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穆斯林】瑞丽的缅甸清真街
瑞丽是云南西南中缅边境上的一座口岸城市,是重要的缅甸翡翠毛料进口和加工地。瑞丽从1985年开放为边境小额贸易区,1998年缅甸政府将瑞丽对面的木姐市开通为翡翠陆路出口通道,2000年瑞丽的姐告口岸成为实施“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的边境贸易区,这一系列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缅甸人来到瑞丽经商,其中许多人选择常住下来。 在瑞丽的缅甸人中,大概有七八千名穆斯林,他们大多是翡翠商人,一些人已经在瑞丽生活了二三十年,另外也有一些近年从若开邦来到瑞丽投亲靠友的罗兴亚人。瑞丽的缅甸穆斯林均持有边民证(《云南省边境地区境外边民入出境证》)或临时居留证(《云南省边境地区境外边民临时居留证》 )等证件,他们在瑞丽努力工作,过着积极而充实的生活。在我和一些瑞丽的缅甸穆斯林聊天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赞美中国,说在中国生活比在缅甸安定许多,非常喜欢中国的环境。 对于旅行者来说,瑞丽是一处能体验到各种跨境族群有趣文化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傣族传统竹楼式的梵寺,可以听到景颇-克钦人在教堂演唱的赞美诗,在这篇日记中,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在瑞丽吃到的缅甸清真饮食。
白井东巷“老缅街”
瑞丽的缅甸穆斯林以玉石珠宝商人为主,因此大多居住在瑞丽珠宝街附近。从八十年代开始,珠宝街附近的白井东巷逐渐形成了一条清真饮食街,为珠宝街上的缅甸穆斯林商人提供食物。不过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白井东巷”这一正式路名,瑞丽人一般把这里叫做“老缅街”,而我在搭缅甸穆斯林的车时,一般要说“去珠宝街,穆斯林吃饭的地方”就能最明白的指向这里。 在分享清真街的照片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缅甸穆斯林。缅甸穆斯林大致可以分为六个主要族群:
1、缅族穆斯林(Bamar Muslims):是南亚穆斯林男性与缅族女性通婚后形成的族群,在缅甸的主要城市均有分布。19世纪英国占领缅甸后,有大量南亚穆斯林前来谋生,遍及缅甸几乎所有城市。缅族穆斯林使用缅语,习俗和缅族相近,人数也是缅甸穆斯林中最多的。 2、印度裔穆斯林(Indian-descended Muslim):是来自南亚的穆斯林族群,主要生活在仰光。在15到18世纪,穆斯林在以仰光为首的缅甸商业市镇势力非常强大,从事着印度洋海上贸易。 3、罗兴亚人(Rohingyas):是居住在孟缅边境若开邦北部的孟加拉裔穆斯林族群。1785年,缅甸贡榜王朝灭亡阿拉干的谬乌王国,许多若开族和穆斯林原住民遭到驱逐或逃亡,阿拉干人口锐减。18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阿拉干并入英属印度,鼓励孟加拉穆斯林到土地肥沃的阿拉干耕种,以吉大港为主的孟加拉穆斯林掀起移民阿拉干的浪潮。20世纪50年代后,阿拉干的孟加拉裔穆斯林开始使用“罗兴亚人”这一称呼。 4、卡曼人(Kamein):是居住在若开邦的南亚裔穆斯林族群,同时是缅甸官方认定的135个民族之一。他们于1660年跟随莫卧儿皇帝沙贾汗(泰姬陵的建造者)的儿子来到阿拉干,后来成为阿拉干谬乌王国的皇家弓箭手,并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统治阿拉干数十年。 5、潘泰人(Panthay):是居住在缅甸北部曼德勒等地的云南回民,大多为19世纪以来云南回民马帮的后代。 6、帕舒人(Pashu):是居住在缅甸最南端高当地区的马来裔穆斯林。
在这六个主要族群中,生活在瑞丽的主要是前三种。瑞丽的缅甸穆斯林说缅语,写缅文,穿笼基,如果不进行深入的交流很难分辨出究竟属于哪一个族群。不过从招牌上的内容或者长相等细节上也许能做出一些猜测。
在这里非常感谢豆瓣友邻林若 ,是他仔细给我翻译了清真街上的招牌内容和食物的名字,让这篇文章更加详实。



图中右边这家店叫做Shwe Oukkan,是南印度泰米尔/泰卢固人常用的名字,说明这家店的老板很可能是南印度裔。

早餐
美好的一天先从早餐开始。

作为前英国殖民地,奶茶(Let-pet-ye)是缅甸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奶茶用茶叶冲泡后加入炼奶,所以喝前一定要搅拌让炼奶充分融化,我第一次就是没有搅拌充分,结果最后被炼奶齁到了。 图中右侧的大煎饼叫做Dosa,源于南印度泰米尔地区。托盘中间深黄色的叫做Sambar,是一种扁豆烩菜,同样源于南印度,代表了南印度食用扁豆的悠久传统。

这位阿姨脸上涂的叫做檀娜卡(Thanaka),是用黄香楝树枝研磨成粉后加水兑成的,用来防止蚊虫叮咬,同时具有清凉感。 她面前的是各种拌面,从粗到细依次是Nan ji/lat/thay thout,白色的是粉丝Ja zan。


盘子上面放的是源于掸族的缅甸豆腐To hpu,由黄色豌豆和缅甸鹰嘴豆做成。

由缅甸炸豆腐做成的拌面。

一种豆子汤

来到下一个早点摊

这是源于南亚的薄饼Chapati,也叫Roti,配玉米汁一起吃。

这是比较大的一家馆子,门口卖小吃,里面喝奶茶。

这个是中号的掸式拌面Nann lat thout


这个是粽子,不过馅儿和咱们的不一样。

墙上的菜单有鸡蛋粑粑、各种包子、炒饭、饼子和各种炸食。

喝茶的人们,右边的大叔桌子上既有缅甸奶茶又有掸式绿茶


小吃
接下来再说清真街上的小吃

有点像炸糕

这个饼叫做Bein hmont,还挺甜的。

各种糯米糕的摊子

现从椰瓤上刮椰丝下来


这个是金米饭Shway hta-minn配椰丝,用糯米加粽糖烤制而成。

这个也是金米饭


这个是油饭Hsi hta-minn,是加姜黄的糯米和花生油做成的


这个是蒸紫米Nga-gyeit paung配椰丝

大叔做的是炸三角Samusas,也就是南亚著名的Samosa。 经典的Samusas是用植物油、融化的黄油、温水、盐和小麦面粉混合后做皮,用土豆泥,洋葱,青豆,香料和绿辣椒做馅,然后炸成金黄色。 Samusas源自波斯语的Sanbosag,波斯诗歌中早在10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对它的赞美,这种小吃直到16世纪在伊朗都非常流行,但目前只分布在少数地区。13世纪或14世纪时,中亚穆斯林商人将它带到南亚,受到了德里苏丹国王室的喜爱。德里苏丹国的一位学者在1300年曾经写到,王子和贵族们喜欢“用肉,酥油,洋葱等制作的Samosa。” 这之后,Samosa又由印度移民带到了缅甸。


经典的土豆洋葱馅儿

各种炸食的摊位


各买了一点,有炸玉米粒和炸素丸子。


在这家店买了一点小鱼干,是拌饭用的。



这个是竹芋Ar tar lwut oo

正餐
下图这家店叫做“仰光一家人饭店”,说明老板很可能来自仰光。

完全体的咖喱牛肉饭,有生菜有小菜有汤有辣酱,米饭一大盆随便盛。



这是一家经典的缅甸奶茶馆,大家平常在这儿喝奶茶聊天,也可以吃东西。


小哥在做源自南亚Paratha的鸡蛋粑粑Palata

我点了缅甸奶茶和鸡蛋抓饭。


右边这家店写着“掸山(指掸邦高原)传统 茶与各式冷饮”

再喝个奶茶

牛肉饭


店里的小伙子


这家店做的一大锅鹰嘴豆抓饭

鸡肉抓饭配小菜和花生



晚上的缅甸奶茶馆

下图左下是缅甸奶茶,左上是来自掸邦的绿茶Yay Nway Gyan。

炒面叫Khao swe jaw。


左边这家店叫做Aung记,左边牌子写着“高级奶茶&各类小吃”,右边写着“接受抓饭订单”,其中抓饭用是缅族的叫法“Dan bauk”,词源来自“dum pukht”。另外上面也写了“曼德勒”,说明这家老板很可能来自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在他们家吃了鸡蛋粑粑Palata,也就是源自南亚的Paratha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