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迷惘,虚度,伴影同行——2018年度观影报告
截至31日,今年共计观影568部,其中上半年观影323部,下半年仅245部,以《地球最后的夜晚》结束了今年的观影历程,也告别了2018。本文共分为“新作十佳”、“年度十烂”、“突破边界十佳”、“经典十佳”和“海报大赏”五个模块。
迷惘,虚度
浪费时间真是一件可耻又极度舒适的行为啊!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的2018观影历程,我会选择“浪费时间”。在去年,我会利用全部的碎片时间看电影,似乎感受不到一丝的厌倦与劳累;而今年,太多的时间被浪费了,各种各样的琐事占据了我的生活,虽然也有很多碎片时间,但大部分时候我会选择更休闲、更娱乐的方式杀时间。今年我总在问自己:“你对电影的热情减弱了吗?电影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吗?”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7月份的一天,我以“分享人”的身份和众多影迷朋友们在线上聊了聊电影,这对我来说是一场奇遇,像是前一步还沉浸在自己的光影世界,下一步就踏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有太多和我一样的影迷,他们或许工作在一个和电影毫无关联的环境中,但他们用对电影的热爱来对抗现实的残酷,用平和的语气交流与分享电影。这次奇遇改变了我对“看电影”的认识:原来看电影,可以是一群人的事情。

曾经的两个问题也逐渐有了答案:如果不再有电影,我依然可以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电影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更向往的生活,是与电影同行的生活,是在现实压力下依旧热爱电影的生活。在这之后没多久,我便决定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硕士研究生,所幸这样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2019看电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吧,如果没有考上我会后悔今日做出的决定吗?我不知道,到时,也许大家都忘了你曾经的梦想和期盼的未来,只有自己还记得今天的自己,记得自己曾在西安一所二流院校里,跨着地域、专业去拥抱电影和不确定的未来。
新作十佳
相较于去年,今年的观影量锐减了一百余部,以致于年末这几天不得不疯狂看电影,想把这一年中遗漏的口碑佳作都看完,这样才能为自己、为大家带来一份更满意的答卷。但即使拖到了2018的最后一天,《冒牌上尉》、《人间果实》、《野梨树》等电影还是没来得及观看,《大象席地而坐》也没有等到在大银幕上观看的机会,所以这份新片十佳只是一份残缺的片单,也是一份个人倾向极强的片单。

注:以下十部电影排名分先后。
Ⅹ 开战 En Guerre (2018)
这是一场没有子弹的战争,但战鼓已然敲响,战旗正随风飘扬,任何人都别想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开战吧!言语就是他们的武器,街头就是他们的战场,团结就是他们的力量。他们身后没有聚光灯闪耀,只有千千万万屏幕后的我们为他们呐喊,如果屏幕后的你总是听到重复的对话和说辞,看到他们总是原地打转、停滞不前,恭喜你,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Ⅸ 罗马 Roma (2018)
阿方索·卡隆带着乡愁回到故土,以童年的回忆为蓝本构建了七十年代的墨西哥。在《罗马》的镜头中,不易被察觉的事物总是被推到醒目的位置,人物遭受的变故却被忽视与平静对待,这些变故直指两位女性角色,当她们的生活受到创伤时,没有愤世嫉俗或是自暴自弃——她们只是沉默着继续生活。她们的情绪与环境的喧嚣格格不入,但又如此真切地让观众感同身受。在社会动荡的前夕,阶级的界限逐渐消融,女性散发出了光辉,给观众留下了七十年代最美的面孔。
而作为故事中的一员,导演本人(孩子中的一个)并没有刻意的出境,只是在画面中做着与故事不相关的事情。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出现在横摇镜头中,这些镜头颇具表现力,让人想起沟口的《雨月物语》,虽然并不恪守“一景一镜”的美学原则,但同样体现出一种雄厚而透视的空间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美好与恬静。

Ⅷ 魅影缝匠 Phantom Thread (2017)
每年都该有这样一部迷人的电影,令人沉醉,令人魂牵梦萦,令人完全不能自拔的沉浸在那个年代。一针一线串起服饰的华美,一丝一情记录生命的意义;经过严苛裁剪的裙角,深藏着你的秘密。从秘密的埋藏到揭示,从幻梦的美好到破灭,那根线始终牵连着观众。

Ⅶ 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モリのいる場所 (2018)
无一物。

Ⅵ 摄影机不要停!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 (2017)
这些电影诚然充满了诡计——如同我的很多其他电影,它们似乎是现实的反映,但其实常常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它们是完全可信的。一切都是谎言,没有什么是真的,然而都暗示着真实。我是否同意或赞成一个故事里的东西,相较于我是否相信它而言是次要的。如果我不相信一部电影,我就会和它失去联接。我第一次看好莱坞电影就在结尾前睡着了,就算是孩子也能感到故事里的虚构角色与现实生活、与自己没有关系。我的作品则以那样一种方式说谎,以使人们相信。我向观众提供谎言,但我很有说服力地这样做。每个电影人都有自己对于现实的诠释,这让每个电影人都成了骗子。但这些谎言是用来表达一种深刻的人性真实的。
——阿巴斯《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Ⅴ 头号玩家 Ready Player One (2018)
游戏与电影第一次如此的接近,当我带上3D眼镜,我就踏进了斯皮尔伯格的VR世界,闪灵、高达、阿基拉、猎空这些存在于记忆当中的角色一一登场,若不是这些虚拟的人物,我会完全忘记自己处在“绿洲”之中,忘记这只是一场电影一场梦。当结束的音符将我拉回现实世界,恍惚间竟有些分不清真实与幻梦。

Ⅳ 冷战 Zimna wojna (2018)
每每看到一部采用黑白摄像的当代电影,我就不由得去猜测导演的创作意图,即因何选择黑白摄像。一批如《柏林苍穹下》、《追随》、《鬼子来了》、《罪恶之城》、《艾德·伍德》等诞生于彩色电影时代的黑白影像也拥有着非凡的魅力,它们有些是为了用色彩的有无照应情感的交互,有些则是为了增强线条或者图案的表现力,一些小成本制作也可以通过运用黑白影像来排除色彩的干扰。
黑白摄像没有色彩的多样,但画面反差绝对优于彩色摄像,本片中采用的元素都是生活中最稀疏平常的,却运用高反差的画面突出了主题,弱化了大环境,与导演的简化观念也有一定的重合。同时画中自有诗意,不像老塔电影中的那种,老塔的画面是流动的,如水一般,生机勃勃;老帕的画面是静止的,像土一样,亘古不变。

附《冷战》影评:动荡中的宁静,刹那间的永恒——论《冷战》的影像与音乐
Ⅲ 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2018)
门廊外看不到烟花绽放,海浪中听不见无声告白,破屋顶承不住暴雨倾泻,旧伤疤敌不过往事凶猛。


Ⅱ 幸福的拉扎罗 Lazzaro felice (2018)
一觉醒来万物寂灭、银霜遍地,一路走过数载光阴、沧海桑田,他是圣人,是好人,是任劳任怨的拉扎罗。老态龙钟的狼在历史的车轮中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幸福的拉扎罗却得不到属于他的快乐,他沉默着、凝望着——他的眼中带着好奇与期待,他的眼神望尽了时间的维度。他证明了纯洁的存在,也代表着那些消失的人群;他在一个时代末陨落,又在一个新时代复活。他是幸福的拉扎罗。

Ⅰ 燃烧 버닝 (2018)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却照不进阳光,赏得了日落的乡下却被嘈杂扰乱。被遗漏的塑料棚在余晖中无声燃烧,被遗落在井底的女孩儿永远埋在了地下——这世界没有为透明人打造的国度,但这世界充满了饥饿的人,他们吃着不存在的橘子、燃着看不见的火,永远没有吃饱的一天。

村上春树的《烧仓房》中找不到的答案这里都有,福克纳的《烧马棚》中抛出的阶级问题也给出了出路。当然,你也可以说其实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钟秀纸上的世界,李沧东所在意的可能只是安东尼奥尼的《放大》中所探讨的存在与虚无,因为“存在”始终是神秘的。

遗珠
年度十烂
之前从未系统性的总结每年看过的烂片,一来是那些电影并不值得浪费时间去说,二来是尊重每一部电影以及幕后的工作人员,毕竟有些电影是导演“呕心沥血”之作。今年看到许多朋友都在总结烂片,就粗略看了一下自己打一星的电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今年观看的361部新片里,一星的比例竟然是五星的两倍,而且大多都是院线电影,一下就很能理解今年大家为何都热衷于总结烂片了,所以今年我也跟个风,总结一下年度十烂。
注:以下评论仅代表我个人意见,排名不分先后。
注:国产片居多是因为国外的烂片大都不会引进,并非针对国产电影。
注:如果哪部你心中的烂片没有入选,欢迎留言和我探讨到底哪个更烂。
Ⅰ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我现在终于有资格骂它了。

Ⅱ 爱情公寓
毕导,对不起。
Ⅲ 李茶的姑妈
真是太糟心了,比下午六级考试看不懂更糟心,还不如给我放两个小时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
Ⅳ 卧底巨星
导演你拉着Eason拍烂片也就算了,你还让Eason唱烂歌是什么意思???
Ⅴ 西虹市首富
看电影时最痛苦的两件事:恐怖片不恐怖;喜剧片不好笑。
Ⅵ 的士速递5
更换了主演也升级了装备,却还试图还原最初的“味道”,结果自然是不尽人意。以前的《的士速递》虽然恶搞但足够搞笑,如今的《的士速递》想要搞笑但只剩下了搞怪。 如果演员都不再追求角色魅力而沉迷于装傻充愣,再多的笑点都是白费,再多的追忆都成了消费。没看过这个系列的观众应该会很懵逼。
Ⅶ 阿修罗
特效技术的确不错,但精神分裂式的中西美学使电影显得廉价且没有质感,槽点满满的故事更是让观众坐立难安。如果说“投资7.5个亿”只能讲出一个比肩《封神传奇》的故事,我由衷地建议后两部还是不要拍了,把15亿投给拉不到的投资的独立导演吧,也算是为中国电影尽一份力了。
Ⅷ 金蝉脱壳2:冥府
狗续貂尾之作,顶着史泰龙经典续作的名头拍了一部“特供片”。都8102年了,怎么还有公司用如此低劣的手段圈钱?且不说两毛钱的特技(绝对花不了五毛),能不能让教主别再接这种耍酷的角色了?面无表情+撇嘴一笑+微微摇头,史泰龙这样是酷,教主这样我就看得直想哭。
Ⅸ 遇见你真好
充满了各种关于青春不切实际的幻想,剧情和设定的槽点多到无力吐槽,剧本从平庸到整体崩塌,观感也从能看变得恨不得戳瞎自己的双眼。三段青春故事中没有一段是完整的,这不是青春的残缺,是脑残的青春。希望所有青春片导演都能默读“电影是造梦的机器”这句话三遍,因为电影不是用来意淫的 。
Ⅹ 捉妖记2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系列电影能开场十分钟就让观众忘掉前一部的所有内容 。
突破边界十佳
有天晚上,我在书上突然看到了《电子争霸战》,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爱看电影的父亲,电影频道的晚间放映他从不落下,但我对儿时看过的电影都没有太多印象了。后来就进入了网络时代,平板电脑成了我最喜欢的物件,记得那年夏天格外热,我没怎么出门,窝在家里看了一个暑假的电影,那时我对科幻片情有独钟。
看到《创:战纪》是在一个同样炎热的下午,我仿佛被击中了,这部电影用特效展现了如此真实的电子世界,梦和电影的概念第一次烙印在了我的记忆中。
从此以后我看更多的电影,看更好的电影。从标记条目到写下文字再到一篇篇几千字的文章,不知不觉看了两千多部电影。虽然大多数电影都像过客一样匆匆走去、不留痕迹,但每当看到一部片子——一部尝试拓宽电影边界的片子时,我还是会想到那个下午。
“突破边界十佳”是一个拗口的片单名字,但却是我最看重的一个片单,那些在电影理论近乎停滞的时代里依然试图拓宽电影边界的作品和导演,那些在电影语言与视听语言有所创新的实验影片,值得被铭记。
注:以下十部电影排名不分先后。
Ⅰ 影像之书 Le livre d'image (2018)
看之初一直试图将语言(旁白)与影像联系在一起,失败!于是作罢,索性关掉了字幕和声音,反而看得津津有味,好像音轨和旁白是戈达尔为观众设置的一道门槛——虽然我觉得戈达尔根本不在乎观众。戈达尔的电影史,就是一段不断推翻自己的历史,从早期滑稽有趣到后期不断疏离喜欢《筋疲力尽》、《法外之徒》的观众,再到如今彻底远离了观众。

《影像之书》就带有明显的“后戈达尔时代”作品特征,即赋予电影政治属性、明确政治立场,但与“五月风暴”之后的电影不同,《影像之书》还具有非凡的活力与无限的解读空间,先前我没准备看懂它,但也从影像中提取到了一些词语:手的意义、历史的重复、革命的无用、暴力的连续。戈达尔先是杀死了文字,又告别了语言,只留影像长存。其实,对于一位88岁仍在探索电影边界的导演来说,我们的褒奖和批判都毫无意义。

Ⅱ 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 (2018)
看之时不妨忘记这部电影背后的传奇经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它。就电影本身而言,《风的另一边》一点都不混乱,它有着十分清晰的结构。 如果我们以汉纳福德的录像为一级世界——以观众看到的视角为真实视角(大多数电影都是以这样的视角呈现给观众的),在这个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举着摄影机拍摄周边的人,摄影机“看到”的影像组成了观众的看到的画面,黑白或彩色,质朴或花哨,模糊或清晰,各种角度兼备。一级世界之上是保留这份录像的零级世界,之下是未完成的影片。
但《风的另一边》中远不止三级世界,奥逊·威尔斯引领观众走上了一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螺旋楼梯,用影像中的影像和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创造了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突然一位导演对着我们喊“CUT!”,是否意味着我们也暴露在摄影机下、供人观看呢?

另推荐两部讲述《风的另一边》制作过程的纪录片:
Ⅲ 解除好友2:暗网 Unfriended: Dark Web (2018)
作为一部在表现形式上颠覆传统的新潮电影,如何让观众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电脑屏幕上似乎是该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几点特别棒的技巧:
【纵深】虽然整部电影都在屏幕之中,但通过视频聊天将故事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同时观众可以直接跟随男主的视角(电影眼)来处理这个毛骨悚然的事件,代入感极强。
【横向】电影做到了将三条故事线同步推进,这是传统叙事手法很难做到的(除了分屏叙事),在电脑屏幕上却非常简单,一个个窗口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大量的信息投射给观众,使之很难被电影之外的事物所吸引。
【填充】不仅是表现手法的创新,这部片子的题材也非常新颖,警示意味十足,但没有一句说教性的台词。观众们看着视频中的恐怖行为却像剧中人一样无法反抗,这样的效果甚至比恶鬼出现更加恐怖,无需任何多余的台词就足以让观众感到心肝胆裂。

Ⅳ 网络谜踪 Searching (2018)
结尾的反转拯救了前半部分的乏力,对于这样精彩的段落,能聊得实在不多,一点点的提及都会透露关键剧情。但就表现形式而言,《网络迷踪》远不及《解除好友2:暗网》更能抓人眼球,后者几乎将那一方电脑屏幕运用到了极致,三线叙事毫不泄气,本片虽然利用了直播、监控等多种“眼睛”,但故事的节奏始终慢了一拍,将关键字拍满整个屏幕也不能有效的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后者相比较而言)。 就内核来讲,和《找到你》竟然有高度的重合(说到这部电影,其实就已经剧透了最关键的剧情),两个主角与《找到你》中两位母亲的形象与行为几乎对等来看。

Ⅴ 野小子们 Les Garçons sauvages (2017)
贝特朗·芒蒂格的美学风格源于他对土、气、水、火四大基本元素的组合与构建:水与土化成了惊涛骇浪与神秘海岛,雾作为气的化身始终笼罩着那片世界,火则化为了一种关键象征。这样的美学理念使得影像风格远远背离了学院派,模糊与混乱的镜头给人以迷失感,色彩与现实关系的混乱更让人完全陷入了窘境。对于这样一部大胆的实验电影,任何言之有理的解析都不算对电影的曲解。

如果要选一个切入点的话,我会选择男孩长出乳房时,此时前面所有碎片化的性暗示与性冲动都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总喜欢将“性”与“欲”连在一起表达,但性不只是欲望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是施暴的途径。男性对女性施以“性暴”,模糊性别后,女性仍用暴力回击男性——这是一场权利的争夺,也是一场性别的战争。

Ⅵ 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
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中,作家、科学家和潜行者走入那个破败的、变化无常的禁区中,那片虚无的空间源自我们内心的渴望,意念控制水杯就是对这一切的解释。毕赣让这片空间融入罗紘武的梦,这里的时间像坏掉的钟一样混乱,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回溯到遗憾与记忆残缺的节点,这里的一切都如此的真实,好像那些湿漉漉的回忆和模糊而朦胧的影像才是幻梦一场。
在这里,碎片的记忆被一片片拼凑完整,罗紘武找到了离开的朋友、原谅了远走的母亲、得到了得不到的爱人,他可以飞向太空,也能让房间旋转。混乱的时间在咒语和烟花中停滞,走向永恒,他与爱人在废墟中亲吻着——他似乎得到了渴望的一切,不愿醒来,不愿离开,不愿记起难以下咽的苹果核,不愿记起被火车控制而摔碎在地的水杯。

Ⅶ 24帧 24 Frames(2017)
电影是每秒24帧的现实。


Ⅷ 狼屋 La casa lobo (2018)
导演的野心极大,不仅想做一部美学体系完整且独立的定格动画,还想讲述一个完整的隐喻故事。电影以真实存在过的邪教组织“尊严殖民地”作为故事的背景,用碎石、玻璃、布带与墙面为观众创造了一场视觉奇观,这是一部完成的动画,也是一部创作中的动画,观众可以看到血肉的生长与消失、空间的构建与崩塌、时间的流逝与折返,环境的压抑和绝望也透过主观视角进入观众的眼睛——一切都在眼前发生着。


Ⅸ 冰淇淋与雨声 アイスと雨音 (2017)
“一镜到底”最大程度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同时创造了动作和情绪的连贯性,对于一部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室内的影片来说,用一个74分钟的长镜头讲述故事似乎再合适不过,舞台剧的排练过程和演员的情绪变化都被镜头完整记录了下来。不过导演松居大悟在结构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大多数长镜头都是线性的,极少有人敢在原生态的空间中打破原有的时间维度,在本片中做到了,时间在一瞬间跳变,造成了蒙太奇般的观影体验(并非蒙太奇技,两者始终是冲突的)。
除去形式,《冰淇淋与雨声》可以看作是一部电影化的舞台剧。导演以画幅变化来区分戏剧与生活,在电影后半段,戏剧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演员们频频打破第四面墙,并有两位歌手一直以配乐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可以说,这是一部“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也是一部“拍摄中”的电影。

Ⅹ 刺心 Un couteau dans le cœur (2018)
《刺心》是神秘的,让人捉摸不透,带有一点异国风情,一点设计印记,一点超自然现象,再来一点布莱恩·德·帕尔玛的悬疑气质,但它并不是混搭的,杨·冈扎乐兹与好友贝特朗·芒蒂格的美学风格高度独立,隐喻体系也有共通,且前者更加直接,毫不避讳地在屏幕上展示肉体和性场面,所以比看《野小子们》时更加坐立不安,有些场面实在是羞于直视。

经典十佳
今年观看的老片并不多,也没有像去年一样专注于某几个导演,而是重看了不少刚接触电影时看过的经典佳片,它们中的大多数依然能够震撼到我,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色彩。鉴于年中总结中,已将上半年的经典十佳做了总结,所以本文仅总结下半年的经典十佳。
附上半年经典十佳:回眸,展望,影无尽头——2018年中总结
注:以下十部电影排名不分先后。
Ⅰ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
回忆起来,初次看《末代皇帝》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史诗巨作,甚至一度以为导演是中国人,《末代皇帝》也就成了贝托鲁奇去世前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他指导的片子。好几年过去了,尽管再没看过它,但总有人谈论它,有影片的传奇经历,也有电影外的溥仪。我从中了解了很多,也更加迷惑,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它的诞生本就是一个奇迹——是我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果。

溥仪的一生,也是封建帝制覆灭和新社会体制形成的日子。喻大华曾评价溥仪说“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这句话极好的概括了溥仪戏剧化的人生,他的面前永远有一堵墙,将他和世界隔离——除了皇帝,他只是一个悲惨的普通人。导演贝托鲁奇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很好的展现了溥仪作为“人”的一面,而不是他作为“世人”的一面。

Ⅱ 原始星球 La planète sauvage (1973)
导演阿内·拉鲁以非凡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拟星球,各种奇异的动植物与电影所展现的原始野性相得益彰。蓝色的巨人统治整个星球,而奥姆(人类)成了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宠物、玩具,大与小的概念被最大程度开发,每一秒都让人后脊背直冒冷汗,每一帧画面都在挑战着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Ⅲ 电车狂 どですかでん (1970)
母子二人跪坐祈佛,声音越来越大,随后母亲噙着泪水望向沉浸在幻想世界的儿子,身后的窗户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电车——黑泽明以这样一组镜头作为电影的开头,用摄影机照亮了那片隐藏在高楼大厦阴影中的废墟。被强暴时一声不吭的植物女,住在破车中、依靠乞讨存活的父子,不停换着新欢的女人——如黑泽明的《生之欲》、《野良犬》一样始终关注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市井小人物,让我不由得想起今村的《楢山节考》。只不过,黑泽明的现实剧中往往充斥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他将斑斓的色彩赋予给那些穷苦者、为虚无缥缈的电车配上音效、让没有房子的乞丐在梦中中拥有豪宅,用一点点超现实主义手法构建他们渴望的生活。 看着他们那如烂泥一般的生活,突然觉得像小六一样活在虚拟的世界是多么幸福。

Ⅳ 情枭的黎明 Carlito's Way (1993)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教父》三部曲,它在岁月的沉淀中不但没有失去光彩,反而越来越有味道。哪怕我忘记了电影的剧情,我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暴雨的夜晚,卡利多在雨中追随着仙女一样的凯尔,小心翼翼又满怀激情,顶着垃圾桶盖窥探着女神。帕尔玛用这样一段戏来表现卡利多对旧日面孔的眷恋,这种眷恋像是一种宿命般的追逐,让卡利多无法逃避也无法违抗,即使世界早已不再是那个讲道义的世界。
阿尔·帕西诺的表演相当精彩,让人很容易忽略掉帕尔玛精妙的场面调度、灵动的长镜头与花哨的视角转换,兼具复古的气质与创新的理念,实属难得。二者相辅相成,拯救了这个略显平庸的剧本。

Ⅴ 悲伤的贝拉多娜 哀しみのベラドンナ (1973)
如果说“动画是流动的画幅”,那么本片就是由一幅幅后现代抽象画组成的。许多段落都适合一帧一帧去看,比如珍妮的下身被撕裂化成血色的蝙蝠、众人的私处变形后纠缠在一起……
纵观手冢的“成人三部曲”,性都是作为一种意象存在于电影中,不过前两部中性代指的都是人内心中潜藏的欲望(对金钱的渴求、对权力的追逐),而这部中性则变成了释放自我的工具。这与本片的故事十分契合:在上帝沉默(伯格曼式的命题)的世界,被恶魔附体的珍妮却成了救世主。珍妮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像普通人一样死了,没有像耶稣一样“复活”,足见电影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否定了神的意义。
除了故事,手冢治虫做的最好的是将性场面线条化。你能看到或惊恐、或抗拒、或享受、或沉醉的面部表情,能看到扭动在一起的身体,能看到不可言说的私密,能看到你想象的一切。

Ⅵ 光棍儿 Single Man(2010)
这部电影像是从黄土地里直接长出来的,丝毫不考虑不同阶级的群体是否能理解片子中的台词和剧情,原始而狂野,粗粝而生猛。观众休想从这片子看到文明社会的道德与准则,也绝逃不过贯穿始终的性与欲望。
他们——那些艰难活着人们是这片土地的根,他们滋养出一代代被兽性统御的孩子,他们与城市格格不入,他们是我们口中的弱势群体、边缘人。可若观众觉得他们穷、好欺负,那便是大错特错了,你看老杨头在城里被人欺负、抢了西瓜,回到这片土地上立马带着人把城里人治的服服帖帖。论生存能力,我们远不如他们。
结尾电视机中放着新闻联播,里面净是西装革履的上层人士,一下将银幕前的观众拉回现实,所以有毒的到底是那里的人还是这片土地呢?

Ⅶ 一千零一夜 千夜一夜物語 (1969)
虽然名为《一千零一夜》,其实只借用了《阿拉丁与神灯》、《航海家辛巴达》、《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书中故事的表壳,反而其中大量的《圣经》隐喻(伊甸园、巴别塔等)使之更像一个宗教寓言故事。 手冢治虫毫不避讳的谈论性、表现性,将性作为一个载体去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同时电影颇具实验性质,双景的分屏叙事、怪奇的想象力(变形的场面)、漫画式的分镜、现实中的海水等先锋手法层出不穷,性画面的诗意化表现更令人啧啧称奇。
虽然电影夸大了人类对欲望的痴迷,但也放大了人类本身的癫狂,从女儿国到魔法之船(神灯)再到王宫,阿拉丁得到了女人、金钱、权利,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却不知道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Ⅷ 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 (1982)
电影史上第一部赛博空间电影,它的美学风格近乎是开创性的,用光线与数字几何创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虚拟空间。尽管粗劣的特技使之更像是一部科幻cult片,但故事之完整与节奏之紧凑完全可以掩盖技术上的不足。如果将《电子世界争霸战》的故事搭配上《创:战纪》的特技,可能是世界上最接近完美的电影了。

Ⅸ 世界旦夕之间 Welt am Draht (1973)
让法斯宾德着迷的问题是:如果镜子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如果两个世界毫无差别,那么真实还有任何意义吗?他试图找到真相,可永远逃不出莫比斯环,就像悖论里的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上乌龟,虚拟的网络与真实的存在牢牢将他囚禁在无窗的房间,旦夕之间却如同永恒般漫长。

Ⅹ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反乌托邦电影,也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它诞生于1927年,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它:从原始母片的遗失到拷贝的找回——它的修复过程已经成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同时电影所展现的视觉效果影响了诸如《银翼杀手》、《第五元素》和《星球大战》等一部部经典之作。

《大都会》也正是依靠于视觉冲击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光彩依旧,人群、面孔、眼睛、几何图形——弗里茨·朗用简明的元素创造了德国电影黄金时代中最震撼的影像,将反乌托邦电影中的阶级分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海报大赏
电影海报是今年才额外关注的,黄海设计的海报让我对电影海报有了新的认识:海报不仅是电影的一张门面,更是电影主题的延伸——兼具美学欣赏价值和深刻内蕴。一幅好的海报能够吸引观众去观看这部电影,也能让观看完电影的观众从中找到与电影的联系。
注:以下海报排名不分先后。
1、小偷家族

2、影

3、龙猫

4、黑色党徒

5、罗马

6、巴斯特·斯特鲁格斯的歌谣

7、遗传厄运

8、地球最后的夜晚

9、此房是我造

10、江湖儿女

伴影同行
去年我总说:“能看电影真是太好了”,
今年我想说:“看到你们都热爱着电影,真是太好了!”
让我们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