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我的剧本改编)
小团圆
“他人的生活,感情圆满,善始善终,是为大团圆;我的生活,却连小团圆都算不上。”
——张爱玲
一. 1958年,美国纽约,秋天,下午四时许,大雨。
1.(大远景)倾盆大雨下美国的一所普通的、老旧的公寓楼。楼前很窄的街道上零零星星的来往着过路的行人,个个行色匆匆。
2.(远景)面向街道的窗子大多都是紧闭的,偶尔有几户半开着,但屋内的窗帘却仍是紧紧地拉在一起。
3.(近景)公寓三楼最左边的一扇窗子被打开了,一位中国女子透过薄薄的窗帘向下张望着,脸上流露出焦急和不安的神色。
4.(女子的视角,朝向街道,近景)街道上的行人依旧行色匆匆,没有一个人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二. 室内
1.(特写)屋内的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立体的鸟。雕刻的非常原始。一双环眼大的不合比例,双眼突出,抿着翅膀。表情冷漠得俯视着屋内的一切。
2.(近景)女人不停地在窗前徘徊,不时的拉开窗帘向下观望。
3.(特写)这是一位看上去约莫三十多岁的中国女人。头发随意的扎着,穿着黑色套头背心、淡茶褐色斜纹窄脚褂子。身材很瘦,但是腹部却微微隆起。
4.(画外音)老式座钟的正点报时钟声。
5.(近景)女人看了一眼放在窗边一张写字台上的座钟,嘟囔着:“都已经四点了,怎么还不来?”说完,又向窗外望去。
三. 雨
1.(特写)雨滴打在街道老旧的木椅上,溅起许多水珠。一个坑洼里积满了雨水,倒映出街边的老旧公寓。
2.(远景)天色渐渐暗了,公寓窗子里的灯光渐渐亮起。
四. 室内
1.(近景)女人不安地来回走动,焦急和忧愁挂在脸上。
2.(画外音)门铃的响声。
3.(近景)女人闻声,快步走向房门。
4.(特写)一个矮墩墩平头方形脸的三十多岁的的白人男子出现在门外,深褐色的头发,穿戴得十分整齐。手里提着个公事皮包。
5.(近景)女人把男人领进卧室,“就只有我一人,我让我丈夫出门了。”男人点点头,脱下上衣,穿上白色医用大褂,从公事包里取出许多器皿、工具进行消毒。
6.(近景)女人躺在床上,医生在进行手术前的检查。医生:“多长时间了?”女人:“大概四个月了。”医生:“这么久了,会很难。”女人(焦急):“万一打不下来怎么办?”医生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
7.(特写)医生从公事包里拿出药线。
8.(近景)女人自言自语:“原来是用药线。《歇浦潮》里也是‘老娘的药线’,身死异域。”说罢微微的笑了笑。
9.(近景)医生开始了手术。
10.(特写)女人紧紧地咬着嘴唇,看着门框上那只木雕的鸟。木鸟似乎也在看着女人,表情依旧是冷漠。
五. 1944年,上海。
1.(近景)上海爱丁堡公寓(Edingburgh House)6楼65室。房门紧闭着。
2.(近景)屋内,一对男女坐在一起,在看一本日本版画。
3.(特写)男人约莫三四十岁,穿着很讲究。一袭崭新的蓝色长衫,头发梳的很整齐,脚上的皮鞋一尘不染。女人二十四五岁,头发微卷,像是新烫过的。耳朵上戴着钻石的耳坠。穿着一件青花的旗袍,高挑美丽。
4.(近景)男人将画册合上,拉着女人的手,仔细的看着。
5.(近景)女人的手腕在青花蓝的袖子里显得十分瘦削,男人爱怜的抚摸着。女人低下头,轻声说:“其实我平常不是这么瘦。”男人略怔了怔,问道:“是为了我吗?”女人红了脸低下头去。
6.(旁白)她想起了旧小说里那句滥调“怎么样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是真的还是在演戏?
7.(近景)想到这里,女人又不禁轻轻摇了摇头。
8.(近景)男人深深地注视着眼前这个女人,女人则一直低着头,抚摸着男人握着自己手腕的手。
9.(近景)男人将女人揽入怀中,深情的吻着她的嘴。两只青花蓝袍袖软弱的溜上男人的肩膀,围在他颈项上。
10.(近景)男人将女人搂在怀里,说道:“你仿佛很有经验。”女人笑道:“电影上看来的。”他望着她,说道:“你真美,你的美,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的。”女人依旧是笑笑,什么都没说。
11.(近景)男人揽着女人坐在他的膝盖上,脸贴着贴。他的眼睛在她的面颊旁边亮晶晶的好似女人耳上的吊坠。女人:“你的眼睛真好看。”男人笑笑:“三角眼。”两人陷于沉默,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12.(画外音)窗外响起广播里的流行歌曲。
13.(近景)两人相视,笑了笑。女人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一角,向街道看去。男人侧过身,看着女人,笑道:“嗳,这流行歌也很好。”女人笑笑,脸上闪过一丝忧郁。
14.(旁白)她想起了小时候二婶三姑常常弹唱的一支英文歌。“泛舟顺流而下,金色的梦之河。唱着个,恋歌。”
15.(近景)女人回头看了一眼男人。发现桌边的架子上放着一只木雕的鸟。刻得很原始,没有上漆。冷冷的看着屋内的一切。
六.1958年,美国,纽约。
1.(近景)医生完成了手术,收拾起器具,准备离开。女人躺在床上,问道:“我就是怕打不下来,不上不下卡在那里。四个月了。”“应该不会的。”男人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道“你不放心可以打电话。”他将自己的名片放在了卧室外的桌子上。穿上外衣,开门走了。
2.(特写)女人躺在床上,望着空空的天花板。此时天花板的白色,在女人眼里却是惨淡和凄凉。
3.(近景)门开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白人男子走进卧室。他的身体很单薄,乱糟糟的花白头发,两颊灰白的胡须,使他看上去格外显老。男人走到床边,坐在女人身旁,对女人说:“我没出去,就在楼梯口,听见电梯上来,看见他进门。我在楼道找到一把斧头,就拿着,想着你要是有个什么,我就杀了这个狗娘养的。”
4.(旁白)她相信他的话。他老了,只有她一个人与之相伴。她相信早几年男人未见得会喜欢她,更不会长久。但是他老了。
5.(近景)女人躺在床上,感觉腿上拖着根线头,像炸弹的导线一样。
6.(画外音)座钟“铛铛”的响了七下。
7.(近景)晚饭时,男人买了一只烤鸡,递给女人吃。此时女人躺在床上,肚子疼得翻江倒海,汗珠打湿了自己的头发。男人坐在一旁,吃的津津有味,还不时撕下一块递给女人。她有些反感。
8.(近景)饭毕,男人去了楼下的酒馆。女人在浴室里,痛的几乎昏厥。
9.(特写)抽水马桶里,一具还未成型的男婴,笔直的欹立在白瓷壁与水中,肌肉上一层淡淡的血迹。女人惊恐的看着,浑身不停地颤抖。她猛然扳动机钮,男婴在旋转的水流中消失。
10.(近景)女人虚弱的走出浴室,瘫靠在卧室门上。不自觉的看着门框上的木鸟。
11.(特写)木鸟也在看着女人,依旧冷漠。
12.(旁白)男人由于体弱,没过几年就瘫痪在床。1967年,男人病逝。留下女人孤独余生。
七.1944年,上海,爱丁堡公寓。
1.(近景)男人坐在桌边,拿起当日的报纸,头版报道着汪精卫和陈璧君。他戴上眼镜,认真的阅读起来。
2.(近景)女人走到男人身边坐下,和他一起看报纸。男人摘掉眼镜,拉着女人的手,将她的头贴近自己的肩膀。
3.(近景)女人依偎在男人身上,说道:“报纸上都说汪精卫是个亲日的汉奸,你这样在他的政府里做事,会遭到别人的闲话的。”男人抚弄着女人的头发,说道:“汪是不是汉奸,不是人们说了就算的,要看他带给这个国家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前途。如果他能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亲日又有何不可呢?”女人知道自己说不过他。就没再开口。
4.(近景)男人将女人扶到自己的腿上坐着,说道:“我在给我的朋友的信上说:‘我跟盛九莉小姐,恋爱了。’”她没说什么,心里却十分高兴。她恨不得要人知道。
5.(近景)女人坐在男人腿上,旗袍底端露出了她的小腿。男人抚摸着她的小腿,说:“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6.(旁白)女人想,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在沉浸一会。女人这样想着,忽然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座下鞭打她,她无法相信——狮子老虎掸苍蝇的尾巴,包着绒布的警棍。
7.(近景)男人将脸埋在女人的肩上,说:“我不喜欢恋爱,我喜欢结婚,我要跟你确定。”
8.(旁白)她不懂,不离婚怎么结婚?她不想跟他提离婚的事,而且没有钱根本办不到。同时他这话也有点刺耳,也许她也有点感觉到他所谓的结婚是另一回事。
9.(近景)女人没有反应。一阵沉默之后,男人说:“我们的事,听其自然好不好?”“嗳。”女人应和着。
八.1958年,美国,纽约。
1.(特写)屋内桌子上一套中国的文房四宝。宣纸信笺上抄着一首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2.(近景)女人读着诗,眼泪不住的落下。她从桌屉里拿出自己年轻时照片,轻轻地摩挲着。照片里有她和那个男人的合影,在上海的那个房间里。
3.(旁白)她觉得,相片中的景物仿佛依旧在陪伴着自己,虽然自己和家乡相距万里,但那份浓情却是怎样也化不开的。
4.(画外音)门铃声响起。
5.(近景)邮差送来一份包裹,女人提笔签收。
6.(近景)女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本书——《今生今世》。看到作者的署名,女人一下子瘫坐在了门旁的椅子上。
九.1944年,上海。
1.(近景)下午的阳光照进屋内,女人在画一张速写,男人则在看报。他抽着烟斗平静的说:“二次大战要完了。”“嗳呦,”女人停下手中的笔,笑着低声呻吟了一下,走到他面前“希望它永远打下去。”男人沉下脸来说:“死了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女人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2.(旁白)她不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她整个的成年生活都在二次大战内,大战像是个固定的东西,顽山恶水,也仍旧构成了她的地平线。人都怕有巨变,怎么会不想它继续存在?她的愿望又有什么相干?那时候那样着急,怕他们打起来,不也还是打起来了?个人太渺小了。
3.(近景)男人合上报纸,将女人拉到面前,严肃的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女人笑着抚摸着男人的头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盛牵,或叫盛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4.(旁白)两人真的分别了。1944年11月,男人到湖北接编《大楚报》,与女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分离。在此期间,男人总共和三个女人来往,似乎忘记了在上海苦苦等待着他的女人。女人等待辛苦,开始了寻夫之旅。在温州,她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过着同居生活,她让自己的丈夫从中做出选择,男人竟不知该如何。女人含泪离去。在离别的车站,女人对男人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1946年,男人途经上海,在危难中,选择到女人处躲避一夜。在那晚的交谈中,男人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女人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询问女人对自己写得和其他女人之间情事的文章有何看法。女人反应冷淡,谈话不欢而散。第二日清晨,男人到女人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女人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之中,只呼喊了一句男人的名字,便再也说不出话来。这是二人最后的一次见面。
十.1958年,美国,纽约。
1.(近景)女人打开书,一页页的翻看着。时而喜时而悲。往昔的种种又浮上心头。
2.(旁白)她原是不恨他的,但在书中,男人得意洋洋的叙述着自己和八个女人之间的情事。在这一刻,女人心死了。
3.(特写)书的背后,附着一封信,是那个男人的笔迹。女人看完信,微微的笑了笑,将信压入桌屉深处。
4.(近景)女人拿出纸笔,平静了一下心情。提笔写道:“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5.(近景)信写完,女人掩面而泣,跌跌撞撞地走进卧室。她将房门重重的关上。
6.(特写)门框上的木鸟跌落下来,摔得粉碎。
7.(旁白)这只木雕鸟,是女人和那个男人爱情的见证。从中国的上海到美国的纽约,她一直珍藏着。纵然那个男人对他是怎样的不忠,但在她自己的心底,却始终留有那个男人的位置。那只木鸟从女人感情的最初一直伴随着她。木鸟冷漠的表情,似乎预示着女人一生爱情的结局。如今,一切都画上了句号。女人对于爱情不再留有幻想。
(改编自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第五、七章。 )
“他人的生活,感情圆满,善始善终,是为大团圆;我的生活,却连小团圆都算不上。”
——张爱玲
一. 1958年,美国纽约,秋天,下午四时许,大雨。
1.(大远景)倾盆大雨下美国的一所普通的、老旧的公寓楼。楼前很窄的街道上零零星星的来往着过路的行人,个个行色匆匆。
2.(远景)面向街道的窗子大多都是紧闭的,偶尔有几户半开着,但屋内的窗帘却仍是紧紧地拉在一起。
3.(近景)公寓三楼最左边的一扇窗子被打开了,一位中国女子透过薄薄的窗帘向下张望着,脸上流露出焦急和不安的神色。
4.(女子的视角,朝向街道,近景)街道上的行人依旧行色匆匆,没有一个人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二. 室内
1.(特写)屋内的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立体的鸟。雕刻的非常原始。一双环眼大的不合比例,双眼突出,抿着翅膀。表情冷漠得俯视着屋内的一切。
2.(近景)女人不停地在窗前徘徊,不时的拉开窗帘向下观望。
3.(特写)这是一位看上去约莫三十多岁的中国女人。头发随意的扎着,穿着黑色套头背心、淡茶褐色斜纹窄脚褂子。身材很瘦,但是腹部却微微隆起。
4.(画外音)老式座钟的正点报时钟声。
5.(近景)女人看了一眼放在窗边一张写字台上的座钟,嘟囔着:“都已经四点了,怎么还不来?”说完,又向窗外望去。
三. 雨
1.(特写)雨滴打在街道老旧的木椅上,溅起许多水珠。一个坑洼里积满了雨水,倒映出街边的老旧公寓。
2.(远景)天色渐渐暗了,公寓窗子里的灯光渐渐亮起。
四. 室内
1.(近景)女人不安地来回走动,焦急和忧愁挂在脸上。
2.(画外音)门铃的响声。
3.(近景)女人闻声,快步走向房门。
4.(特写)一个矮墩墩平头方形脸的三十多岁的的白人男子出现在门外,深褐色的头发,穿戴得十分整齐。手里提着个公事皮包。
5.(近景)女人把男人领进卧室,“就只有我一人,我让我丈夫出门了。”男人点点头,脱下上衣,穿上白色医用大褂,从公事包里取出许多器皿、工具进行消毒。
6.(近景)女人躺在床上,医生在进行手术前的检查。医生:“多长时间了?”女人:“大概四个月了。”医生:“这么久了,会很难。”女人(焦急):“万一打不下来怎么办?”医生微微笑了笑,没有说话。
7.(特写)医生从公事包里拿出药线。
8.(近景)女人自言自语:“原来是用药线。《歇浦潮》里也是‘老娘的药线’,身死异域。”说罢微微的笑了笑。
9.(近景)医生开始了手术。
10.(特写)女人紧紧地咬着嘴唇,看着门框上那只木雕的鸟。木鸟似乎也在看着女人,表情依旧是冷漠。
五. 1944年,上海。
1.(近景)上海爱丁堡公寓(Edingburgh House)6楼65室。房门紧闭着。
2.(近景)屋内,一对男女坐在一起,在看一本日本版画。
3.(特写)男人约莫三四十岁,穿着很讲究。一袭崭新的蓝色长衫,头发梳的很整齐,脚上的皮鞋一尘不染。女人二十四五岁,头发微卷,像是新烫过的。耳朵上戴着钻石的耳坠。穿着一件青花的旗袍,高挑美丽。
4.(近景)男人将画册合上,拉着女人的手,仔细的看着。
5.(近景)女人的手腕在青花蓝的袖子里显得十分瘦削,男人爱怜的抚摸着。女人低下头,轻声说:“其实我平常不是这么瘦。”男人略怔了怔,问道:“是为了我吗?”女人红了脸低下头去。
6.(旁白)她想起了旧小说里那句滥调“怎么样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是真的还是在演戏?
7.(近景)想到这里,女人又不禁轻轻摇了摇头。
8.(近景)男人深深地注视着眼前这个女人,女人则一直低着头,抚摸着男人握着自己手腕的手。
9.(近景)男人将女人揽入怀中,深情的吻着她的嘴。两只青花蓝袍袖软弱的溜上男人的肩膀,围在他颈项上。
10.(近景)男人将女人搂在怀里,说道:“你仿佛很有经验。”女人笑道:“电影上看来的。”他望着她,说道:“你真美,你的美,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的。”女人依旧是笑笑,什么都没说。
11.(近景)男人揽着女人坐在他的膝盖上,脸贴着贴。他的眼睛在她的面颊旁边亮晶晶的好似女人耳上的吊坠。女人:“你的眼睛真好看。”男人笑笑:“三角眼。”两人陷于沉默,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12.(画外音)窗外响起广播里的流行歌曲。
13.(近景)两人相视,笑了笑。女人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一角,向街道看去。男人侧过身,看着女人,笑道:“嗳,这流行歌也很好。”女人笑笑,脸上闪过一丝忧郁。
14.(旁白)她想起了小时候二婶三姑常常弹唱的一支英文歌。“泛舟顺流而下,金色的梦之河。唱着个,恋歌。”
15.(近景)女人回头看了一眼男人。发现桌边的架子上放着一只木雕的鸟。刻得很原始,没有上漆。冷冷的看着屋内的一切。
六.1958年,美国,纽约。
1.(近景)医生完成了手术,收拾起器具,准备离开。女人躺在床上,问道:“我就是怕打不下来,不上不下卡在那里。四个月了。”“应该不会的。”男人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道“你不放心可以打电话。”他将自己的名片放在了卧室外的桌子上。穿上外衣,开门走了。
2.(特写)女人躺在床上,望着空空的天花板。此时天花板的白色,在女人眼里却是惨淡和凄凉。
3.(近景)门开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白人男子走进卧室。他的身体很单薄,乱糟糟的花白头发,两颊灰白的胡须,使他看上去格外显老。男人走到床边,坐在女人身旁,对女人说:“我没出去,就在楼梯口,听见电梯上来,看见他进门。我在楼道找到一把斧头,就拿着,想着你要是有个什么,我就杀了这个狗娘养的。”
4.(旁白)她相信他的话。他老了,只有她一个人与之相伴。她相信早几年男人未见得会喜欢她,更不会长久。但是他老了。
5.(近景)女人躺在床上,感觉腿上拖着根线头,像炸弹的导线一样。
6.(画外音)座钟“铛铛”的响了七下。
7.(近景)晚饭时,男人买了一只烤鸡,递给女人吃。此时女人躺在床上,肚子疼得翻江倒海,汗珠打湿了自己的头发。男人坐在一旁,吃的津津有味,还不时撕下一块递给女人。她有些反感。
8.(近景)饭毕,男人去了楼下的酒馆。女人在浴室里,痛的几乎昏厥。
9.(特写)抽水马桶里,一具还未成型的男婴,笔直的欹立在白瓷壁与水中,肌肉上一层淡淡的血迹。女人惊恐的看着,浑身不停地颤抖。她猛然扳动机钮,男婴在旋转的水流中消失。
10.(近景)女人虚弱的走出浴室,瘫靠在卧室门上。不自觉的看着门框上的木鸟。
11.(特写)木鸟也在看着女人,依旧冷漠。
12.(旁白)男人由于体弱,没过几年就瘫痪在床。1967年,男人病逝。留下女人孤独余生。
七.1944年,上海,爱丁堡公寓。
1.(近景)男人坐在桌边,拿起当日的报纸,头版报道着汪精卫和陈璧君。他戴上眼镜,认真的阅读起来。
2.(近景)女人走到男人身边坐下,和他一起看报纸。男人摘掉眼镜,拉着女人的手,将她的头贴近自己的肩膀。
3.(近景)女人依偎在男人身上,说道:“报纸上都说汪精卫是个亲日的汉奸,你这样在他的政府里做事,会遭到别人的闲话的。”男人抚弄着女人的头发,说道:“汪是不是汉奸,不是人们说了就算的,要看他带给这个国家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前途。如果他能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亲日又有何不可呢?”女人知道自己说不过他。就没再开口。
4.(近景)男人将女人扶到自己的腿上坐着,说道:“我在给我的朋友的信上说:‘我跟盛九莉小姐,恋爱了。’”她没说什么,心里却十分高兴。她恨不得要人知道。
5.(近景)女人坐在男人腿上,旗袍底端露出了她的小腿。男人抚摸着她的小腿,说:“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6.(旁白)女人想,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在沉浸一会。女人这样想着,忽然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座下鞭打她,她无法相信——狮子老虎掸苍蝇的尾巴,包着绒布的警棍。
7.(近景)男人将脸埋在女人的肩上,说:“我不喜欢恋爱,我喜欢结婚,我要跟你确定。”
8.(旁白)她不懂,不离婚怎么结婚?她不想跟他提离婚的事,而且没有钱根本办不到。同时他这话也有点刺耳,也许她也有点感觉到他所谓的结婚是另一回事。
9.(近景)女人没有反应。一阵沉默之后,男人说:“我们的事,听其自然好不好?”“嗳。”女人应和着。
八.1958年,美国,纽约。
1.(特写)屋内桌子上一套中国的文房四宝。宣纸信笺上抄着一首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2.(近景)女人读着诗,眼泪不住的落下。她从桌屉里拿出自己年轻时照片,轻轻地摩挲着。照片里有她和那个男人的合影,在上海的那个房间里。
3.(旁白)她觉得,相片中的景物仿佛依旧在陪伴着自己,虽然自己和家乡相距万里,但那份浓情却是怎样也化不开的。
4.(画外音)门铃声响起。
5.(近景)邮差送来一份包裹,女人提笔签收。
6.(近景)女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本书——《今生今世》。看到作者的署名,女人一下子瘫坐在了门旁的椅子上。
九.1944年,上海。
1.(近景)下午的阳光照进屋内,女人在画一张速写,男人则在看报。他抽着烟斗平静的说:“二次大战要完了。”“嗳呦,”女人停下手中的笔,笑着低声呻吟了一下,走到他面前“希望它永远打下去。”男人沉下脸来说:“死了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女人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2.(旁白)她不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她整个的成年生活都在二次大战内,大战像是个固定的东西,顽山恶水,也仍旧构成了她的地平线。人都怕有巨变,怎么会不想它继续存在?她的愿望又有什么相干?那时候那样着急,怕他们打起来,不也还是打起来了?个人太渺小了。
3.(近景)男人合上报纸,将女人拉到面前,严肃的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女人笑着抚摸着男人的头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盛牵,或叫盛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4.(旁白)两人真的分别了。1944年11月,男人到湖北接编《大楚报》,与女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分离。在此期间,男人总共和三个女人来往,似乎忘记了在上海苦苦等待着他的女人。女人等待辛苦,开始了寻夫之旅。在温州,她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过着同居生活,她让自己的丈夫从中做出选择,男人竟不知该如何。女人含泪离去。在离别的车站,女人对男人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1946年,男人途经上海,在危难中,选择到女人处躲避一夜。在那晚的交谈中,男人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女人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询问女人对自己写得和其他女人之间情事的文章有何看法。女人反应冷淡,谈话不欢而散。第二日清晨,男人到女人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女人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之中,只呼喊了一句男人的名字,便再也说不出话来。这是二人最后的一次见面。
十.1958年,美国,纽约。
1.(近景)女人打开书,一页页的翻看着。时而喜时而悲。往昔的种种又浮上心头。
2.(旁白)她原是不恨他的,但在书中,男人得意洋洋的叙述着自己和八个女人之间的情事。在这一刻,女人心死了。
3.(特写)书的背后,附着一封信,是那个男人的笔迹。女人看完信,微微的笑了笑,将信压入桌屉深处。
4.(近景)女人拿出纸笔,平静了一下心情。提笔写道:“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5.(近景)信写完,女人掩面而泣,跌跌撞撞地走进卧室。她将房门重重的关上。
6.(特写)门框上的木鸟跌落下来,摔得粉碎。
7.(旁白)这只木雕鸟,是女人和那个男人爱情的见证。从中国的上海到美国的纽约,她一直珍藏着。纵然那个男人对他是怎样的不忠,但在她自己的心底,却始终留有那个男人的位置。那只木鸟从女人感情的最初一直伴随着她。木鸟冷漠的表情,似乎预示着女人一生爱情的结局。如今,一切都画上了句号。女人对于爱情不再留有幻想。
(改编自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第五、七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