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拒绝,才能走向人生巅峰
学了心理学,生活容易多了

无法拒绝他人的人,其实就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人。就像翅膀受伤的天使,想飞翔,却没有力量。
1
拒绝,总是纠结
小语最近跟我讲了她的一个纠结经历:
她有一个同事A,人很好,就是有点笨笨的。
A并不忌讳别人说她笨,她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干不了,我弄不懂,我特别着急,你能帮帮我吗?”
A痛苦的、期待的眼神,总是让人心生同情。
一开始,小语看她困难的样子,很乐意地去帮忙,
后来,她发现这个同事不仅是能力不足,而且工作态度上也很逃避。
小语开始郁闷了,帮吧,她偷懒,凭什么让我做?!
不帮吧,人家开口了,如果拒绝,多影响同事关系。

这种纠结持续了很久,小语心中的不快也越积越多。
终于有一天,爆炸了。
起源是小语和同事A一起做一个项目,各有系统性的分工,
A在做自己的部分时,那一套又来了:
“这个软件我不懂,你来帮我学一下吧~”
“这个流程怎么做啊?你也不知道?那是不是得问一下领导?那我应该问什么呢?”
当小语听着她滑稽的问题,看着她射向自己的无比期待并疯狂暗示“你去帮我”的目光时,心中最后一根弦“啪”的一声断了。
于是,她斩钉截铁地说:“你的部分,我做不了。”
她看着同事期待的表情渐渐变的古怪,仿佛在说:“你这个冷血无情、不讲情面的自私鬼,我对你太失望了!”
但小语不管了,她只觉得:太爽了。
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自己不会,自己去学;自己不懂,自己去问;
我同情你,但我不能忽略自己、无底线地满足你。

小语爽的同时,其实也有些担心:
这个同事会不会打击报复?会不会从此不理我了?
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其实也蛮令人苦恼的啊。
小语的心中仿佛出现了2个小人,
一个小白人说,你该拒绝,无底线的帮她你也郁闷啊;
另一个小黑人说,你不该拒绝,这样同事就不开心了,对你不满了,你们的关系就破裂了,这太可怕了!
难以拒绝别人的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强大的小黑人,而小白人总是被压制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我们要从攻击性说起。
2
拒绝,是攻击性的释放
温尼科特说,一个人的攻击性在生命最初,并不和破坏性、愤怒或任何通常的“负面”特性关联在一起,它是一种原初的、自然的能量。
这种自然的能量帮助我们去探索世界,并积累与世界相处的体验。
比如,婴儿并不会呆在一个环境中一动不动,
相反,他们会在能力范围内移动自己的身体以试图去触碰外在的客体,
他们蹬腿、爬行,触摸一个玩具,或踢一个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外在现实发生关联,体验到“我”和“外界”之间的差别以及相互作用。
在和养育者的关系里,婴儿也会释放这种自然的能量,
他们需要母亲的付出,要吃、要喝、要玩、要清理排泄物,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想法越来越多,要求也随之增加。
这是一种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和突破,是攻击性的体现,
但这种攻击性并不带着恨,
它与“真实的存在”以及“愿望的满足”相结合,
它宣告“我的存在”,以及“我有我的感受、我的意愿、以及我的需要”。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不能代替我的。
所以,有的时候,攻击性意味着自主性,以及开拓精神。

难以拒绝别人的人,正是这种攻击性受到了抑制,
他们缺乏一种“勇气”,去向外界施加力量,
甚至在外界已经侵犯到自己的时候,也难以“抵抗”。
他们难以保护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坚持自己的立场,
即使,这令他们非常痛苦。
因此,无法拒绝他人的人,其实就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人,
就像翅膀受伤的天使,想飞翔,却没有力量。
3
关键:你的攻击性如何被回应
温尼科特在攻击性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母亲的抱持功能,这个功能包括:
接收孩子的本能和攻击性,并感到欣慰。
这意味着对孩子的要求无限满足吗?
不,接纳孩子的攻击性是先由心理层面而自然延伸至行为层面,这要求母亲在理解和接纳的同时持续地保持真实地存在。
比如,当一个婴儿充满“攻击性”地、激情地吸吮乳汁时,妈妈如果是不耐烦的,那么她就只在行为层面抱持了婴儿,而在心理层面拒绝了婴儿。
又比如,当一个婴儿扯痛妈妈的头发时,妈妈及时制止了他,但如果妈妈能够感受孩子“无恨的攻击”,她就在心理层面抱持了婴儿,这时候的制止,在行为上也会更恰当。

大一些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做一些什么,或者不去做什么,这包括我们常说的“这孩子特别有主见”,这就是攻击性。
母亲是否能够做到足够好的抱持,取决于母亲如何感受孩子的攻击性。
如果母亲能够理解其“活力”的内涵,
并愿意提供一个空间去容纳孩子的独立意志,帮助孩子发展其自主性,
那么孩子的这种内在力量就可以自然流动,逐渐发展并完善,
孩子就可以成为一个真实、自信和有力量的人;
如果母亲将孩子的独立意志感受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无法控制的危险因素、甚至是“有意为之”的破坏,
那必然会否认、忽视、打压孩子原初的动力。

比如当孩子的愿望不符合妈妈的意志时,妈妈可能会大发雷霆,会打骂孩子,会威胁孩子“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不爱你了”,
孩子就会感受到,我的个人意志是不会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反而会让对方生气,对方生气了,就会报复我,或者不爱我了。
久而久之,孩子对关系的理解就会形成这样的模式:
当我有自己想法的时候,我是不被允许的、我会遭到拒绝的、我会被骂的、我会被抛弃的。
在孩子内心更深一层的地方,他会觉得,我并没有那么被爱,我是不好的,别人凭什么为我着想呢,我是不值得的啊。
他一方面恐惧关系破裂,另一方面也会觉得委屈、愤怒、压抑,
但即使是这些难以忍受的情绪,也需要继续压抑,
循环往复,并且越来越无力、抑郁、甚至饱含怨气。
4
自我觉察,修复创伤
攻击性受到抑制的人,可能成为公司里的“老好人”,
可能会表现为“想的多,做的少”,
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
可能会脸上带笑,内心煎熬。
可能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潇洒”地活一回,
也欣赏那些敢想敢拼、敢说敢做、勇于进取的人。
但攻击性是成功者的专属,
没有力量,怎么站在世界之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要想打破困境,必先了解困境。
心理的问题,还需要心理的方法来解决。
你可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内部,
就像这样:“帮他做这个让我生气”、“拒绝他让我好紧张”,或者“本来我很生气,可是我想到‘能者多劳’我就平静了”,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逐渐开始洞察自己与他人相处时的模式、想法和感受,
当你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你就为改变打下了基础。
在这之后,也许你可以尝试着从小事开始,拒绝一下别人,看看会怎么样。
比如对方邀请你去逛街,吃饭,打游戏,如果你真的不想去,试试礼貌地告诉他:
“抱歉,我由于XX原因,不能去了。”
也许对方会失落,但不一定会生气;
即使对方真的生气了,也有可能过后就好了,也不一定会和你绝交;
如果对方真的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就和你绝交了,
你扪心自问,这样的关系还值得继续吗?
你还要委屈自己多久呢?
困境之所以是困境,
是因为它把我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都困在某种模式里,
同时,还阻碍了我们获得新的体验。
如果,你能够逐渐试着开始去尝试新的体验,
并在某些情况下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的反馈,
你的攻击性就可以有所伸展,
你的内心世界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勇敢。
• end •

戎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希望能够稳定地陪伴你,
一起走进内心深处,
看到未知的阻碍,
找到成长的力量。
欢迎添加我的微信预约咨询:
rr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