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说》看 怎么和抑郁症的朋友相处

这是第五季20期《奇葩说》的辩题
我的回答是:我不要。
以前,我也会强烈的去排斥和厌恶那些阻碍我悲伤或者其他情绪的东西。
——“我悲伤怎么了?你们伤害了我,现在连难过悲伤的权力都不给我吗?”
可能从小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给我们的悲伤那么多的包容。所以我们在难过的时候,我甚至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自我剥夺悲伤的权力。久而久之,自己也开始不允许自己悲伤:觉得悲伤就是自己不对,就是不应该,怎么又会有会不开心?
面对抑郁症病人常常有太多这样的声音:你的经历不算什么,没什么好难过的,太矫情太不应该……可能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心安慰,可是话到了面前,怎么又变成了又变成了谴责?
那么在接下来的更多时候,会不知道该怎么和悲伤的自己相处,怎么和悲伤相处。
很多父母在得知子女得了抑郁症之后的态度是这样的:

或许是他们不大会表达,或许是他们不能够理解抑郁症的伤痛。 怎么办呢?在这样的“鼓励”下,结果并不会好多少。

抑郁症的药的吃了真的会让人不那么悲伤,也确实只是发挥了“止痛药”的作用:同样的一件事情,抑郁症病人在吃了抑郁症的药之后会明显情绪小很多;也就是说,它只是降低了你对痛苦的感受能力。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别人却能做到真正的一笑而过。而你却久久不能发下,甚至悲伤,难过?找出原因,解除他,才会真正的没有下一次。
还是会悲伤的,在停药了之后,因为它仅仅只是止痛药而已啊。所以不能够做到药到病除,最多也只能是短暂的麻醉。
理解/沟通
我们多么习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实际上更多时候也需要我们这样去做。退一步我努力的去理解去换位思考。那么感受和视角也一定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吗?我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就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也不一样。
那么就需要我们努力的去沟通了。把事实讲出来,把你的感受讲出来,或许你一开始不大会讲,慢慢开始吧!一点点也是进步,那说明是在变好的过程中。作为相对更有能力的一方我们也可以试着引导和先开这个口,或许真的没有那么难。
因为这就是抑郁症病人特别特别需要的。

所以怎么和你有抑郁症的朋友相处呢?
我看到很多爱子女的父母,可能在知道子女生病的消息之后会很难过,但是也只会背着子女偷偷的流眼泪,回过头来面对子女,又却是是恨铁不成钢的呵斥。
可是,你偷偷的悲伤他们看不到,你藏起来的对孩子的忧虑也确实不那么容易让人发现。你展现给他们的就只有训斥了。这样只会让你们越来越远的。
去把你对他的担心告诉他,去把你对他的爱当面告诉他,他才会知道,你们在乎他,希望他好。这样才能帮助他让他更有力量的一点一点好起来啊。
事实上,这样的表达对我们身边很多传统的父母和长辈来说并不容易。
所以,实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多陪伴,在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也可以不说什么,至少让他知道,你们都关心他爱他希望他好。
可能真的是缺少这方面的学习:


在自己难过的时候给自己多一点的理解和宽容吧,想想那个情景下,自己的状态也是情有可原,告诉自己:没关系,无论如何再怎么样自己也会陪着自己,给自己鼓励。
要知道负面的情绪也是我们需要的情绪啊~ 真的难过,就悲伤一会儿一个时间段,没关系。
你不是一个人。因为有很多人像你一样的敏感脆弱。
只是,有些人会相对的幸运一点点,或许是找到了一个出口:


抑郁症有多难受呢?会对活着的意义和兴趣有很大的疑惑。是干什么都特别没有力量:面前放着一杯水,你渴了,会直接伸手去拿,这是多么自然而然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可是抑郁症病人却会呆坐在面前,从想喝水到要行动的过程就非常的艰难。去做生活里的其他任何事情都是特别艰难需要勇气的,是自己连自己都不大能忍受的消沉,做不到的时候也会对自己失望,又会很容易气愤,很容易悲伤,然后又容易在悲伤里出不来...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打击。

实际上,即使在那个时候,你告诉了他们所有的意义,他们也不会多好,还因为没有力量。或许会问“那又怎样?”
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得过抑郁症的人,往往会更容易拥有同理心,更容易感受到更多的信息。
乐观点。那么在抑郁症好了之后,希望是是你学会了怎么和你的悲伤相处的时候,是那件悲伤的事情处理完满的时候,也是你更爱自己的时候。会好的,对自己更多一点点的信心。


这里看哭...
最后,希望你我在悲伤的时候都有一个听你倾诉,陪你度过悲伤的好友
——真心的,希望你好。

© 本文版权归 自在的Crysta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