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染上金庸【20181031】
所有人都在谈论金庸先生,但过分放大跟全然无视金庸先生去世意义的发言,让我感受到的,都是同样的荒诞。
武侠不会落幕,先生的作品也会长传——毕竟在老爷子生前,他的作品就都已完成了独立于作者的价值认定。其实物质世界不会因老爷子的离去受到影响甚或坍塌。云还会自在书卷,太阳照常升起。
只是从小被老爷子本人陪伴长大的我们这一代,往后在看到那些作品的时候,从此会多了一点联想。我们会想到2018年10月30日晚上的震惊与错愕,我们会想到那种茫然与措手不及,我们会想到整个华人世界都在为了意料之中的意外失色,我们会想到那一晚的疯狂、沉默或者哭泣。
是情感上进入了另一种状态:从此后,单纯地看书、观影都带上了缅怀意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庸”会成为一个入口,当你来到这个名字面前,你会自主不自主地追忆过往时光,追忆你惊艳过、赋予过深情的文字、影像,以及与之相连的你自己的经历——读过书的旧居、旧学校,追过剧的晚间或假期,同好过此道的老友,以及所有片羽吉光的细节。而你将这些细节串一串,轻易便能得到一整段人生经历——看到的第一部金庸剧是我五岁时播出的古版《神雕》,而数天之前我还在感叹最新版神雕的小龙女就是我很喜欢的话剧《狂飙》里的黄大林。从五岁到二十八岁,金庸先生是未曾缺过席的。
而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再读到、看到金庸的武侠世界,回忆将占据思维的最大面积。我猜想我将很难把关注点客观地聚焦在内容本身,亦因此,新的刻骨铭心或许再难制造。
“金庸”作为记忆的贮存,容量载满在2018年10月30日——这便是我们感喟“一夜老去”的原因。
也是我们震惊错愕、茫然悲伤的原因——我们没想到那些热闹生动、生生不息得像是一日三餐吃些什么一般的话题与讨论,有一天也会染上惆怅、悲哀而与我们拉开距离。
亦因此,虽然接受著名如老爷子,其去世必然成为热点话题,但看到全然不带情感、真的只以“话题”处理之的发言与行为时,还是隐隐有怨。
毕竟是他啊,毕竟是塑造过我、陪伴过我、抚慰过我的——请允许我这么说——我的精神父亲啊。
他就是那样重要的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