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年读书报告——推荐十本我喜欢的
2018年最后一天,去年给自己定的读书计划是50本,最后读完的49本,差点完成任务。读书的门类增加了社会学和语言学两种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离通识阅读的目标近了一点。这一年关于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写阅读笔记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整理出作者的思路框架和要表达的重点。我觉得最终写出来的笔记内容不是重点,关键是阅读中思考的过程,不再像以前读书那样囫囵吞枣的咽下。挑出十本自己认为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做一个推荐。
历史类
《三国史话》, 吕思勉先生历史功底深厚,见解独到旁征博引不用多说,对政局的深刻把握更解开了我多年疑惑,读完酣畅淋漓。曾经友人跟我讨论,为什么三国以后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多英雄的时代?吕先生是这样说的:
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已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时无英雄,是因为没了孕育英雄的土壤,因此更见三国的珍贵。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完犹如打通历史任督二脉。迄今为止历经两次重塑历史观,第一次是读万历十五年,知道历史不是课本上那么简单明了,背后有深意。这是第二次,政治制度,各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等制度,全部串联起来,脉络清晰,分析透彻。读史果然使人明智。
哲学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看着的时候不觉得,以为像副标题一样是本不严肃的通俗读物,基本是在地铁上读完,读到最后10%才看到了书的精华,作者通过全书在论证一个观点——人生无意义, 活着就是要去找寻这个意义 。放弃“意义”的固有思想,既不盲从,失去自我,也不堕入虚无的深渊,仅仅是接受“人生无意义”,然后活着。生命不是因为某个意义而美好,它的出现是一种偶然,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先生的《何为良好生活》文字读来非常舒服,读完真的有口齿留香的感觉,因此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关于哲学的书。哲学、科学和常识在我的认知里是互不相关的三类, 内里竟然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回答了李约瑟之谜,一本书串联起我喜欢的史、哲、科学三者的内在关系,知识之间真的是相通的。
科普类
物理天文类的一直是我科普类的最爱,前两年看得比较多,今年看得几本没有觉得特别震撼的,只算是复习了已经知道的东西,今年总结就跳过。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众里寻他千百度。 解开计算机这个黑箱子,了解我每天工作娱乐的计算机是如何工作,基本算是多年来没有说出口的愿望了。以前也买过计算机科学概论来看,两次看到一半都放弃。然而看完这本书,愿望实现。以前知道计算机底层运算只有1和0,但是想不通怎么可能实现;知道电脑有内存CPU硬盘声卡显卡和与之相配的一堆数字,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什么联系;知道逻辑门、莫斯码、ASCII码和一点点编程语言,但是不知道这些用来做什么,软件和硬件怎么联系起来。现在也不敢说都懂,但是大概原理基本了解了。对计算机这个黑箱子好奇的人类啊,这本书强烈推荐。
社科类
《与社会学同游》,散文式写作风格,专业又有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构(或者说是“安然无虞的世界“),也让我们身陷囹圄的历史囚笼,这个囚笼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我们是否可以有自由?社会学家看待社会的角度如此清晰脱俗,理解他们的观点真是有趣又无奈。
《语言学的邀请》, 用“醍醐灌顶”、“启迪心智”、“摆脱偏执”这类的词形容本书最合适。语言对自身、对遇到的人和事、对社会环境、甚至对一生的幸或不幸影响如此之大。生存的经验可以告诉你路上的坑在哪里,但是那些潜在的、深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坑”,只有阅读能告诉你。
名著小说
《飘》,第二次读,大概我明年后年再读一遍的话,还要再写一次总结。 我觉得这本定位为爱情小说未免肤浅,虽然白瑞德对思嘉、思嘉对阿希礼(不管那算不算爱情都不能忽视她所做的一切)的爱令我感动。这是一部社会小说,动荡和变革下每个人的心理与选择,对战争对当局的认识,刻画的非常精彩。“波澜壮阔的史诗级巨著”名副其实。 红楼和哈利波特之后,排入我第三喜欢的小说。
《你一生的故事》,科幻短篇小说集,书的同名故事特别精彩, 结构精巧,对自由意识和预测未来的讨论很有意思。
《赴宴之前》,毛姆短篇小说, 最喜欢教堂司事一篇,爱德华一篇很动人。每篇的思想内核都挺深刻,洞察人性,又能用文字清晰讲出来,毛姆真丶大师。
另外,还有三本台版讲中国近代史的书没提及,其中钱理群老先生的《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讲得太精彩透彻,完全重塑我的近代史观,这一套书以后还要再细读细品的,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