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年的一些个人推荐
这一年的阅读清单如下:
读过的195本里,非虚构类有43本(比例略低,希望明年能提高些)。各种小说里,科幻类有15本,推理/侦探小说有72本(主要是阿婆的,今年集中复习了一下),其他各种文学小说61本。挑了些比较对我胃口的安利一下,排名不分先后。

非虚构类
1.《古道》

一位剑桥学者的行走散记。“写字和步行都是连续不断的动作,是一系列行动的针脚,始终不渝地前进在那一道接缝或水流中。”
关于行走、追溯的文字,无论虚构和写实,似乎都有种“向外走得越远,向内看得越深”的倾向,常常带着自省的意味。(此时想到了完全无关的《所罗门之歌》,一个美国的黑人男孩走了很远去寻根。)
步行,尤其是走上相当远的距离,并且发生在远离公路和人群的原野中的步行,似乎格外有种治疗和寻访内心的作用。双腿靠着肌肉的记忆机械运动向前,大脑就可尽情回访诗句和历史,或是仅仅辨识花草、听着云雀的晨间闹铃就好。
在现代化的路网系统下,步道编织出的网络仍遍布于大地之上——“pilgrim paths, green roads, drove roads, corpse roads, trods, leys, dykes, drongs, sarns, snickets”。“大声地、快速地读出路的名字,他们就成了一首诗或一种仪式”。作者的行走痕迹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下海行了船),再到海外(差点爬了雪山),然后又回到英格兰,并重现了同样热爱行走的诗人爱德华·托马斯生命的几个瞬间。在田野中徒步这件事情或许听起来是缺乏起伏单调如一的日记,但这本“探访内心”类的散文,丝毫不会有同样的感受被一再重复的感觉,读起来有诗意、真诚,且不失风趣。译者的好文笔也起了很大作用。
“我徒步旅行的标记者不仅有史前古墓前的石碑、古冢和长长的古坟,还有去年那灰白的树叶(在手心里一揉即碎),有昨夜狐狸的臭屁(鼻子里还臭烘烘的),有这分钟的鸟鸣(在耳中回旋)、有高压线、输电线塔抒情诗般的噼啪声,以及大田喷雾机的嘶嘶声。“
2.《荒野之境》

《古道》系列的另一本,写的还是这位“行走系”学者的“往外走,其实也是往内心去”的感悟。
看作者在山毛榉林、在盐沼、在海岬、在陷道里听风看雨露宿跋涉,列举各种英伦三岛上闻所未闻的地名,有种把地图zoom in,再zoom in,直到能看清晨起高歌的鸟颤动的羽毛尖的感觉。“在我们尚未出现在他人梦中时,风景就已经在这里了。它看着我们抵达。”
峡湾里潜望镜一样露出头的海豹;夜晚穿越沼地,野鹿群的眼白反射灯光闪耀如宝球;自开阔空间归来,作者觉得仿佛“眼底有光”。但他并不是那种无条件宣扬荒野生活之美好的狂热环保主义者,而是很清楚地认识到,在荒野行走只是生活的间歇。“我自己的地图在不断扩充,不是向着一个完工的状态——这是永远也不可能完工的——而是向着一个协调的状态扩充。我不需要它有多么精确,只需记录下我经过的某些地方的某些事物,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了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土地勘测员一般画一张地图,上面记录的是他自己失落的原野和草原,这样,我们用曾倾注过生命的图画覆盖了整个宇宙。这些图画不必精确,但他们要符合我们心中风景的形状。’”
3.《候场》

出场前进入和准备进入状态的演员们。
(在多抓鱼抢了四五回终于抢到了。)
4.《扫地出门》

密尔沃基是《犯罪心理》这十几季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城市,所以我默认这城市可能治安堪忧……哦,跑题了。
“根据法庭判令,您已被驱逐,密尔沃基治安官办公室将依法执行驱逐手续。未经房东允许续留系违法行为。届时,执法人员可以径行逮捕。”——来自印在书封底的驱逐令。
作为非虚构作品,这本书里关注的人群在无序之中散发出的绝望感,是与小说里构想出的情节完全不同的拳拳到肉感——不是说要让两者一较高下,只是真实和想象带来的感触毕竟不同。作者在密尔沃基的拖车营地和底层人士租住区展开田野调查,然后从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一群为“家”担忧、因为无家而无助的人在井底挣扎的图景。
学术类书籍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其中对习以为常的场景的观察和提出的观点,譬如房东筛选房客的看似无足轻重的一些标准,对后续城市中区分地理位置优劣造成的影响。再譬如被驱逐和失业之间的相关性和恶性循环,或是遭遇被专业搬家公司上门执行驱逐令时不同人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等等。
另外,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就连最后作者描述他研究始末的一章都很有趣。
5.《女性贫困》

“能活到三十岁就知足了……到了三十就够了吧。”
“你没有梦想什么的吗?”
“没有。”
“真没有梦想吗?”
“没有梦想。我已经累了,绝对不可能了。”
来自十六岁的“漂流少女”——将全部家当放在拉杆箱里,在提供充电插座的深夜店铺之间辗转的群体——和记者之间的对话。
和《无缘社会》一样,《女性贫困》仍是NHK片子的那种纪实风格,有个案采访也有分析讨论,关于被视而不见的“隐形”女性贫困,关于因为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而看不到未来的下一代女性,关于单亲家庭的举步维艰——采访人员在发现一家三口(母亲+两个未成年女儿)已在提供住宿(一个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的网吧居住了两年时候的震惊简直透纸而出。
跌入贫困好像只是轻轻一推的事情,那种“普普通通的日子”(好几位受访少女向往的生活)就再也遥不可及。
6.《特工训练手册》

内容如书名,字面意义上的。
作者真的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实用的特工技能,虽然对普通人来说看热闹的可能性远大于付诸实践(没有基础训练分分钟变炮灰)。也因为这种严肃认真的画风,让这本书莫名充满了中二的喜感——比方说图示说明如何利用棉条导管将救命工具藏于直肠内(因为敌人可能觉得进行体内检查怪恶心的)。大部分提到的获取情报、和利用日常器物逃生或防身的防身都挺谍影重重既视感——用钢笔做武器啦,摆脱跟踪者啦,在不杀死警卫犬的前提下(杀了还要处理尸体,更麻烦)解除威胁啦,诸如此类。非常欢乐的一本书。
7.《忠实的刽子手》

通过一位十六世纪刽子手的日记一探当时社会风貌的有趣读物。日记主人弗朗茨的家族不幸“入行”时,刽子手正是个颇为微妙且有争议的行当——不可或缺但又被社会排挤。与刽子手保持距离的民众却并不抵触在接受其救治时的触碰,也是相当有意思的心理了。
当时的刽子手不只是死刑的执行者,其职责范围还包括刑审嫌犯,而且死刑的“花样”也颇多:绞刑、砍头、(对罪大恶极者的)轮刑、(不是非常常见的)活活烧死等等,弗朗茨的日记中均有描述。其行刑标准反映出的也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譬如杀婴、弑父都被视为穷凶恶极,在越轨行为上刑罚的男女有别,肉刑的逐渐减少等等。很让人好奇的一点是,如此一丝不苟,对自身道德要求如此之高的弗朗茨,是如何compartmentalize他血淋淋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用烧红的铁钳夹掉死刑犯的几块肉之后,再用轮子逐个砸碎他们的关节,然后回家冷静地把当天事件写进日记里?得承认,人的承受力的弹性还是相当大的。
8.《为什么长大?》

书名实在容易让人误会这是本育儿鸡汤,其实是用哲学理论和思考方式来解释为何“成长”是个困难且容易被人抵触的过程——基本上,因为对个人和政府来说,保持“不成熟”的状态会让大家的日子都比较好过。从某种角度来说,“成长”就是认识到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并live with it。hmmmmm,不用作者的哲学术语描述的话,果然就会听起来像廉价鸡汤。对门外汉来说挺易读的一本小书,brain food。
9.《自我》

同系列的四本里,这本是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探讨“我”如何得以是“我”的问题。关于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总是很有趣的读物,书中还介绍了关于意识流、思维、意识/心理/经验的连续性方面的各种理论,甚至还加入了僵尸和远距离传输的问题。虽然内容很学术,译文的语言却难得地没有不像人话。
10.《蛊惑世界的力量》

一本关于可卡因是如何随着新大陆的发现被介绍至西方世界,并在那里大展拳脚(?)的书。
基本上,在医学界意识到可卡因的成瘾性之前,它曾被当做解决海洛因和吗啡等药物成瘾的终极方案,这其中还牵扯进了弗洛伊德——据说精神分析法的成型跟他传说中的可卡因成瘾有关。等到可卡因的危害终于被正视,书中记录的以美国为首的抗击毒品的战争过程大概可以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来概括。作者分国家介绍了南美诸国从水深火热到无法无天的状态,以及可卡因问题在美国本土与种族问题、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诸多牵扯。虽然人类在这方面的前景看起来不怎么乐观,作者的文风还是挺轻松易读的。
虚构类
1.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全系列5部)

Where do I even begin? I mean, apart from asking "how come I didn't read it until this day?"
这就是那种听完一遍会让你想立刻去打个五星、把文字版找来再看一次(很多人名过于神奇让人无法想象出拼法)、写一堆摘录(可能不是个好主意,说不定会摘大半本书)、笑出眼泪,然后泡杯茶(哈?)的书。
尽管搭着便船(和之后的另一艘便船)飞过了不知道几分之几个宇宙、回答了终极问题(答案是42,不过计算出对应这个答案的终极问题的计算机还没诞生)、认识到了地球的本质(大型模拟计算机,主事生物是老鼠),这本书的一切都还是那么英国——被茶的问题搞当机的飞船主机应该会发出愉快的赞同声,就像非常乐意为您服务的自动门发出的那个声音(马文发出一声抑郁的“啊”,然后把自己关了机)。
2.《遗落的南境》三部曲

《湮灭》:本系列第一部,应该算是个有克苏鲁画风的故事?这个系列很有意思的是,首部曲中并没事无巨细地介绍背景和设定,而是留下很多空白和语焉不详。对于这一本里那种潜伏在无声处的巨兽般的威胁来说,只说一半带来的恐惧比具体描述恐惧本身的效果好得多。
四名被派入未探明区域的、互相不透露名字的女性成员,迅速只剩下女主角自己。于是个人的心理活动替代了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文字有了疯狂呓语的味道。她体内的某种光亮要像孢子破裂般从喉咙中喷薄而出;哀嚎的怪兽蜕皮时身上落下死人的面孔;向地下延伸的塔里,用菌丝在墙上书写的黏液生物“爬行者”身上,能找到人脑细胞。
你会觉得,女主转过身背对海洋时,海上方的天幕会裂开两只眼睛,注视着她走开。
《当权者》:《南境》之二。这本的阅读感受不如第一部,那种跳跃式的心理描写稍微过了头。无视掉一部分目的不明和过于细碎的斗争之后,那种女巫布莱尔式晃动镜头的恐惧感还是很有效的——既是慢性渗透的,也有转角式的突袭。比如毫无预警见到“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分享,且在黑暗中聚集以其生命之力包围世界,而其余昏黄大厅中不可思议的黑影挣扎扭动因少数不可见且不可被见者缺乏耐心。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深渊的阴影仿似畸形花朵的花瓣盛开于头颅中,令思维扩展至任谁都难以承受……”这段文字,仿佛一顿带着黏液的水泥墙突然排在了脸上。
《接纳》:三部曲里最长,也是解释了一切疑问的一本,虽然使用的语言未必算得上一目了然。书名本身就是答案,不过要看完书才会意识到这点,在那之前,“接纳”更像是生物学家和灯塔守护者体内的那个光亮感、一个大大的悬疑因子——谁接纳(或是被接纳)?如何接纳?主动伸开双手还是被动沉没?
第一二三人称角度叙述在这本里穿插进行,局长(一个x区的未亡人)、总管(第二部的男主角)、幽灵鸟(一个副本)和灯塔管理员(一切的开始)四条线有着各自的波长,最后仍逐渐汇于一点,像银河系炸成一朵烟花。
总管终于抵达地下塔的底端(顶端?),向着白光跃出,变成一只白兔。幽灵鸟寻找那个或许尚未被吞没的世界,也许是徒劳,也许不。灯塔管理员说:不要忘记我。
3.《百年法》

算是“社会派”的科幻小说?在写到“他是谁”的部分,又有点悬疑小说的影子。
在另一种设定下的,是个被六颗原子弹轰平过的战后日本。故事围绕着“接受了人类不老病毒的人,要在一百年后自动放弃生命”这一法条展开。
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作者的特性,在写到这个未来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时(比如通讯设备、身份认证装置),作者会插入详细的说明文字。虽然说对背景设定的介绍很有必要,这种写法有时候觉得影响文字的流畅度,不过好处是提高了可信度。
涉及到人命,伦理道德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并不太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思考方向。除了被人工终止的生命,“青春永驻”对社会结构、民生,直至亲子关系的影响都有合理的猜测。而在法条能否通过的故事线上,还牵扯到了国家政体和权力制衡的问题。末尾处“陨石遁”般的解决方式,甚至很有末世小说的意味。
4.《帷幕》

波罗的最后一案,精彩的谢幕。(我有“攒大结局”的习惯,于是剧版的这一集也一直没看……)
久违的小黑重又变回了故事的叙述人,应波罗之邀回到波罗首次出场的Styles庄园。故地重游自然要物是人非一下:庄园业已转手被新主人改造成旅店,小黑变成了要操心子女恋爱问题的爹,波罗被虚弱的心脏困在轮椅上,眼睛里狡黠的绿光还在,不过时代已经翻篇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案子算是打破了某条阿婆一直遵守的侦探小说准则之一,凶手用的也不是波罗见多了的刀戳枪击下毒之类(不过毒物倒是又出现了,果然是阿婆的真爱)。
虽然大家都一把年纪了,但是没了波罗的小黑让人很想拍肩说:“孩子,你该长大了。”
5.《天使,望故乡》

天使望向故乡,大抵是因为那个故乡回不去,只能远望。
闭塞小镇大概有杀人的能力,从内而外、钝刀割肉一样。不知道甘家老爹一辈子跟酒过不去是不是也因为下意识地想在这种生活上凿几个窟窿,虽然他本身也是这种生活的“凶器”的一部分,一个“失落的灵魂”(这个故事里有好多这样的灵魂)。
甘家的小儿子尤金,沃尔夫本人的化身(应该是?),他的头脑心肝仿佛一刻不歇着,潮水一样的、有点意识流的感慨、激动、迷惑和狂喜经常瞬间淹没他,迸发的力量堪比垂死之人对最后一点生机的紧握不放。“我没有处身于那些城市之中。我已经走尽百万条街道,走得像一只疲倦的山羊一样声嘶力竭,可是所到之处还是没有找到我生活过的城市,没有找到我进出过的门户,也没有找到我站立过的地方。”
6.《该我开枪了》

《深夜小狗》作者的短篇集,写实和非写实风的人性百面。
马克哈登看起来是不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happy ending多无聊,多有违自然规律)。《溺水》的男主人公说:“那么多年,我一直幻想着好莱坞大片似的父子母子重逢。他哭着向我们道歉,我们喜极而泣。现在明白了,这种经典桥段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发生。”所以他从水里捞出了性格恶劣的凯利之后,他的生活完全没有变过——偷钱的儿子恶习难改、两条宠物狗逐只死于高龄。凯利也只答应去参加他未来的葬礼。
其他的几个故事,从类科幻的《啄木鸟和狼》(火星志愿旅居者从平淡的日常过渡到残酷求生,最后新生儿和母亲获救回到地球的故事,她在结尾处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疑似冒险失败者的绝笔信《丛林深处有什么》(丛林深处有的,当然是人性的不加掩饰),到有点像神话故事新编的《海盗与公主》、瞄准了游乐场事故几分钟的《码头塌了》,和有点魔幻的《该我开枪了》,都精准地找到了某种人性、情感,或是人际关系中最不堪一击的那点,然后轻轻一戳。
7.《管家》

外祖父在离奇的火车事故中丧生后,“外祖母似乎没有考虑搬家。……她把生命想象成一条路,人们沿着它前行,这条路十分简单,能够穿越广袤的国度,目的地从一开始就在那儿,在一定距离外,像某座普通的房子,伫立在寻常的日光下,人走进那儿,受到正派之士的欢迎,给领到一个房间,曾经失去或抛下的东西,统统集结在那儿,等候。”
后来女儿们相继离家——“她对她们的管束宽厚而绝对。以前她像白昼一样恒常,以后她会像白昼一样不为察觉……”再后来其中一个带回两个外孙女并把她们好好地留在门口,然后她自己找了个悬崖开着借来的车冲了下去。
故事在这里才起了个头。
这种描写一个屋檐下几代女人之间互动的故事是我喜欢的。玛丽莲罗宾逊的笔触非常细腻,又带有种语焉不详的美感,连写冲突时——也可能特别是在写冲突时——都带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脆弱。
小镇的生活,特别是一成不变的小镇(书里的这个叫“指骨镇”),对有些人是完美秩序的保证,对另一些人是旅程的绊脚石。“湖与河骤然开裂,陆地上的水流走了,剩下指骨镇,光秃秃,黑漆漆,歪扭变变形,泥浆泛滥。”
顶替了过世的外祖母和两位落跑姑婆、从四海为家的生活中上岸的西尔维亚姨妈是后者。她喜欢坐在不开灯的屋里,“像船舱里的美人鱼。……我们的储藏室里有蟋蟀,屋檐里有松鼠,阁楼里有麻雀。露西尔和我踏进门,从纯粹的黑夜步入纯粹的黑夜。”
“我”是更容易幻想的那个,露西尔更实际。于是“我们”终于分道扬镳。
8. The Rainbow

世代务农的Brangwen家的男人们,有种近乎原始的、带着动物本能的单纯感,但又不是纯肉体的,反倒充满了连当事人自己可能都描述不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但说到细腻繁复,像有着自然灵性的那些情感,还是属于这本书里的女人们。
“She turned, and saw a great white moon looking at her over the hill. And her breast opened to it, she was cleaved like a transparent jewel to its light. She stood filled with the full moon, offering herself. Her two breasts opened to make way for it, her body opened wide like a quivering anemone, a soft, dilated invitation touched by the moon.”
9.《紫颜色》

“你读《圣经》的时候,没法不觉得上帝是白人。”在反应种族问题这一大前提下,这一本更会让你注意到的,是女性所面对的问题。一个弱势群体可以再向下一级划分,划出这一群体里的地位高低三六九等。他们当然不会是铁板一块,在其他群体里女性要面对的苦难,换到这一群体里只多不少。
这不是那种黑奴群像小说,反倒是女主人公自语式的书信集——大部分时间她是写给“亲爱的上帝”,直到她感到上帝的虚无聋瞎,于是她转而对着失散半生、不知生死的妹妹说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部成长小说了。我有时候甚至有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的日记那样的错觉——当然,只限于变聪明的那一半。
10. The Luminaries

中译《明》。在我的audible里积灰了快五年,终于听完了。值得二刷。鉴于作者一上来就把十几个人物“chua”地一股脑摆在读者面前,听有声书是个好主意——口音有时候要比人名好辨认。
这本书的结构挺神奇:章节的长度是递减的,每章的页数恰好是下一章的两倍(至少我记得当年新书宣传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这种设计的缺点大概就是让故事显得不是很好“上手”,开头最长的两三章充满了新角色、新叙述角度和新的谜题,但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乐趣之一,几乎有种推理小说的风味。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澳洲淘金热高峰期,淘金的冒险和浪漫色彩,引来旧世界的各色人等。新世界是可以隐藏过去从零开始的地方,犯罪的成本也不同于另一个半球的人类社会。每章的引言都是一句星相学描述,整个故事也带有很浓厚的宿命论元素:12个故事的参与者,4000磅以各种形态存在过、被不同知情或不知情所有者经手的黄金,受害者和被害人的暧昧边界……
11.《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

雪莉杰克逊这个故事里的妹妹,有点让人想到森茉莉《甜蜜的房间》的女主角,不过森茉莉的那位更多是任性,“城堡”里的妹妹的行为,是种天性。
《城堡》已经超出了惊悚小说的范畴,几乎从头开始,到底谁是真凶这种问题,仿佛连这个故事插曲都算不上。灭门案的三个“幸存者”,选择把自己封闭在大宅子的安全范围内,养花种菜酿果酱。大门外的村庄,是个恶意的世界。
姐姐将她一切无法言表的激情投射到细碎的家务杂事中;只有半数时间头脑清醒的叔叔沉迷于回顾凶案当晚的一切细节——谁坐在哪儿吃了多少糖,诸如此类;有女巫般灵性的妹妹是唯一出门采购的人,小镇居民的恶意铺面而来——“你们从来不请我们上门喝茶”、“吃她的糖你就死翘翘”——她在脑海中设想他们的死亡,尸体像死鸽子一样掉落一地。
一定是因为那个钉在树上的笔记本掉了下来,她的三字咒语也没能把那个“变化”挡在门外。寻宝人登堂入室,幽灵进了家门。
她的飞马没能把大家带去月球避难。幸好,女巫总有其他的法子。
12.《好人难寻》

即便是译本,作者的南方口音依然从字里行间透出来。天主教影响深厚的地方,不强调善恶道德似乎是不行的,但这似乎也是各种不道德的来源——大热的天,神父系得严实的领口,“上帝旨意”的压力,人们不是言不由衷,就是神经紧张到崩断。
这十个故事基本都以某种程度的暴力而终结,从出游全家老小被枪杀、智障女被新婚丈夫丢在路边小酒馆,到残疾女的木腿被骗走(犯人之前还骗过别的姑娘的眼睛——rocket是你么rocket),或是破坏了农村“平衡”的波兰难民劳工死在拖拉机轮下,死亡来得这样频繁,以至于三个故事之后你会开始期待下一个故事里死者的出现。
但死亡并不带来怜悯同情之类的感受。或许是因为他们到来得都太突然,都像太白天放的冷枪,像头骨、像金属撞击子弹的声音,像顿悟。
“流浪汉站在那里望着她,没有搭话。他转身面向落日,慢慢挥舞着那只完整的胳膊和另一只残缺的胳膊,比划出一大片天空,他的身形摆成了一个扭曲的十字。老妇人把胳膊抱在胸前紧盯着他,好像她是太阳的主人。女儿脑袋凑向前,也望着他,一双胖乎乎的手无措地垂于腕下。她一头略带粉色的金色长发,眼睛蓝得好似跟孔雀的脖子一个颜色。”
13.《虚舟》

“怪谈”风格的几个短篇。
虽是短篇,每个故事里的元素都相当丰富。童子神像有龙的真身,为妇人换头还能远距离孵卵;由一个缅铃引发的赌约,牵扯进了夜遇花妖、花魁始乱终弃,和一个突然逆转的非灵异结局;顺流而下的虚舟里坐着来历不明的番邦女子,放水时有诵经声传出,还会拐带走好看的少年;腐朽的未能下水的华丽大船里,由女子头发化成的五百年夙愿终结被一只螃蟹的双钳解开,其过程竟还有点庄周梦蝶的意味。
《聊斋》一样的故事,大概永远不会讲尽。
14.《同栖生活》

“パレード(parade)”,从简易字典的释义看来,跟英文原意好像相差不远,都是“阅兵式”、“盛装巡游”之类的,很有意思的潜台词——这四个人(后来变成五个人,其实来来往往的“非常驻者”还要再多那么一两个)的“同居”生活,还真的是既“盛装”(大家都知道自己在这个屋子里该扮演的“角色”)又像是场热闹的游
行——走在路上就莫名被拽进了某个松散又仿佛有目的地的队伍,然后因为好像也顺路,混在人群里也不是个坏主意,就这么一路跟着走了起来,虽然脑子的一部分还在画着问号:我在这儿做什么来着?
吉田修一的书倒是第一次看,不知道其他作品的文风如何,这本还挺典型日式“独白”风的。每个人的状态都是浑浑噩噩和颇有自知之明的混合式日常丧,意外地挺写实但并不让人有种被道破心机的负罪感。最后的反转其实没有那么“神来”,不过是个不错的结尾方式。
15. Circe

女性角度的希腊神话retold,从Circe(喀耳刻,古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女)的第一人称视角描画了神、她的世界、她的岛,和她遇到过的男性生物们——父亲、英雄、儿子,或者三者皆是。
众多熟悉的希腊神话人物和故事都一一登场:普罗米修斯在鞭打下流出金色的血液,格劳科斯的背叛和斯库拉化作妖兽时的尖叫,带着尖牙利齿从帕西菲腹中被剖出的弥诺陶洛斯只不过是神们喜闻乐见的另一头怪物,戴达罗斯为circe打造的织布机在他久已不在人世之后传到了帕涅罗珀手中,伊阿宋终于如circe所遇见的那样在美狄亚烈火一样的爱情下另投他人怀抱、史诗英雄奥德修斯在与妻子团聚后过得仿佛PTSD患者,其实只不过是他本性的展现……
这种用新细节填补了古老史诗未提及的空白和设想英雄还乡之后对他周遭人士带来的后续影响的故事是翻新和使神话“现代化”的有趣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符合希腊神话背景的设定,那种神灵语境下的时间漫长感和对人类、人性置身其外的观察真是字面意义上的“上帝视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