会中,人们的无奈。

影片中第二次乐队演奏是在舞台上,且台下并没有任何观众,而起初小菊来找陈桂林时,陈桂林还推脱说演出结束后再谈,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演出前,小菊站在陈桂林与淑娴对面也通过站位表现了人物关系,期间小菊还夸了淑娴的衣服漂亮,而当小菊在无形中鄙视淑娴后,淑娴立刻将外套甩掉,傲气离开此地,导演也将人物性格描写的极为生动,这一行动非常的生活化,也同时将两位女性中无形的攀比比较出来。接着陈桂林与小菊出门讨论女儿跟谁的问题,更有趣的是他们站在“九寨秋色”的墙画面前讨论,他们的感情也如身后的背景图一般,红色(及热情与激情)渐渐褪去,随着河流冲淡,等冬季到来它们将会结冰再到春季时便是下一年意味着两人不同的重新开始的新生活,其中谈话内容也说到了陈桂林谎称自己为女儿买了琴还在海上,与身后的河也相对应,如他的谎言一般极为荒诞。
影片中第三次出现乐队演奏是为了喜事,而这次乐器是中西结合,比如唢呐和小号等一起演奏中国传统音乐。随后陈桂林便骑车带着淑娴,将手风琴背在前面,这与一开始淑娴让他骑车带自己也形成了对比,上次类似镜头出现,陈桂林并没有载淑娴,而是将手风琴背在身后冷漠离开。而这次的不同也表示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好。
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乐队演奏,其实是虚的,但是导演做了完美的虚实结合,他们的演奏场地便是他们造琴的地方,他们演奏与歌唱同时,造琴过程也相伴其中,而他们台下的观众便是观看电影的我们。这一段是比较夸张的戏剧表现方法,但非常高级,我本人也甚是喜欢。导演将制造过程变得有趣与不同,这也与之前艰难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尤其也代表了将要完工时大家喜悦的心情。而这一片段的节点由陈桂林车的爆胎作为结束,而破旧小摩托车的爆胎其实就是代表了他父亲的离世,此表现方法也极为巧妙。
影片中还有一次没有乐器的精彩表演,是在影片中间部分,陈桂林和朋友们决定偷琴后,在杀猪车里,大家随着车里放的歌曲一起高歌一起舞动,坐在前面的人用脑袋敲出旋律,而站在后面的人将挂着的猪当作话筒,随之舞动对嘴歌唱,此片段极为经典又极其短暂,充满了荒诞性也加了许多喜剧色彩,非常戏剧化,但又不会让观众觉得有距离感。
每一位父亲都在生活里忍耐,只要世上还有酒,还有爱,心里的钟声就一直会想起。
其实整个影片的主演矛盾冲突都是以女性为主的,比如陈桂林是为了自己女儿呆在身边才要发动大伙做钢的琴;而其中的一个稍大的矛盾是陈桂林朋友的女儿受欺负被怀孕;最后一个大的矛盾冲突是淑娴和别人在一起;包括其中还有一处辅助矛盾冲突便是一开始陈桂林就被离婚。所以整部影片我认为更多的是男人们的隐忍和无奈,以及女性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便是男人是一家之主,负责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整部影片中这些所谓的“一家之主”都成了工厂的下岗工人,他们有的放弃自己的尊严有的继续维护自己的尊严,有的杀猪,有的失业,有的继续做梦等等等等,当他们在认真做琴是,才能看出那份对待工作的无比认真与热情,便能与他们真实的生活形成对比。
这其中也在无形与有形中表现父爱的力量,比如两次超级玛丽音乐的出现:第一次是电影前半部分,陈桂林穿着绿色毛裤帮女儿做假琴,用餐桌盆栽书籍和桌布,做成了一个没有声音的“钢琴”,但是导演通过女儿玩超级玛丽的游戏介绍了背景音乐的由来,既滑稽又可爱。一位没有更多物质条件的父亲在想方设法的给女儿创造机会练琴,就像一开始父亲拿着刚刚演出完的琴去给女儿交练琴的学费,坐在教室里看女儿弹琴的父亲,是夹着红色幕布看的女儿练琴,像是女儿在舞台上弹琴,在他眼中女儿就是未来的钢琴家。而第二次超级玛丽音乐的出现,是父亲在打游戏,而桌子上放着离婚协议书,女儿则是和她母亲一同出去了,这时打游戏的父亲很是落寞,也充满无奈,这一次没有了滑稽更多的是父亲陈桂林的无奈。
另一条父爱线是陈桂林的朋友,大家骑着车拿着棍子都帮他去教训那个欺负他女儿的家伙,而真正抓到之后,生气的父亲却让男孩滚蛋,其实一定意义上不是父亲怂了而是那一刻之后又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无奈,和如何解决这些无奈,所以这位父亲随后离开人群,帮女儿举办婚礼,不过结婚之后这男孩还是离开了县城。其实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表现了父亲的细心与隐忍,比如陈桂林在家里给女儿织毛裤,比如他一直在争取女儿留在身边等等。其中我很喜欢一个镜头是,影片中陈桂林的一次爆发,将小菊买的所有东西都塞给女儿且将女儿推出门外,在屋内将假的“钢琴”砸掉,镜头随着这一动作渐渐将镜头移到地上破烂不堪的假琴,又渐渐移到又进来屋子的女儿,是以小孩的视线为主,这一次是陈桂林(父亲)蹲下身来。这一镜头表现了父亲在发火之后对女儿的愧疚和对生活的无奈以及终于面对生活的态度转变。
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可歌可泣的爱情。哪怕贫苦哪怕潦倒,我们都是最好时代最好的爱情模样。
整部影片的辅助故事线是陈桂林和淑娴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各取所需”到“我现在可以娶你了”,他们的爱情从合适变成了平淡真实。印象深刻的是起初他们走在深夜的路上高歌“与往事干杯”两个没有伴侣的人凑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家人的样子,但是却并不完全因为爱情才走在一起,只是因为“各取所需”。第一次陈桂林说,离了婚他们就可以结婚,淑娴是怔了一下。也是这一次两人才有肢体接触,在此之前都从没在外面碰过对方,而这次陈桂林握着淑娴的手清清淡淡说的,原因便是有人需要帮忙他伺候自己痴呆的父亲,便可以看出二人的感情仅仅局限于各取所需。而渐渐他们感情发生变化,是在无形中,在淑娴一次次的支持帮助陈桂林,表现出淑娴对陈桂林的付出远多于陈桂林对她的关怀。而他们之间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在于淑娴和别人在一次这件事给了陈桂林一棒重击,导演用巧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小人物之间打架的滑稽和陈桂林无奈又窝火的心情,导演用大全景来表现陈桂林对王抗美的追打,从工厂追,追到最后又回到工厂;以及被淑娴拒之门外后以及在深夜里处处点炮放炮,又无人问津此时的心情,这才发现淑娴对陈桂林的重要性。而且也是此事让陈桂林和淑娴之间人物关系有了转折,在之前都是女方主动,男方无关紧要的态度,而之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地位才平等,包括到最后陈桂林什么都没了之后,一个人在厂里独奏手风琴,当淑娴坐在身边时,他告诉她“我现在可以娶你了”,两人的感情才得以转换得以平等。
感情的事不分对错只要有爱便可歌可泣肝肠寸断,这便是陈桂林对待爱情的样子,前妻跟别人跑了,他看不起那个卖假药的也同时明白自己的处境,不怨。淑娴将其拒之门外,他怒火殴打王抗美,但也不怨淑娴,等自己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又给予淑娴承诺,他无奈于生活的困境,又傲慢于自己那股劲,从不埋怨女性带来任何事情,接受或解决,勇于面对。
王千源对陈桂林的演绎是收着演的,没有夸张的爆发。其实整部影片的所有人的演绎都是无限贴近生活,或是说就是生活的,每个人都活在那片土地住在那片工厂。
其实电影中还有很多作用巧妙的手法,比如陈桂林的名字寓意就挂在自己家里,客厅便有一副字,写着“桂林山水甲天下”;陈桂林问自己朋友借钱时,从猪场到理发店再到麻将场,在猪场时朋友不理他,他便拿着棍子打猪,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寓意,包括讲到自己的前妻,便能看到那头被一分为二的猪;拿了一块猪肉到理发店,猪肉又被偷了;骑着破车去麻将场,还替朋友垫了二十块钱。他这一路借钱没借到反倒垫钱,此表现手法也是黑色幽默,可以在观众的欢声笑语中精准的表现出他朋友的性格;还有季哥身边的那条狗,忠实的真狗,听话一直跟着季哥,季哥最后跟着警察走这条狗也不离不弃,导演也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比喻了有些时候人不如狗的忠诚可靠;还有偷琴过程中,对四个人的拍摄,有点致敬甲壳虫乐队,甲壳虫乐队最经典的海报之一就是四个人相跟一条线的向前走着,而偷琴过程中有一镜头也是如此;还有汪工竟然听了陈桂林的意见,号召大家将两个大烟囱改为其他好看的风景线,不过最后还是被炸了,就像整部影片,所有人所有事除了那座做好的钢的琴我们可以看到以外,其他所有事情都是白忙活一场,大家最后都会归于现实屈于生活的无奈。
当然影片中出现了两次超现实主义,第一次是陈桂林在雪中弹钢琴,第二次是陈桂林和淑娴站在黑暗中,一个在左拉手风琴一个无奈的站在右边,我个人觉得这两次都是心理的反映,并不是真实的环境中做此事。而这两处出现也加剧了一丝魔幻色彩。这两次共同点都为独奏,第三次独奏便是陈桂林在厂里独奏手风琴说娶淑娴之事,最后一次就是女儿在工厂里在人群中,弹着父亲前前后后忙活做的钢的琴。
其实从,钢的琴,名字及这个琴来说就已经充满了荒诞性。
导演深刻的展现了在东北的特殊年代里,下岗工人的生活状态,也通过音乐与画面巧妙的融合搭配出不同的化学反应,就像整部影片的故事,人物,时间等等。整部影片的完整度是由每一处细节构建出来的,令人印象深刻。可不变的是无论什么年代,父爱是不变的,或许变得是表现的方式;无论什么时期,都有许多人迫于压力无奈于生活,只能坚强的告诉自己勇于面对;无论任何人,都希望可以保持心中的火焰,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最后贴上一张我最喜欢的,其实每个人不都是困在生活中的囚徒嘛,只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活法和心态。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对电影的一些看法,欢迎有人评论和讨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