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较2017年实现了小额增长,2017年是559.11亿人民币,2018年是609.76亿人民币,增速相较前几年明显放缓。

第一梯队里,国产电影力量一如既往的不容小视,摧枯拉朽如妇联3也无法超越接地气的国产大片,《红海行动》简直打破发行常识,春节档大家还是喜欢看打打杀杀,接续2017年的《战狼》,可以看到民族主义有着广大的市场。《唐人街探案》《捉妖记2》我觉得可能春节档本来不看电影的观众(以中老年力量为主)也去看了电影,对于看电影的诉求是「看个乐」,可能这部分中老年观众2018年除此之外再没去过电影院。《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题材的爆发,喜闻乐见。《西虹市首富》开心麻花形式喜剧的绝唱,因为到了之后的《李茶的姑妈》就出现了断崖式的暴跌,当然喜剧类型一向是受欢迎的,一个开心麻花倒下了,千千万个开心窝窝头、开心麻辣烫生出来。可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是多么的受欢迎,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多么的重要。电影要想卖的好,一定要讲关切劳苦大众切身利益的题材,比如「病」,比如「钱」,接下来可以接着讲「房」「交通」「空气」「老龄化」。再之后,可能就不能再讲了。
国产影片票房前五名都是在两个被电影局有形无形「保护」的档期——春节档、暑期档。没有外国人会愿意在春节档凑热闹,而暑期档的保护已然成了潜规则,这两个档期里观众又相对较闲,心态相对较好,国产影片如鱼得水。
不例外的在接地气的国产片之后,是美国制造代表队,强大的电影工业如坚船利炮攻无不克。

第11到第20位非常有趣,一半集中在暑期档,另一半零零碎碎,无迹可寻。《后来的我们》《一出好戏》《无双》我把他们归类为「华语大卡司」代表队;《碟中谍6》《巨齿鲨》《狂暴巨兽》我把他们归类为「视觉奇观」代表队;《超时空同居》《无名之辈》《无问西东》我把他们归类为「国产电影创新尝试」「小成本喜剧片逆袭」「文艺片也懂得看市场」创新代表队。《蚁人2》纯属美国制造没有发挥好。
第二梯队非常有意思,可以看到观众对于文艺片的倾向性和接受度正在提高,同时小成本凭借口碑也能逆袭。视觉奇观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电影猎奇性的硬性功能必须被发挥。中国电影观众对影片强烈依赖口碑,理性消费不浪费钱,看片的品味也在提高,观众正在快速成长。
2018年我看到大IP+高流量的模式终于失灵,电影作为需要用心打磨的艺术作品+商业产品,某种意义上是观众的一种「念想」,电影绝对不是钱到位了之后找几个流量演员随意拼凑就能完成的。观众用脚投票,告诉市场,告诉电影创作者观众需要什么,观众需要用心制作的作品,观众也欢迎「电影产品/商品」,但是要够酷够炫如好莱坞才行。我觉得下一个崩塌的模式就是Marvel,时间有可能在近三年内,而且有可能更快。
此外,有一些2019年要关注的问题:2018年文娱行业的寒冬会不会影响明后年的影片供应,制作端的供给缺少会不会影响在电影发行和电影宣传行业的萎缩,会不会有电影大公司(如万达)破产,大跃进形式的电影院扩张计划会不会反噬三四线城市的电影市场,越来越成熟的电影观众群体会不会还喜欢看电影,电影局归中宣部管之后电影监管和审查会走向何方(十九大电影局改组之后现在也没选出来专任的电影局局长,现在是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兼任),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断崖下跌会在多久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