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后一点感想 · 乡村转向都市生活的过程
这些天,在城市公众号看到上海博物馆展出美国艺术八十载,已经很久没有看展览的我,正好看到《夜游者》这幅画,画面孤独静谧的神秘感深深吸引我,感觉与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相像,出于好奇周末抽了一天去看一下,收获良多。
展览作品时间横跨1865至1945年,在这八十年里,美国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展览按历史时间分别展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分为几个主题,明确告诉我们美国艺术生活的发展,在这里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一下总体看下来的感受。

第一部分南北战争(1861 -1865年战争,后面的20-30年可以理解为这个阶段的艺术)
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年轻男性人口锐减,妇女们开始扮演新的角色,解放黑人、向北部和西部迁移,一种朝气、活力的新生活需求充满当时人们的心中,这个阶段的艺术形式以夸张写实为主,艺术成为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媒介,画面中通过孩童、女性、黑奴这些人物重塑美国的未来力量。
第二部分 现代西部 (1890-1920,主要根据画作时间)
南北战争阶段社会动荡,这个时期的艺术成为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工具不为过,战争结束后,美国本土艺术家们便回归艺术的本质,开始探索属于美国本土艺术,西部作为美国特有的人文环境,成为了艺术家可以描绘的理想对象。
第三部分 东方元素、世界主义(1890-1920,与现代西部的艺术形式同时进行的,可以理解为一群人在美国本土寻找灵感,一部分人则是走出去寻找灵感)
东方元素、世界主义(欧洲)我理解为同一个部分,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向东方学习(主要是日本)、向西方学习(很多艺术家游学法国、追随大师的脚步)
东方元素,学习东方的平面化构图、以及东方的一些特有的艺术陈设,模特也模仿东方人的神情姿势。世界主义更多表达的是对西方、欧洲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有贵族般的身份感,同时也渴望平民一样的自由度,这个阶段也逐渐形成了美国人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第四部分 自画像(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反思自己)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回归自己、回归本土的过程。通过学习东、西方艺术之后,回归自我的属性,面对美国复杂的人群社会(白人、黑人、亚洲人),人们开始思考人的本质,人终会是死亡、生存、人性、内心斗争,等主题创作一系列画作。
第五部分 都市生活(1900-1920)-激进派(1910-1930)-美国景象(1920-1950)

这几个部分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这里我列出几个喜欢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说明一下自己喜欢的缘由,分别是爱德华·霍普 的《夜游者》1942年,以及他的一系列版画作品; 阿瑟-德夫《出航的船》1929年;米尔顿·艾弗里 《青春期》1947年 ; 罗马勒·比尔登 《礼拜之后》。
都市生活在我看来,是美国步入工业化后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生活质量高度发展,娱乐生活丰富,戏院、舞厅、生活上是物质的充足,咖啡、餐厅等生活需要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除了温饱之外的享受需求,就像现在的中国城市,物质享受、电影、各种娱乐进入了一个爆发期,人们崇尚消费,坐在街边的咖啡馆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经过浮躁的都市生活之后,有些人开始沉静下来,或者是开始叛逆这样的生活。艺术也一样,当大多数人们在被消费性、广告性的画面充斥生活时,总会有人站出来反抗。这个人就是德夫, 德夫出生、成长与纽约州北部, 违背父亲意愿,放弃做律师的可能,1908年搬到欧洲学习绘画。回到美国后,选择成了一个四处漂泊的自由杂志插画家。他保持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纽约州、康涅狄格州,以及与妻子生活在长岛的一艘帆船上。他的艺术主张与前面提到的都市生活那样“描绘”式的不同,德夫会用一些形状“象征”。作品《出航的船》用叶子状象征了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船,用交替的蓝色和米色代表天空、薄雾和大海。德夫反对使用“抽象绘画”一词,他更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一种“萃取”-从自然中提取最本质的线条和平面,呈现他所认为的、景物最纯粹的一面。
都市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从爆发式生活享受趋向平稳后,或者说消费过度之后,人们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一种高速发展带来的迷茫感充斥着都市生活。《夜游者》正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美国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我独自在上海生活了7年,从刚刚来到上海时候的新奇和不顾后果的生活状态不同,现在随着朋友们陆陆续续的离开上海,这座城市的压抑感一点点侵蚀我的内心,那种既有自我造成的孤独,也有环境带来的逃不掉压力在消耗心灵,这也是我看到夜游者最有感触的原因。
爱德华-霍普自称《夜游者》的灵感来自于纽约格林威治大道的一家街角的餐厅,但精心安排的构图和缺乏叙事性的特点赋予这幅画一种超越特定地点的永恒、普遍的品质。霍普笔下的人物总是避免眼神交流,相隔而坐,表现出一种纯粹美国式的孤独、孑然与深沉。





米尔顿·艾弗里 《青春期》,让我看到一种美好,一种安静诗意的景象,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的画是都市生活给人创伤后才能感受到的慰藉。艾弗里本人性格沉静,沉默寡言,绘画也呈现出一种美国当时艺术中少有的、沉思般的宁静与和谐。

罗马勒·比尔登 是一位黑人画家,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生活在纽约,关于他的介绍并不多。在美国的黑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的创作也是多为反映美国生活的黑人遇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对他画面的政治性内容并不是太感兴趣,而是作品的画面感给我一个很有趣的感受。
看完展览后,最大的感触是美国作为一个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市生活已经经历多年的沉淀,美国生活是否能作为自己在上海这所大城市生活的参考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