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孙悟空的本来面目
这一切都发生在出丹炉之后,本来自己惹出大祸,又没有谁把他怎么样,心态应该是喜悦和自得的;但是他发了疯,急了眼,也没有针对一直教训他的太上老君等人,而是直奔玉帝而去,老君也知道他的目的,只是没能拦得住他。只能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眼看七七四十九天的训教就要完成了,可是让老君及其助手心焦的是,孙悟空还是那幅全不往心里去的样子,他们的一番心血简直就是白费了,最主要的是无法向玉帝交代。这时一位助讲的老师(烧火的道人)提出了一个偏激的方案,老君虽不赞成,由于自己也没有好的主意,只得默许了这个办法。也许是出于对孙悟空自身能力认识的解说,这位道人可能会这样说:大圣啊!你以为你的本事有多大吗?天上的众仙会都怕你吗?其是他们怕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的身份。你的势力、能力都是源自你的身份,没有这个身份你就是只猴子(小孩子)。你同别人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就是,你是玉帝的儿子,众神最在意的也就是这个···。终于他们欣喜的发现有了效果,孙悟空的泪水流了出来,一边不停的抽涕,一边用双手不断的揉搓着双眼,直哭的两眼通红。他们便一厢情愿的认为孙悟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了悔过之心。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孙悟空一直没有在意,他所拥有的别人都渴望而不可及的地位、权势、生活的享受;他在意的却是别人拥有他没有的亲情,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痛。当他知道玉帝是他的父亲之后,只有说不尽的恼恨。恨他把自己扔在花果山不管不问,自己却在天上逍遥自在;恨他任自己自生自灭,以至被地府勾魂;恨他天上地下独尊,却只是让自己入天庭做了个‘未入流’的弼马温;恨他抛弃自己不说,时至今日还是不肯与自己相认;恨他···哼,恨他···全是恨他···。老君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的说教有了成效,就放开了对孙悟空的拘束,没有想到哭罢了的孙悟空要去寻玉帝算账,众人赶紧阻拦,但是没能拦的住。 孙悟空对佛祖说他要争做天宫的主人,也有这个能力来做这件事。“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就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节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那个初世为人···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倾刻而休···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很多人一想到孙悟空有几百岁了,就难以接受他是未成年人的形象,但是如来说孙悟空“初世为人”,就是把他当作了未成年人,如果是成年人就算是再不成熟,也只能说他涉世未深。悟空即然是个未成年人又是玉帝的儿子,他同天庭和玉帝的斗争就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对强权的挑战,而是散漫与随意对规矩与制序的挑战,是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出现的叛逆行为,儿子对父亲管制的反抗。如来听到孙悟空有争玉帝之位的心,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孩子,虽然比同龄人要成熟的多,但终归还是个孩子,怎么可能让你当家做主呢?玉帝他也是久经劫难,有众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这些都不是你一个刚刚开始人生道路的小孩子所能比的。你还是赶快接受规则与制度的约束吧!莫要再心存妄想,不然终究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连性命也难以保全。孙悟空说就算玉帝他有阅历有修养,他也不应该始终霸占着主导权,总该有新旧的更替,终究要轮到我的。他若不肯让位,我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孙悟空说的并非是造反有理,而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人们常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代表了对强权的挑战,一直喜爱孙悟空与他大闹天宫是分不开的。从前的人们日子过的比较艰难,受到的压迫比较多,生活中有太多的束缚,更渴望自由,渴望有一个打破这些禁锢的神灵。孙悟空的出现成就了人们的希望,也承载了人们更多的愿望。其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更喜欢孙悟空,他在描写孙悟空同妖魔的斗争都很精彩,孙悟空的自新改过也很详细,但是孙悟空作的恶、犯下的错总是轻轻的带过,或是通过某一人的一二句话表露出来。这样的结果,总是让人想起他的机智、勇敢、活泼、聪慧,忽略了他犯下的那些错误,性格中的缺点,因此误解了他本人的形像,这样也就无法理解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本意。孙悟空是未成年人的形象,又处在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成年人在成为成年人的过程中,必然要犯的错误是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自认为具备了成年人的能力,也就是不成熟的人装成熟,这还是孙悟空变化松树‘速成’行为的升级。孙悟空同玉帝是父子的关系,因此大闹天宫我们能够引申为父子之间争夺主导权的矛盾冲突,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像。小孩子成长期的叛逆心、独立意识与散漫心理,同家长的管制方法、放纵的态度与教育的不当发生激烈的碰撞。玉帝对孙悟空的无奈,也是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无奈。大闹天宫代表了孩子同家长争夺家中的主导权和个人的自主权。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拥有的权力吗?我们会允许一个未成年人去独立的面对社会和人生吗?如果我们家中现在有、从前有过、将来会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对家长的管教产生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就应该正确的看待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是身为家长的玉帝对孩子的教育不当,至使他养成不良的思想行为;关心不到位,缺少情感的投入,至使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 如来对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说,“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因为如来的这句话,我们也有了孙悟空是怎样本来面目的疑问,那什么是孙悟空本来面目呢?我们说孙悟空代表了聚议产生的行政权力(2、石猴的身份),这对于原本靠有远见(千里眼)和博闻(顺风耳)的贤才之人处理政务方式是进步和有利于社会的,但是在孙悟空代表的聚议产生行政权这种制度还未成熟之时,就想取代早已成熟的社会制度,他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甚至于会走向灭亡。我们说孙悟空是玉帝的儿子,他取代玉帝的位置是必然的,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前提是孙悟空自己已经成熟。我们从孙悟空的成长总会引伸到个人的修行上去,那么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我们总会说人区别于其它生物,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生物体;人总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和认知持保守态度,对于他人的不同持有排斥的方式,我们排斥别人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坚持自己是因为将自己所持有的观念已然固化。未知是无限的,个人的认知又总是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也就会存在着偏面性,这样得出的结果怎么能做得到完全正确呢?即然不是完全的正确,为什么不能包容别人修正自己呢?人的思想观念和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会伴随着成长不断的发生着自己不宜察觉的变化。人的本来面目就是以探索未知为根本、以已有的认知为基础不断的接收新的事物与观念,不断的重塑自己,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本身。我们总是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将已知固化不再寻求进步,并当成正确的思想与观念来排斥不同,但是我们的已知即不能做到完全正确,也不是本来就有并一成不变的,为什么要固化它呢?就像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我们原本是没有立场与观点的,我们的立场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和接受外界对于我们的灌输,我们之所以会喜欢这样的解读而不是那样的解读,只是我们喜欢的更合乎于我们的心理,这样的理解即不能说是正确,也不应该排斥新的解读,从而让我们失去更多了解它的机会。 我想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孙悟空即是代表着一种新生的事物,一种进步的制度,他不被道祖代表的旧的思想观念所接受,可以理解,但是他怎么会还是妖呢?还要被如来代表的新思想理念所镇压呢?每一种事物或者制度的出现,他的一开始都不会是完美的,他都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不如旧有的,但是它优于旧有的是有一个好的起点,有可以改善的错误,可以变的更好不断自新的本身,不完善不成熟对于新生的事物来说本身就是优势,因为他可以变好。因为是新的,没有前车之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还会在一帆风顺中出现偏激的现像,只有遇到阻碍才会有转变的反思,才会接受关键人物的引导和走上正确道路的方向(西天取经)。孙悟空做为社会发展之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他即成长于传统社会环境,又没有被原有的社会观念所禁锢,在新的思想生成但没有完善起来之时,必然会出现不受控制的现像。太上老君对孙悟空的管教,代表了传统思想对新生事物的规范,出现控制不了的现像就成了必然。如来代表了脱胎于传统思想发展起来的新思想,五行山的镇压是对孙悟空错误发展方向的截止,西天取经是对孙悟空正确发展方向的指引,取经的过程是对孙悟空成长的重塑。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是他的第一次转变的开始,这转变是被动的,因为就像如来说的那样“但恐遭了毒手,性命倾刻而休···”,孙悟空自己已经作到了不转变就会被灭亡的生死存亡的边缘,只是他本身还未自知。阻止孙悟空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给他这样帮助的不只是如来,还有曾经擒获他的二郎神,所以才有了孙悟空后来对二郎神“向蒙莫大之恩”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