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锡生:“偷袭珍珠港”曾差点中止
“朋友间总是可以商量。”1941年11月17日上午,日本驻德国大使来栖三郎觐见美国总统罗斯福时,罗斯福如是说。
此时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独力坚持了4年零4个月(从“九一八事变”算起,已达10年,但七七事变前,尚未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罗斯福此话带有双重含义:
首先,日本已与德国、意大利结成同盟。对日交恶,等于对德、意宣战,这是罗斯福不想看到的局面。
其次,罗斯福家族与日本关系密切。罗斯福的族叔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总统,即老罗斯福)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与日本贵族子弟金子坚太郎同学。二人均出自名门,性格都有点孤僻,因此结为至交。在金子坚太郎斡旋下,西奥多·罗斯福的外交政策全面对日倾斜。西奥多·罗斯福是种族主义者,却称日本人是“荣誉白人”。正是在西奥多·罗斯福默许下,日本当年吞并了朝鲜。作为回报,日本与俄罗斯血战,帮美国清除了太平洋上的竞争对手。
于公于私,罗斯福都愿对日让步。
罗斯福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接见来栖三郎时,日本军舰已在单冠湾集结,并于9天后(11月26日)启航,悄悄驶向夏威夷。
美日谈判过程艰苦。据学者堀田江理(生于日本东京,先后在日本、美国和英国接受教育,美籍)在《日本大败局》一书中披露:美方曾向日方提交了一份大幅让步的清单。
根据这份清单,美方默许日军占领中国,并放松对日石油禁运。
然而,日方竟错过了这一良机。堀田江理的解释是:东条英机急于开战,加上与来栖三郎等沟通不畅,对清单产生了“误解”。
如此重要的谈判,日方为何会“误解”?来栖三郎是享誉世界的外交官,为何错过美方如此巨大的让步?罗斯福已定调为“朋友”,日方怎能不尽全力?
《日本大败局》未能给出合理解答,倒是齐锡生先生今年出版的新著《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揭开了长期被忽略的事实:罗斯福将让步清单交给驻美大使胡适,胡适未表示异议,倒是宋子文迅速做出反应。
宋子文利用他与美国高层的关系,与几名高官会晤,发现大家对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对日私下谈判不满,感觉自己被架空了,对清单的内容亦有指摘。宋子文立刻联系美国报界,透露了相关内容,引起舆论大哗。
继而,宋子文面见罗斯福,提出质疑,罗斯福极为尴尬,表示清单只是征求中方意见稿,绝非定案。立刻通知赫尔,撤回该清单。此举令赫尔大为光火。
所有这些工作只用了两天,未给日方喘息之机,这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如美日达成协议,抗战事业将遭遇多大损失?多少献血将因此白白流淌?
已按下暂停键的“偷袭珍珠港”,最终未被逆转
华盛顿·欧文曾说:“在源头的地方,扔下一块石头,也会改变一条大河的方向。”吊诡的是,当此关头,颇有操守的胡适表现不及格,不择手段的宋子文反而扭转了危局。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专业精神是多么重要。
所以,在《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的结语部分,齐锡生先生特意写下:“外交政策选择的对错,真是既可以兴邦,又可以丧邦,能不慎重戒惧乎?”
蒋介石更早提出“苦撑待变”
问:胡适先生是一介书生,蒋介石让他当驻美大使,是不是用错了人?
齐锡生: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将有经验的外交官都派到了欧洲,那是当时外交策略的中心。
自一战后,美国受孤立主义影响,基本不干预国际事务。当时中美没有太多共同利益,日军侵华,美国损失不大。
当时英国、法国在中国有较多利益。此外,苏联担心腹背受敌,也不愿坐视日本打败中国。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与德国关系密切,中国出口钨砂等给德国,德国则派来军事顾问团,并向中国出售德制武器。
在当时的外交策略中,对美外交处在边缘地位。
问:外行当大使,没人反对吗?
齐锡生:一方面,因内部纠纷,当时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工作基本停顿,急需派人接手。另一方面,蒋介石对美国情况不熟。
1937年前,胡适主张对日媾和,认为一旦爆发全面战争,中国将无力支撑。1937年后,胡适的观点有所改变,坚决主张“抗战到底”。这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胡适在美留学多年,较了解美国的民情,他认为应先争取美国普通民众的好感,等待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为将来中美同盟创造条件,即“苦撑待变”。此前蒋介石的日记已提出要“苦撑待变”,所以二人很快达成共识。
汪精卫曾提出,胡适没外交经验,不适合当大使。但蒋介石力排众议,他派胡适去美国,无非是造造氛围,无需专业经验。
国家危难,胡适却作为不够
问:从您的书中看,胡适显然不是个合格的大使。
齐锡生:胡适到美国后,工作非常努力,他通过巡回演讲,拉近了中美民众之间的感情,这还是有贡献的。作为亲善大使或文化参赞,胡适非常合格,可他是大使。
1941年时,局势空前恶化:欧战爆发后,法国亡国,英国自顾不暇,德国和日本结盟,苏联也与日本签署和平协议。蒋介石的外交策略全盘落空,原本边缘的对美外交成了外交工作的中心。
在此局面下,胡适专业性不足的缺点便暴露了出来。
问:胡适在哪些方面表现不合格?
齐锡生:胡适在美多年,没在高层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他是文人,喜静不喜动,平时不参加酒会等联谊活动,只是被动地开展外交。
美国高官对胡适说话多用教训口吻,所以胡适平时不敢麻烦对方。罗斯福曾问胡适,中国政府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告诉他。胡适却说,中国可以独立应对抗战。
美国人很喜欢胡适这种不打扰别人、知趣的作风,但国家危难,外交官应主动争取更多援助。
宋子文为何顶掉了胡适
问:蒋介石为何又派宋子文赴美?
齐锡生:蒋介石初期不太了解美国的情况,胡适很勤奋,在报告中对美国民情有较细致的介绍,与传统外交文件迥异,这打开了蒋的眼界。所以蒋很少下指令,完全听从胡适的意见。
可随着局势恶化,蒋介石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胡适争取美援。胡适往往驳回,甚至不理睬。蒋感到失望,只好起用宋子文。
宋子文以蒋介石的私人代表的身份赴美。一方面,蒋介石对宋子文不太信任,认为他心高气傲,此前将他打入冷宫多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胡适的面子,蒋介石本想让胡适回国另任他职,被胡适拒绝。
问:为何宋子文很快便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齐锡生:宋子文没思想,但行动力很强。他到美国后,很快与美国高层建立联系,迅速给蒋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情报。通过这些情报,蒋才知道美国政治也有不同派别,可以利用派别矛盾来获利。
宋子文过于高调的作风让美国官员们很不满,说他上蹿下跳,是个小人。在他们眼中,中国外交官应该像胡适那么安静,怎么可以和美国人耍心眼?
宋子文甚至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窃取过美国的机密情报,把蒋介石吓了一跳。
虽然结成同盟,效果却不突出
问:书中对来栖使团访美失败的细节钩沉,是前人未发现的,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吧?为何在关键之时,胡适漠然处之,宋子文却能扭转危局?
齐锡生:作为学者,我不会说这是亮点。
我的书中只是谈了中国学者的说法,对此事件,目前有日本学者的说法、美国学者的说法,将来可能还会有其他国家学者的说法,希望大家都来说,则人们看到的会更多。
为了制止美国向日本的妥协,宋子文跳过美国国务卿,直接去找罗斯福,只有宋子文才有这种勇气,胡适肯定不行,他太相信美国人,不敢提出质疑。他是学者,没有完全进入到外交官的身份中,无力应对这一局面。
值得反省的是:虽然宋子文能办成事,但树敌太多,中美同盟后,中方得到美方支援很少,只占美方外援总数的4%。
问:为什么这么少?
齐锡生:美国军方的管理者们有种族偏见,对中方要求不屑一顾。
蒋介石希望美国支援500架飞机,美国军方便嘲笑蒋缺乏常识,想用空军打赢战争。事实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消耗殆尽,已丧失防空能力,从1938年2月18日起,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大量中国平民死亡,蒋介石本人差点被炸死。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孩子一定要恪守孝道,在大轰炸下,他们的父母为保护他们,宁可牺牲自己。
人民伤亡这么惨重,却没有人责怪政府,蒋介石在日记中备感煎熬,他向美国要飞机,并不意味着他想用空军打赢战争。
蒋介石向美国要坦克,也遭美国军方嘲笑,说当时中国道路差,坦克开不动,蒋不懂军事。其实中方申请的是轻型坦克,完全可投入实战,否则日军坦克是怎么开过来的?
再比如,蒋介石向美方要子弹,当时美国子弹与中方的口径不一样,军方推说生产不了,后来苏联也要这种子弹,美国很快就生产出来了。
问:美方承诺全力支持中国,为何一再食言?
齐锡生:任何国家到了紧要关头都会自食其言,这是政治现实主义。在中美同盟过程中,基本是中国要一斤,美国给一两。
大国崛起,教育最关键
问:在香港科技大学建设中,您做出很大贡献,在建设研究型大学方面,您有怎样的心得?
齐锡生:研究型大学从美国开始,已有四五十年历史,此前大学没有研究型、教学型的区别。所谓研究型大学,就是政府给一笔钱,支持多出学术成果。我更喜欢传统的大学,但我一直在研究型大学工作。
当时香港科技大学准备向研究型大学转型,找我们问,他们出钱,不干预具体工作,你们能干起来吗?
这就是怀疑我们的能力了,所以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它办成。今天看来,当时采取的办法不公平,即:各专业选全球最好的10本科技刊物,比谁在上面发表论文多,每三年审核一次全校教员,淘汰10—15%。
五六年下来,香港科技大学有了一定影响。
研究型大学是需要的,但大国崛起,靠的还是普通大学。研究成果如何,别人看不到,可你去人家那里旅行,不关心人家的艺术、文化、传统等,只会买东西,别人都会看到,都会看不起你。
抗战时,这一问题也有体现。英国派到美国争取外援的团队达400多人,中国只能靠几名外交官。后来派出20人的驻美采购团,都在国外留学过,当时我们只有这点人才,所以总被美国人嘲笑、找茬。蒋介石在日记中,不断抱怨国人没出息、不重视教育。
犹太人当年被纳粹德国追杀,死了那么多人,可二战后出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出了多少大学者、大艺术家?这是重视教育的结果。
对大国来说,制造业很重要,但教育最重要。
文/唐山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