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二章 关于一元论、二元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在一章中,阐明了抽象思维下的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在二章中,描述体系依然为朴素的描述方式,分解这个世界,将宗教或者人类中最基础的“善恶观”首先进行了二元对立,因恶而有善。这种思辨方式,是一种古希腊哲学式的静态思维模式。但在道德经里面,只有古希腊哲学中的思而没有辩。因此道德经在宇宙观和世界观之后,将人类的惯性思维进行了梳理,也就是二元对立。但接下来,道德经又将这个二元进行了不破不立,阐述了因为二元是对立的,所以很难持中,就像中庸里面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但道德经不同中庸的是,似乎是以一种上帝的视角来去做事,以一种第三者的角度来做事,似乎更像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而道德经里面人格和神格统一了。这种统一,将普通人思维里面的”二元对立“进行了破,重新树立”第三只眼“,也就是圣人化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不把自己置身于”二元对立“中,一切都是”无“,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等等。
在二章中,道德经解析了社会的二元对立,并树立了神格化的圣人,圣人的神格化不是宗教不是信仰,是精神上的。而圣人精神神格的基础是”另外一个维度“来看这个世界,就像在四维空间看三维空间一样。
道德经就这么徐徐展开........有趣而有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