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搭配指南
查看话题 >在北京 | 文艺女青年度过怎样的一周?
侯麦早期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娜嘉在巴黎》。应该是相当冷门的一部片子,也极为短小,总长只有十几分钟。一位叫做娜嘉的美国女留学生,长相和打扮却是地道的巴黎风格——是一个被巴黎化了的异乡人,不仅模样被巴黎重塑,生活上也完全像一个典型的巴黎人。
短片没有剧本,娜嘉真的就叫娜嘉,那些个人化的、私语式的呈现就显得尤为真实动人。最后一分钟娜嘉说:使巴黎与众不同的是它无穷的多样性。你可以穿梭自如。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开放的都市,你将更了解自己,而不是它。在巴黎的日子很可能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因为它使我摆脱了过去的影子,找到了真我。

她在巴黎的生活,是典型文艺女青年式的,侯麦任由她带着摄像机记录下日常所至的所有地方。一开头就是在大学的校园奔跑,跑过楼前的草坪、跑过操场、跑过网球场。然后在图书馆静静看书看报纸。
有时坐火车去巴黎的市中心,逛一逛路边的书摊、在巴黎左岸的露天咖啡座喝一杯气泡水,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

去位于巴黎14区的蒙帕纳斯和朋友见面聊天,看展览。


独自一人去肖蒙山丘公园,在水边抽一支烟,看鸭子从水里游过。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中去小酒吧避雨喝上一杯红酒,和工人阶级的陌生人聊上几句。


名义上是娜嘉的日常和娜嘉视角的巴黎,实际也是侯麦写给巴黎的抒情诗——这些地点,在侯麦的其他电影作品中也重复出现。我常想找到一部不仅展示文艺女青年日常、且穿搭同样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这部小小短片也同样可以满足。仅仅十余分钟,不仅看到娜嘉在巴黎的活动轨迹,也看到她在条纹衫、白衬衫、格子裙、西装、针织开衫、毛衣等等单品中切换。
受到这部短片的启发,我也想是否可以拍摄几组日常照片,串联起我的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地方?从前想要在时尚事业上有所提升,尝试过并不适合自己的单品和风格。如今越来越坚定的一点却变成,是时候回归到文艺女青年的路线了。所以今天以四组LOOK来做一些自我记录,既是对日常生活的一场如实揭示,也是对穿衣风格的一次校正——并且在文艺的前提下,也尝试依照这样的风格进行了一些灵感来自于各种文艺电影的搭配。
📍星期三,下午两点的书店


附近商场有一家书店,大概一周会过去逛一次,常常是周末的午后。平时通过网路接收资讯的时间太多了,难免觉得人变得越来越浅薄空洞。保持书本的阅读原本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习惯,现在反倒成了一种自我要求。常常是漫无目的的,只是翻看一下书店各个类别的畅销榜上新近卖得最好的书有哪些。

平时这家书店人很少,到了周末来往的人就多了,但每个人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想起去台北或东京的书店,人人都是拿一本书坐在一边安安静静地看,感觉几个小时内都没有要起身走人的意思。大概如今我们欠缺的就是这样一份可以在外长时间阅读的专注吧。



去书店穿了白色美丽诺羊毛不规则毛衣和羊毛双排扣半裙,搭配咖啡色大衣。这是我在秋冬季节一直想要尝试的穿法:大面积的白色在这样的季节看起来尤其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气质。不是说我自己,是偶尔几次看到有行人穿了质感良好的白色羊毛阔腿裤时的感受。我也年至三十了,对这样的形象已经从向往过渡到自己也可以试着塑造一二。
📍星期日,中午的面包店


书店附近的这家面包店已经开了五年,我也在这里买了五年。每隔三天会去买一次早餐吃的牛奶面包吐司,时不时再买一些肉松面包、 奶油号角之类。店面不大,面包倒是常常推出一些新品,不属于特别好吃的水平,但味道一直没有变,几年下来也没觉得厌倦。好好一直吃下去也可以,只是少了一些改变和惊喜。但生活不就是这样?
买面包常常是我出现在这座商场的最后第二站,接着会去星巴克买上一杯拿铁,然后拿着热烘烘的杯子步行回家写稿。不过这一天天气好,我出门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吃午饭,走到外面就忍不住一口一口把刚买的面包吃完了。


文艺女青年也要穿西服,这一套尤其省心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套装,包括马甲、外套、裙子三大件,可以拆开搭配也可以像我这样配成一整套。喜欢它的拼色设计,深褐色像秋天的落叶,搭配在西装上多了几分女知识分子的腔调、又有满满的文艺复古感。里面的马甲也可以搭在白衬衫外,再配上一根领带、一条宽松的裤子,就是安妮·霍尔造型翻版了。
📍星期日,午后的电影院


我人生中最幸福的回忆,有一部分是由这样的时刻组成的:晚场电影散场后的深夜,裹着衣服一步一步走回家。月亮挂在头顶,行人零落,对电影的感情还很沸腾,一路都在发表自己微不足道的评价。看完一场好电影之后的兴奋,看完一场烂电影之后痛惜时间(但这样的浪费也有它的意义),并不急着很快到家。


周末午后,约上朋友去看一场电影。(实际上我和好朋友住得很近,活动范围也非常一致。有时候彼此没有事先约定,看完电影在豆瓣一打分却发现看了同一场次。)大厅里坐满了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周末的午后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待一场永远不会开场的电影一样?而我总在最后几分钟赶到那里,取票进场一气呵成。买上一个爆米花,一杯可乐,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都可以彻底切断和外界的联系。
这一套衣服的搭配灵感来自桂纶镁,她有一张适合文艺片的脸——文艺片的女主角总是这样,眼神可以穿透镜头,脸却并不过分美丽。她有一次穿一条蓝色蓬蓬裙、搭配一件Chanel外套参加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其实电影当中她穿得常常是朴实的,虽然是文艺片但并没有出现什么过得去的文艺穿搭,影片之外倒是时常有这样的时刻。

里面的这一身蓝色条纹针织其实是上衣+半裙的两件套组合,针织上衣还有一个挖肩设计,单穿也是好看的。冬天的实穿单品就首推这个两件套。而外套则有美丽的拼色和镶边,质感同样优秀。
📍星期一,日落前的咖啡馆
这家咖啡馆大概不只是我对它熟悉,读者也很眼熟了。常年都是人很多的状态,而且全是来工作的,到了周末则被小朋友和带着小朋友的家长占领。总之不是那种安安静静的咖啡馆,是附近相当热闹的一个地方。好处是它的位置非常优越,而且有一整面的大落地窗,光线极好。每到下午阳光就会透过玻璃把咖啡馆染成金色的。到了冬天,晒着暖融融的阳光尤其觉得心情明亮。

我去那里就不是以工作为主,只是借着工作的名义回归一下人群。不过除了喜爱那一面落地玻璃,对它倒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因为它恰巧出现在合适的范围,咖啡不难喝,一个人待着比较自在——有时候嘈杂的环境反而给人更大的私人空间。


法国文艺片给我提供的穿搭思路是这样的,并不排斥黑白灰以外的颜色,尤其蓝色、红色、黄色都是女主角们常会穿在身上的。这次就特别挑选了一条黄色的灯芯绒半裙,从颜色到材质都是文艺片标配。蓝色条纹针织衫也是,而且有个挖空设计恰巧可以露出项链,细看的话还有金银丝线在阳光下闪烁。穿乐福皮鞋,出门套一件短款宽松廓形的浅蓝羊毛外套,是我心目中最符合文艺女主角的一套搭配。
这是我的文艺穿搭记录,是个人版本的《娜嘉在巴黎》式的日常活动轨迹。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超过五年,有足够的熟悉度和安全感,知道去往每一个地方的最短路径,知道拿每一样东西的货架。北京很大,但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区很小,是家的范围与功能的延伸。书店、面包店、电影院、咖啡馆则是我选择出来的,既是真实的常常到达和停留的地点,也是更适合表达文艺主题的场所。
喜欢我今天的四组文艺女青年LOOK吗?你想要被看到的,又是什么特质与形象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交流哦。
豆瓣把喜欢改成点赞啦,看完记得给我点赞👍
(为免广告嫌疑,以上所有单品的品牌/购买方式可以查看我的公众号「陈苍苍」的同篇推送,发送「文艺穿搭」就可以找到这一篇。)
▼
一 个 冷 淡 系 小 众 博 主
这篇文章首发于我的公众号陈苍苍(ID:followcangcang)。豆瓣更新时间不定,以搬运公众号文章为主。公众号除了分享种草清单、美妆攻略以外,更多是写时尚穿搭、娱乐八卦以及一些关乎审美和人生的观点性文章。长期来看,希望自己能以小说家气质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目前大概一周会更新两篇。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动动手关注公众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新鲜推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