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 · 读书总结
第一次写读书总结吧,随便写写了,毕竟读的书少,所以想认真写也不行。
2018年读了38本书,前八个月读书比较勤,后四个月几乎没什么时间读书,也无心读书。
2017年计划2018年要读完《红楼梦》,以及多接触德勒兹和福柯的书籍,结果这些都没有完成。
其实,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这一年才是最爱读书的一年。这么一年,被几位友邻安利了不少领域的书籍,以及不同领域的作者,确实是幸福。不过,新鲜感好像就维持了那么一年,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也不怎么读书了,慢慢地,发现自己也是可以习惯这种生活的。
嗯,还是言归正传吧。2018年读的书不多,但读到的好书其实还是不少的,可谓受益匪浅。这会儿,大概就从电影类、文学类、艺术类这三方面的书籍来简单总结,短评依然还是搬一下以前写的来用好了。
电影类
电影类的书籍读了11本。
1.
读的时候真是诧异于自己的某些想法竟然跟阿巴斯的一样,可能正如他讲的那样吧,每个人都认为他们和其他人不一样,独特召唤着你,但这恰恰就是我们的相同之处。虽然我觉得阿巴斯的电影很闷,但我想他应该不会介意的,起码作为观众的我,还是有继续补他的电影的意欲。下半年尝试打卡阿巴斯的片子。
很可惜,其实后半年也没有补多少部阿巴斯的电影......我甚至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看《 24帧》......
2.
「电影是引座员的小手电筒,犹如彗星划过我们醒梦的黑夜:包围着银幕的无边无形的漫射空间。」 这次还是先读传记,再读巴赞自己写的著作吧。 读这一本传记未必能了解到巴赞的全部,但能了解他的一部分、他的缺点、他的变化、他的矛盾之处和伟大之处,已经满足了。
3.
李洋老师的文章还是值得一读的,他的文章确实是相对的优质并亲切着,读起来很有收获并也觉得轻松。最爱「导演的政治」这一辑,这是整本书里最迷影的部分,而他对这些导演的作品的分析也很有意思。更开心的是,读完书后又发现了好多好电影了(书里提及过的)。
4.
前七章读得比较认真,后面基本上是速读了。尽管无法认同巴赞的某些电影观点,但必须要承认他的伟大之处。巴赞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太大,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还重复着巴赞的电影观点的影评人依然不少,在这一块要搞突破可能真的不容易。
5.
科长还挺文艺的,记住了他倏然想起的“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这句诗,也记住了他会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悲从心起,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读完表示也终于想把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找来看了,我还真的是一部蔡明亮都没看过。
文学类
文学类的书籍读了12本。
1.
精准辛辣,永不过时的书,写人写事太透彻。读了《围城》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把长篇小说写好有多难,读的时候真是对他笔下的人又恨又憎又怜惜(他倒是对唐小姐这角色留情了)。“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钱老先生的这句话我是记住了。
2.
3.
一个朋友,普希金。
4.
孤独并坚决着。出海前后是拥有不同性质魅力的两部分,这次读还是更爱出海前那部分,男孩与老人的对话、老人的梦,都特别的感人并饱含意象魅力。出海后则是孤独、思索与坚决的粗犷存在。
5.
女人就是女人。
艺术类
艺术类的书籍读了13本。
1.
「荒謬的東西得到了展現,仿佛使理所當然的東西失去意義是理所當然的事。」第一天读了三分之二,有打五星的冲动,虽然很难做到全部都读懂(感受到本雅明的真挚、思想与梦幻),但能体会到的地方绝对能让自己迷醉。这是一次超越俗念的批评与思想投放,创新了却又没让旧事物旧标准瓦解,只是释放了别样的璀璨火花,却足以引发深思。反正我现在觉得这本肯定不是什么空洞的意象集啦,我反而觉得这是本雅明观察、体验生活与思考生活的成果(感觉跟罗兰巴特有点像哈哈飘飘的)。翻译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我也不懂德语,但我有时候在想,误翻的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截然不同的思考与感想,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吧,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自己的想象力吗。
2.
实际上还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杂合于其中的论述,这种论述与读者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桑塔格通过引用各位摄影师的观点与梳理摄影史则给读者呈现了摄影史发展的独特性与局限性,又借文学、绘画、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对比来揭示摄影的深一层意义与特性。有趣的是,在我看来,摄影发展史中存在过的戏仿与《论摄影》中关于摄影观点的戏仿亦是了了可见,而桑塔格却也能紧密地结合生活现象来分析摄影,观点又异常辛辣。
3.
恨自己不会法语。意象极美。
4.
5.
以前觉得读书是很快乐,但最近几个月竟然又觉得读书挺浪费时间的。但是长久不读书,渐渐地,又觉得自己变得不会思考了,看到美丽的文字也不会有感觉了。
所以,还是坚持读书吧,至少每个月一本吧,我指我。
竟然三十几个小时没睡觉了,头晕了,写完这篇就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