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18年的那些鸡毛和蒜皮儿。
2018年的最后两天,是在贵州安顺度过的。十年来首遇大雪,高铁晚点,高速封路。我在高铁站的小卖部,伴着不断重复的延误广播,回想这一年的得失。
动笔之前,先读了2017年的总结,家庭、学习、工作、友谊,满纸正能量。结尾处的寄语是:“如果2018年有什么期许的话,我希望是多读书少追剧,水彩有长进、事业有突破。”这么平凡的期许,却也没有实现。
关于读书。查看了豆瓣年度影音报告,2018年读了42本书,大多集中在2月、8月、9月。想到阅读量猛增的隐密原因,感谢书籍曾陪伴我走过那些拧巴的日夜。记得2017年的时候,曾感叹出版业门槛降低,很多书滥竽充数。幸运的是,这一年读的书近乎一半值得推荐。
首先是建筑类。在北京亚朵酒店无意间翻到梁思成的《古拙》,随后又读了粱公的《梁》、《大拙至美》。虽然内容上有些重复,但梁思成字里行间对建筑的热爱把我这个门外青年都感染了。台湾学者李乾朗的《穿墙透壁》,手绘了很多中国古建筑的剖面图,也是很好的建筑学入门书。相比之下,王澍的《造房子》、丰子恺的《认识建筑》就更寡淡一些。《造房子》的一些章节,即使我逐字阅读,还是因为缺乏专业功底而觉得不知所云。
然后是小说类。《无声告白》很好地描绘了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了个人成长,对儿童教育很有启发。毕飞宇的《玉米》、《推拿》、《相爱的日子》都很有趣,是关于女性和盲人的。更有趣的是王小峰的《山上有神》,讽刺当代政治。桐华的言情,我是一本不落的。今年向很多女同学安利了《散落星河的记忆》。悲剧小说必须拉着闺蜜陪我一起哭。张大春的《离魂》、刘丽朵的《深情史》是白话版中国传统小说,都是短篇,读来也有奇趣。但张大春的其他几本,无论松哥如何推荐,我是没能读得下去。
最后是人文社科类。超级推荐《海洋中的爱与性》,读到龙虾飙尿的章节,简直捧腹!另有爽哥送我的《万物简史》,松哥送我的《最好的告别》都特别好。网红书籍《今日简史》我只看了开头,但也觉得甚好。似乎以【xx简史】命名的书都还不赖。《我在现场》,收录了社会学者的性学田野调查笔录,令人对小姐、同性恋群体了解更多,对性的态度也更包容、平和。
关于水彩。今年画得不多,但想清楚了一个方向。纯艺术并非我所爱,我乃俗人一个,把绘画当成一个工具更合适些。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学建筑。那样,就算我的绘画技能很业余,只求能勉强表达心里的创意与想法。
关于友谊。年初发生的那场悲剧,终于要宣判了。YIWA失去了他最重要的朋友,我也经常心绪不宁。一年的时间,我渐渐理解了YIWA的想法。这个事故影响了一个家庭的走向,也令我深感人生无常,对人生许多事都少了执念。
2018年是摩羯年,亲近的朋友很多是摩羯。年末的时候,多了一个金牛。我们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不同的选择是彼此的参照。失去一个朋友,有很多方式。除了死亡将我们分别,更常见的是走着走着就散了。就像远在坡县、上海的朋友们,虽然偶有联系,终归是难得见面了。《三国》开篇第一句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读书为契机,我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以毕业为转折,我们终将渐行渐远、各奔东西。
关于家庭,这一年,我与YIWA聚少离多。虽然同在重庆,却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很多人称赞我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最感激的还是父母。若不是父母的帮持,让我远离了家务琐事,我根本平衡不了家庭、学习、工作的关系。
关于事业,我本该有最多的感叹,却也有最多的迷茫。过去的两年,我身在新零售的风口,见证了整个行业的疯狂和不易。2018年上半年,我们经历了阶段性地快跑,融资、荣誉、资源接踵而至。2018年下半年,随着经济环境的颓势,整个行业都经历着质疑和压力。我似乎又重新被甩在了十字路口中央。朋友S提醒我说,一七闪店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我明白所有的坚持,无论结局,都有非凡的意义。我相信新零售是有未来的,甚至梦想着一七闪店成为下一个阿里。但创业就像一场豪赌,我缺乏一股All-in的勇气。
对2019年的展望,我不敢太乐观。但正如罗胖跨年演讲所说的:“宏观形势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层面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 2019,我们一起打好逆境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