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如何驱动温州城市转型 | 083期《温州在哪》延伸
温州发展旅游是为了以此为契机解决产业转型和空间升级两大核心任务。【文/王馨+崔国】
本刊原创,谢绝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购买新刊请点击进入官方淘宝店

在温州初期调查期间,被依然可见的老城建筑风貌和整体格局所吸引;再到江心屿,回望它经历的沧桑岁月,再穿越回在岛上做互动试验的建筑系学生……感叹如此好的资源大应该做出绝好的城市旅游项目。然受杂志篇幅及研究深度所限,没能将温州城市旅游板块展开,今查阅了部分资料,对温州城市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继续展开一点想象,算是对《城市中国》第83期《温州在哪》中“展望”内涵的延续。
资源的绝对优越
资源优渥的山水古城。温州有着众多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脉底蕴,“东瓯山水甲江南”,温州资源之优、景区之多在浙江甚至全国都非常卓越。温州是座山城。温州地处浙南山区,周围山峦连绵,整个城市位于盆地地形中,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山水斗城”格局。温州同时也是座水城。水系发达,大小河流密布150余条,在新城区由多条河道形成的密布水网在国内城市中实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温州是座古城。温州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古建筑、古城楼、古庙宇、名人古墓等遍布全市。

文化深厚的的历史名城。温州有着深厚的本底文化,百工之乡、戏曲故里,文化名片瓯越文化;尽东南之美景,文人骚客积淀的山水文化;古老的海上运输贸易,对外开放掀起的海洋文化等。早在1984年温州就被浙江省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更于2016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山”“四屿”之一的旅游之城。温州不乏雁荡山、江心屿、三垟湿地等人文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旅游景区。雁荡山与黄山、庐山并称“三山”,因山势险峻、造型奇特吸引了众多游客,雁荡山旅游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直至在民国时间也保持着极大魅力,大批文人墨客走进雁荡山并留下了众多诗词画卷。江心屿同厦门的鼓浪屿、镇江的焦山岛、长沙的橘子洲头合称为中国的“四大孤屿”,有江心孤屿、海上蓬莱等美誉,更是温州城市的象征性标志。

盛名之下存隐忧
在温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较好地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多年来,温州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业GDP占比等经济指标在浙江省一直位于下游。对比省内杭州、嘉兴等知名旅游城市,温州旅游业差距非常明显。同时与宁波、绍兴、金华等周边中小旅游城市相比,竞争力也略显不足。

而今雁荡山、江心屿等景区已风光不再,同国内众多名山和岛屿旅游业发展横向对比,竞争力明显不足,雁荡山与同为“三山”的黄山、庐山无论从景区关注度上还是旅游经济指标上都有明显差距。背靠长三角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雁荡山、江心屿等景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大客流。


引客形象弱。 “休闲之都”成都、“东方品质之城”杭州,独特的旅游形象在塑造和传播中会对城市的吸引力产生很大影响。温州有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城市标签——温州人、温州模式、温州精神,但提到温州旅游似乎没有普遍的形象认知。除此,不像提到杭州就会想到西湖,温州虽景区众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尚不强烈。目前雁荡山、江心屿等核心景区还没有完全建立知名的旅游品牌,尽管在温州城区同样存在一个类似于“西溪湿地”一般的“三垟湿地”。

迎客少产品。温州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包括规划功能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配套不足以及缺少整体宣传度等,导致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除此,主题型游乐项目、城市性娱乐设施,甚至城市型小规模娱乐场所在温州都相对缺乏,一个直观的表现是,温州缺少大众化领域中的“必到之处”的“打卡型”旅游目的地或城市地标,温州的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尚待挖掘。

留客缺要素。游客在温州普遍停留时间短,夜色经济发展动能不足。旅游进入休闲度假时代,以旅游演艺为代表的夜色经济逐渐成为景区吸引的“标配”。2016年全国实景类旅游演出剧目共62台,代表演出剧目主要有《印象·丽江》、《宋城千古情》、《文成公主》、《长恨歌》等。夜色经济是城市开放度和活跃度的体现,如何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也是摆在温州旅游面前的难题。

旅游线路互动弱。温州主城首位度低,特殊的经济模式在温州形成了若干产业强镇,以及“小城镇、大战略”下的多中心体系结构。温州城乡空间呈现功能协同的多点蔓延,这同时分割了温州的旅游空间。市域内核心景区的交通联系性较差,雁荡山等景区的整体互动性不强,尚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旅游线路,导致景区的发展缺乏互动性、持续性。

旅游驱动与支撑温州转型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温州模式亟需转型。实际上,温州也已意识到产业转型和价值重塑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力发展浙南科技城、龙湾区等科技型园区。但这种转型的收效需要过程,例如浙南科技城被作为推动温州创新发展的重大项目,政府在人才引进、科创项目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投入,但以科技引导整个城市经济转型的方式需要较长时间的转化期。
旅游业在温州的潜在价值尚未被发掘,作为无污染、高产出、关联性强的产业类型,通过旅游业来驱动或许是温州城市转型的一个途径。围绕旅游需求的空间再利用、文化深挖、遗产活化等,对城市的整体环境,包括文化艺术的环境、城市空间的精致程度、多元的文化内涵都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进而有效地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
积极正面的旅游形象将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进而会形成优质人才的导流, 杭州、成都以开放、自由、活力、宜居的形象示人,并已经牢牢占据了新一线城市的前两位,且已经不止一次身边的朋友迁居到这两座城市工作、定居。

全域旅游与全城保护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杭州、嘉兴等地都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温州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也理应利用这一契机,重新理顺城市空间关系。
首先是对温州古城进行全城性的保护。在调查走访中,温州的解放大道、九山、温瑞塘河、五马街、鼓楼……目前仍然保持了较为完整的老城格局,这在全国同等级的城市中都十分罕见。地方应大有魄力和胆识,将整个古城片区实施全城保护。严格限制在古城区域内新的土地开发和拆建行为。以原有建筑的修缮、保护为核心,进行精细化的策划、规划定位,有针对性地引导空间运营。形成一个在全国都极具标识性的原真古城。标本式的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方式,本就是早期地产开发,早就应该被抛弃在城市发展历史的洪流之中。如今,对成都、北京、上海的古城保护讨论中,已经对这种城市风貌、历史生境的整体保护方式逐步形成共识。

其次,在古城内打造温州的“穿越版”城市中央活力区。将城市旅游、古城旅游、本地休闲、创意创造、艺术文化等内容集中整合在古城区域。有步骤的置换棚户居住、批发贸易等空间利用类型和行业。将城市对内休闲文化与对外旅游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
创新节点与重点区域
虽然温州旅游空间呈现割裂状的多点蔓延,但在山和水的结合的区域有很多小尺度的空地。如何把众多的微小空间,打造成有活力的、时尚的、好玩的创新节点,并与与传统文化、河道、小山头等相结合,从而吸引年轻人、潮流人来玩,应该是温州旅游重点考虑的方向。
先期以古城与三垟湿地为两大重点区域,盘活温州城市旅游资源、线路,逐步将江心屿、梧田老街等一批城市旅游项目串联成线。形成一旧一新、一半人文一半山水的温州城市生态人文旅游系列。将空置的建筑遗产通过商业+旅游+文化的形式活化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为遗产保护带来资金,也可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旅游发展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
温州城市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本身,而是为了以次为契机解决城市产业转型以及空间升级的两大核心任务。在原有的土地财政模式下,拆除原有的城市旧建筑,加盖新的住宅、商业地产,有着天然的“合理性”。但当前土地经济不可持续,城市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可持续能力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其本质上是地租收益的持续竞争。可以断定的是,温州并不是一座传统类型的需要大量商务办公物业的城市,因此一般城市从CBD到CAZ的发展脉络过程对温州也并不适用。反而或可借此契机直接发展CAZ的活力城市中心区模式。
由此展开,内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古城片区的保护改造就可以串联为一个循环系统——逐步腾挪现有古城常住人口,置换新的优质居住空间在拆迁完成的空白地块,重新植入新的升级内容到古城。已经完成拆迁的用地有了合理的用途;古城得到了保护,特别是解决了人口居住与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留存了完整的古城生境,为旅游发展、产业升级奠定了最好的空间基础。
文/王馨+崔国
制图/王馨
课题主持/崔国
社交网络编辑/屠菡+佟鑫
《城市中国》083期《温州在哪——中等规模城市后发现代性图景》
俞海星:城市中心区再升级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思考 | 083期《温州在哪》延伸
林永新:温州人·温州城·温州城市中心 | 083期《温州在哪》延伸
新刊上市 | 083期《温州在哪:中等规模城市后发现代性图景》
购买新刊请点击进入官方淘宝店
城市智慧 与中国俱进
《城市中国》杂志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douban.com/people/urbanchina/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