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表现距离的N种方式|《钢琴课》中的一分钟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项目研究所(bazhuyustory
爱达是一个无法言语的女人,唯有双手奏出的美妙钢琴声让她得以吐露心声,抒发情绪。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当母女俩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新丈夫看到沉重的钢琴,觉得路途艰难,便想将其舍弃。爱达在海滩边疯狂地弹奏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贝因听出了爱达琴声里的痛苦,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
接下来的这段,便是贝因和爱达母女俩一起来到海边,要去取回钢琴。
这是一段没有一句对白的片段,唯有钢琴声不间断地流淌在这片沙滩。贝因仍为爱达的琴声入神,他默默注视着爱达,又或是试图走近母女俩,但导演的镜头里却显出了他们间的距离。
电影语言缺少抽象性,只能动用直观来触及人们的意识,表达出“距离”的概念。

一个远摄的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特性便是能将空间拉伸,增大画面视野范围。
人物置于画面两侧。这应该是电影中从横向空间看,所能给予的人物最远距离了。


从画面的深度空间表现人物距离的常见方式便是前后景主体处于不同的焦点范围之内。
贝因和母女俩即使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却始终无法一起同在一个清晰的焦点内。
焦点清晰度的差异就是人物间距离的直观体现。
爱达和贝因,在这个片段中很难同时清晰地,近距离地在一个画面内出现。导演更多地却是直接不把两人并置入一个画面,以此彰显人物距离。

这是这段中看得最让我感伤的部分。
它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咫尺,天涯。
摄影机从爱达弹琴的手开始慢慢右移,移过爱达的背部,移过钢琴。此时,贝因的脚才出现在画面里。
原来,刚刚,贝因正从爱达弹奏的钢琴前走过。
明明近在咫尺,导演却残酷地不让他们同框出现,这恐怕是由身份带来的天然距离。


相互区隔的单人镜头。
男人回望的眼神透着欲望,女人眼神空洞,迷茫,借着琴声,掩盖着内心的涌动。一种暧昧不明的情愫在两人间涌动,但还无法走近,两人背景中的乌云也预示着两人关系的前景怕是一出悲剧。


导演将贝因排除在母女外被贯彻地相当彻底,即便贝因前所未有地靠近了母女,但导演依然坚决地在下一秒中把贝因排除出镜头外——不可逾越的距离。

这样的相向而行无疑也是在表现距离。

最后一个鸟瞰镜头。
贝因低着头沉思了半天,终于远远地跟上了母女俩。沿着母女俩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前行,露出了贝因强烈的无意识——跟上她们,靠近她们。但从头到尾,他和爱达母女间在导演细腻的运镜下都存在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