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徐贲
一 历史修辞学和释义学
1
古典主义历史批评:维科“特定时代、特定方式”、斯达尔夫人“民族精神说”、泰纳“种族、时代、环境”,圣•佩韦“传记批评”
历史主义:恩格斯提倡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结合,宏观研究时代社会规律;
历史方法溯源:艺术的历史哲学、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古典语文学
近代可以从黑格尔看起;
两种错误历史观:
历史绝对论;
历史相对论;实用主义、折衷主义;
基于共同人心论的对这两种历史观的超越:
历史透视论;韦勒克;当时、现时意义;
超历史论;刘若愚;永久性、普遍性;
2
海登•怀特的历史喻说理论
从修辞学来的喻说理论有两种,二重式的和四重式的;
雅格布森:隐喻、换喻;对应结构主义里面的分解、组合;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拉康结构精神分析都来自它;
维柯:隐喻、换喻、提喻、讽喻;海登怀特继承了这一说法;
隐喻(同中见异)、换喻(分离相邻)、提喻(整体部分)、讽喻(言意相异);
怀特继承了维柯,但有两个不同之处:首先他的基础不是思辨哲学而是皮亚杰的儿童知识发展的生成心理学;其次涉及的领域不是人类文化史而是普遍的历史叙述;
四种历史叙述范型:
1.表意型;记录
2.形势型;思潮、形式
3.有机型;统御整个历史,黑格尔
4.机械型;部分之间的因果联系
孟海因对意识形态的四种划分:
1.无政府主义;表意型;浪漫史;
2.自由主义;形势型;讽刺剧;
3.保守主义;有机型;喜剧;
4.激进主义;机械型;悲剧;
怀特认为历史叙述必然与意识形态相连系,这四种主义对应四种历史观;
3
詹姆斯的马克思主义释义学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房》《政治无意识》《萨特:风格的起源》《侵略的寓言:法西斯现代派作家温德汉姆•刘易斯》
“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詹姆逊想要突破庸俗马克思主义;
P27;“物化这个历史进程是詹姆逊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认识方式、文本、学术动态的主要依据。”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释义学的目的是“除幻”;即除去笼罩在意识形态上的“现实”幻觉。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解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意识形态是一种通过回避历史真理以获得对现实矛盾的想象性解决的途径。詹姆逊因此对意识形态进行“征兆”分析;一是说明意识形态用什么方法遏制历史;二是说明被遏制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
例如詹姆逊对海明威“硬汉风格”的分析;对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的分析;
“绝对历史主义”
詹姆逊认为历史分析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对象的绝对历史分析,一种是对思考这种对象的概念本身进行分析;他选择的是后者。詹姆逊认为对历史的理解就是对历史和今日关系对理解,这种关系不外乎四种:
1.文物历史观;历史是事实,不需要分析;
2.存在历史观;狄尔泰、博阿斯;强调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直接感受,人的主体;
3.结构类型历史观;历史对象及自身逻辑;马克思以劳动为深层意义因素,把历史分为若干“生产方式类型”;三个特点;一是马克思释义学通过资产阶级社会分析解读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二是过去的历史也在通过“同”“异”的方式,评价着我们现代的生活;三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构想不是黑格尔的目的论,而是一种结构性效果,这一点要区分;
4.尼采式反历史历史观;历史没有事实,不需要分析;解构批评逃避历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要逃避“权力”和“统治”,它是在逃避真正的“历史恶梦”——无效的被异化的劳动;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释义学是对文化现象的被压抑内容的“征兆分析”,它不是去解释文化现象和作品的内容,也就是说它不是为了解决“如何释义”的问题,二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要释义”的问题。这种揭示方式是一种“元批评”“元评论”;在“征兆”和“被压抑的思想”,“表面内容”和“潜在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阻遏力量”,这种阻遏力量就是“政治无意识”;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一种“元历史观”;“过去是什么”本质上是“我们把过去看作什么”。
二 新历史主义批评与小说理论
新历史主义起源于对文艺复兴的研究,尤其是莎士比亚研究;
新历史主义有两个理论来源于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福柯;
新历史主义研究的特点:
1.不关注整体,所谓经典性的历史,关注个体的,未被发掘的历史个案;
2.特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能称为证据甚至是唯一证据;
3.分析历史、文学文本与现存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两大根本关系:巩固和破坏;
三 文本政治学: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观;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真正脱离意识形态看待问题;
症状阅读;
不是对作者写出来的东西进行解读,而是分析作者的“沉默”;
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意义:
1.这样的文学批评是描述性的,不是评断性的;
2.从作者的思想跳脱开,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3.批评家本人的有限性也能被认识到;
4.加强马克思主义批评与“非马批评”的联系;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因此人们怀疑他是“斯大林主义”的翻版;他为什么要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呢?
1.人道主义无法根本清算斯大林主义的余毒,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何;
2.研究意识形态不是研究思想文化的真伪问题,而是研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物质性实践;
3.通过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强烈要求把理论和政策相区分;
4.始终坚持人不是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福柯的话语研究:
用考古学研究话语;话语的特点:
1.权威人士说出;
2.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
3.话语是否被看为真理与它怎样被叙述有关;
4.话语背后是权力的运作;
福柯话语理论更是一种话语实践的过程,话语很关键,但实践也很关键,即不承认某一种既定的先在的固有的的理论本体;
从康德开始,哲学和文学研究的趋势是反思,而福柯等人的反思性研究就可以称为是“后康德”式的反思;
福柯的研究也是关于人的研究,但是解除人的“主体性”的研究;
四 后殖民批评理论与第三世界批评
后殖民理论有三个层次:
1.第一世界中,对西方中心主义认识的批判;
2.第三世界中,对西方中心主义广泛研究的批判;
3.第三世界中,对被殖民国家中的有殖民意识者的批判;
后现代对西方文化本质的揭示有两个方面:
1.波德里亚的“幻影”文化;后现代 i世界都是模仿的幻影;
2.利奥塔和哈贝马斯的“信仰合理性危机”;信仰被动摇的结果;
张颐武的本土主义理论就是一种建立在西方中心基础上的“自我殖民理论”;时刻以西方的观点评断我们的文化产品有没有价值;
身份政治理论中的“差异”是一种反对所有中心的;
五 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实践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电影文化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同质社会主体(电影观众)论;
2.群众文化因无艺术风格而无思想价值论;
3.电影观众与文化工业商品绝对认同论;
4.社会批判以“本能自然”为基点论;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和《阅读大众文化》对阿多诺的观点进行了反拨,费斯克认为观众是能动的,而非完全被动的;
哈贝马斯对于公共空间的论述:


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公共领域存在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之后就不存在了,文化研究者认为其后还是存在的;
审美主义和道德论批评批判大众文化,其重要武器就是阿多诺的群众文化理论;
阿多诺作为左派批评大众文化的典型,主要就是认为文化工业的批量生产使艺术丧失了价值;
当然右派也批评大众文化,但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主要是从道德批评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
大众文化批评期待的是实践的批评,批评的实践,在动态中认识大众文化的优势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