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 公立校to B合作、双师模式探索——七中网课教育模式再思考
引言
前阵子,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直击了教育不均衡的痛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248所贫困地区中学的学生通过直播的方式,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开设直播班的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称,16年来,有7万2000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有人支持这种教育资源均衡化探索所带来的成果,有人却在不断反思这背后的弊病。随后网易人间发文《老师,我是真的跟不上屏幕那头的学生》,从辅导七中网课学生欣竹的老师的视角出发,让我们重新正视了这样一种网课模式的利与弊。
文章里提到,欣竹妈妈发了一条:“如果可以的话,我当初一定不会让欣竹进入七中网班”,让我很心痛。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女孩子,一个性格不算差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被这个看似美好的教育方式所击倒?虽然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教育工作者,虽然自己的见解也不够全面,但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建言献策,希望欣竹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希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浪潮能往更正确、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1 因材施教——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听说过“重点班”、“实验班”、“火箭班”,而这些班级选拔学生的标准,不外乎成绩考核——分高者进。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学习成绩高的那群人,就是更加聪明、优秀的人。但是学习成绩高的人,一部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学的比别人快、社团竞赛都能玩的得心应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他们学习成绩高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熬夜刷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常人水平,却要担着“聪明的优质生”的光环。
对于学习能力本身就很强的“学神”而言,常规的学习设置、学习进度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速度了,那么把他们划分到同样的班级里面,老师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难度拔高的教学,进行更快节奏的教学,也无可厚非;但对于那部分只是“学霸”的学生而言,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学习能力跟不上“学神”,题海战术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该何去何从?
我们从小接收到的教育就是不断向前冲享受胜利的感觉,却没有人教过我们在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平凡之后,如何知难而退。故事里的欣竹,还有真实世界里的大部分的你我他,或许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上不去却也不愿意退下来的两难局面吧。
或许七中网课设置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却不能忽略了“因材施教”这一条教学准则。七中的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就比其他学生高一些,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节奏本身就和其他学生不一样;而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口碑,也会希望学生通过更难的题目、更快的学习进度来拉开和别的学校学生的差距,所以网课的教学逻辑并不是常规的由浅入深讲解知识点,而是默认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强,很多内容不用点的非常透彻,直接由深入更深;网课的教学内容和匹配的练习题,也是难上加难。
这样的设置方式,就导致了无数的欣竹们,网课节奏跟不上,课后还需要学校再花费时间再按照他们本来应有的节奏学习一遍,导致本堂课的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且一来二去重复的内容学习也会让他们产生学习挫败感。而课后配套的七中练习册,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练习册的作用应该是查漏补缺、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但本身程度的学习未被巩固就直接跳级,用更短的时间做更难的题目,这怎么做的出来?考试的时候基础内容没有吃的非常透彻,而拔尖的题目更是做不出来,学生原本就处于敏感的高中时期,心理防线更是容易溃败。
2 教育方式如何均衡化?

2.1 教育模式新探索
教育资源均衡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从浅的说,边远地区和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更快速便捷、更低成本化地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但从深的说,教育方式的均衡化,却没那么容易了。“七中网课”是一种均衡化模式的探索,技术解决传达的问题,网课老师+学校老师辅导的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大班双师模式。排除技术的问题,我们只看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一个远在屏幕另一端的老师,在不知道屏幕这端的学生们的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如何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讲课节奏、讲课逻辑?“七中网课”已经证实了,一刀切的方式虽然容易执行,但却会出现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副作用。在商业模式、教育模式确定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教育的本质——正确的、合理的教学逻辑设计。
2.2 教育模式背后的教学逻辑设计
参考现在教辅行业流行的“精细化切片”的方式,在网课老师这一端,我们是否可以尽量做到细化知识点讲解的颗粒度,最大程度上去把控知识点讲解的逻辑,由浅入深,举一反三?结合教辅行业to B的商业模式,社会学校一起合作,提高对现有的学习资源、教研资源的利用率,两方教研人才一起发力把知识点讲解切片做得更专业、更精细;在学校这一端,我们是否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分成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级学习不同程度的“切片内容”,并辅以对应程度的课后练习?
在这背后,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各方一起合作,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分出不同的“材”,那这个分法具体要怎么分?对一个知识界不理解的原因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就像1+1=2做错的原因,可能是不理解数字本身的含义,也可能是没有理解加法的含义和用法……
3 未来未来,但已可期

虽然“七中网课”的模式对学生还是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是技术的浪潮不会退去,教育+科技的趋势不会倒退,教育资源均衡化也是必须做下去的事。至少我们可以乐观的看到,社会各界已经开始用各种方式来探索教育资源均衡化、探索更新更好的教育方式了,未来的教育就是靠着我们现在一步步的摸索而成就的,一次次的试错才有一次次的总结改进,未来未来,但已可期。
By:Winnie爱学习
知乎账号、微信公众号、豆瓣账号同名:Winnie爱学习
教育/书影/生活/美食
想和你分享
大千世界的百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