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8电影总结:模糊了电影和生活的边界
2018是有电影陪伴的一年,这一年我看了123部电影。这一年我花大把时间在专业上面,电影是我期间穿插的不为人知的浪漫时刻,像是大段凝重严肃文字里的诗行。大部分时间是忙碌的,虽然究竟多大程度上忙碌是因自己糟糕的时间管理还有待商榷,真正忙的时间是没有电影的,那些时刻我感到自己将要枯萎。一些东西在我体内一分为二,一部分理性而冷静,在思考与生活的秩序中得到满足,另一部分抛却了规范和常规,只剩下感官和美。
记得之前豆瓣上有人提到过用四部电影定义自己,我当时没有想起任何一部。现在我大概觉得我可以找到了。这一年的《安妮霍尔》《开罗紫玫瑰》《狗十三》和《力争上游》,成为了我自己。而我的电影和我的生活,都是这四部电影的不同侧面。

1.自我重述
我觉得自我和relationship是分不开的。它既是我本身,又是一段段关系里的折射。我大概就是一个Alvy Singer式的人物。I don't want to join in a club which has members like me。而我不断寄期望于别人的改变。Alvy不喜欢和他一样的人,就像是同为知识分子的前两任妻子,他喜欢Annie,却嫌她不够聪明。这一年我大约看了30多部Woody Allen,我深爱那些执拗的甚至有些nerdy的对美、对意义的追问和表达。在《魔力月光》里我是Stanley,宁愿直面真实世界的绝望而不愿用荒唐的借口说服自己,却又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些美丽的东西是非理性的,无法用逻辑来解释的。在《甜蜜与卑微》里我是Emmet Ray,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把他人当做背景,而我的结局也会是摔掉吉他,悲泣着说I made a mistake。我觉得伍迪的电影里总是充满着某种悲剧性的色彩,我把它称之为“被理解的不可能性”。
如果用一部电影描述我的爱情,一定是基耶洛夫斯基的《爱情短片》。永远的单向关系。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根本不具有进入一段关系的能力。我觉得爱情应当像是《安妮霍尔》,充满了寂寞、痛苦、悲惨和不幸,但一切都逝去的太快。或许应当像是《爱在》三部曲,浪漫的开始,曲折的过程,继而将是永远的琐碎、矛盾和令人厌倦的无聊,但在生活里努力搜寻也能发现一点快乐。或许应当像《女友的男友》,游泳,风帆,谈起梦境,在草地上拥吻,这些平淡生活里的闪光,让我原谅了生活本身的无聊。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把E.E.Cummings的诗集当做礼物送给喜欢的人,对他说你让我想起112页的诗。
看过《两生花》后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虽然我从未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我能够感到自己另一部分的存在,她能够带我去很远的地方。“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与这个世界的不断交集,构成了我己。“我”不过是我与外界的反应。似乎就像是《星际穿越》里,人与人之间那种神秘的东西才是宇宙终极的答案。

2.艺术和美
构成我生命里一部分的是艺术,《开罗紫玫瑰》里的Tom是它的化身,陪我度过无数时光,却又远离生活里的真实。《歌剧魅影》让我进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被古老美丽的语言打动。艺术与道德究竟应当如何相处?《子弹横飞百老汇》里说an artist creates his own moral universe,《魂断威尼斯》的艺术家对“美”的非正义性同样有着崇拜。应当追求极致的完美还是道德的完满,也许只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黑天鹅》里为了极致的那种近乎疯狂的顽愚,似乎在昭示二者的不可兼得。
而当我开始思考文化共鸣这件事,我发现我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东方人。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很难说一个人的文化本质了,我们被不同国家的文化滋养,成为世界文化熔炉的产物。接受了那么多西方的东西,也曾陷入文化的虚无主义,当回过头来再去看东方的东西我才明白,我可以一眼辨认出这是属于我的,我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阮玲玉》的古典与内敛,《红高粱》里美的又空寂又粗犷。还有娄烨的电影,破败的小城市,又脏又乱,永远在下雨,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3.原生家庭
在电影院经历了《狗十三》的情绪起伏后,我才意识到家庭在我体内不可分割也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一直在我却选择忽略的那部分。家庭。这种关系和所有后来的相遇都不同,是无法选择的羁绊,拉扯得更深,更乱。同样不被理解的困境,却因为家庭角色的控制关系而更加糟糕。我理解《布鲁克林》里的小镇姑娘选择离开故乡,也完全明白就像是《一一》里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被理解的思绪和欣喜,困境与悲苦,我们对彼此的内心浑然不觉,尽管我们生活在一起。
大概是在看《我心深处》时原谅了这一切。我们互相爱着对方,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互相伤害,它令人痛苦,但它也很美。是了,因为发现了其中的美感,所以选择原谅。那种脆弱而深长的联系。仿佛无理由地,他们无论如何要将自己卷入这种拉扯之中,成为一种执念,无论我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我想我还是会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也会将自己的那一部分小心翼翼地保留,放在他们不必知晓的地方。我想继续陪伴他们,让一切显得欣欣向荣,哪怕我们永远无法相互慰藉。

4.学生时代
在我大学的第四年,我大概终于可以讲出法学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这一年我在法学里获得的乐趣应当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力争上游》这部电影,从大一幻灯片上的那页截图,到课堂上的播放,到后来有意无意的提及,似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大学时期。而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纸追》,the paper chase。有意思的是,我的法理学教授写道,这部电影最大的讽刺在于Hart在看过Kingsfield教授学生时代的笔记之后便知晓了其全部的学术思想,thinking like a lawyer也不过是一种极其现实主义的、猜测对方想法的能力。可是他大概不屑于成为能够被轻易看透的那类老师。他对我而言不就是Professor Kingsfield吗,我读他写的所有东西想去弄明白他在想什么。也许我有一天会明白,也许我永远不会明白。
在我经历过几年大学生活后重看了《文科恋曲》,也许这时才能明白大学给一个人带来的意义。那些enlightenment,知识和书籍,对世界的了解和看世界的方式,无用且美丽。没有意义又如何,生活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意义,我自己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