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耶之歌出不出续作,是作者的自由
基于故事的完整性,沙耶之歌就不该出续作。
沙耶之歌出续作就像乔治奥威尔要写《1985》,赫胥黎要写《丑陋旧世界》,扎米亚京打算提笔书写《你们》,因为短暂,所以永恒,将永恒续命,好比剪掉彗星的尾巴,强制把它伪装成行星,有人质疑说质量不够大啊,创作者就会告诉你因为距离太远,总之一言以蔽之就是画蛇添足。
当然有人会拿篇幅说事,说太短小,留下太多口子可供填补。在这里,我也对《沙耶之歌》的篇幅颇感意外,因为整个故事相当于截取了一小片段再从中细心勾勒波澜。说是游戏,实际是部短小精悍的短篇音像小说。日本有声文学向来习惯大而整,导致描枝绘叶难免拖沓,但《沙耶之歌》在构思上很好地回避了这点。这也是我之所以说它短小却完整,能成为永恒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话又说回来,基于市场品牌的口碑,沙耶之歌就不该不出续作。
道理很简单,你不能否认有人因看了续作而跑回去看原作。总有人通过便捷渠道领先一步站到了审美的制高点,但不排除会被后来者挤下去的可能。作为观众,必须得认这种可能性,哪怕你长久自信于自己的审美而产生优越感,选择对后来者视而不见,但不代表后来者不存在。毕竟《沙耶之歌》又不是你创作的,写到这,对于出不出续作,我的观点是作者完全有选择的自由。

《沙耶之歌》涉及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存在感“。在文学上这个题材有独特的生命力,这个世界只有少数人看得到真相,如果把真伪作为存在与否判断的标准,我就能说只有少数人是存在的,其他一律不存在。文学家看到了真相,于是有了反乌托邦题材,有了《1984》,有了《美丽新世界》,有了《我们》。证明这些伟大的璀璨群星曾经存在过。
卡尔维诺说我们从原始人缓慢进化成非自然人,原始上由于与天地浑然一体,因而与生物没有区别,可以称之为还不存在;非自然的人由于混同在产品和环境之中,因而不与任何东西发生摩擦,同周围的事物(自然或历史)不再有关系(斗争与通过斗争得到的和谐),而只是抽象地“发挥作用”,也是不存在的。
意思是说本质上人是不存在的,也能理解为存在的只有作品。

人活着的目的无非就是要证明自己存在或存在过,上到皇亲国戚,为争夺权力留下的历史脐带;下到平头百姓,因对物质迷恋最终也不过是化作一桩椅子坟,尝试的整个过程我称之为”世俗“,”世俗“也是作品,可惜的是,这类作品本身就是不存在。不管皇权统治还是尸体崇拜,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只不过因所处位置不同导致方式有别而已,本质就是不存在。
肉块的存在预示着灵魂的不存在,假如灵魂存在,按之前的标准,这个灵魂必定属于精神层面,对错是次要,起码这是作者自己的答案。《沙耶之歌》续作如果能抓住“存在感”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大致预判续作将有大料可供扩展,跟《命运石之门0》的命运一样,有着同样宽广灿烂的前程。
《沙耶之歌》存在于每个观众的心里,因为它的诞生不受物质和利益的左右,所以得排除在世俗之外,至于续作是否依然能坚持这种创作初心,得看作者本身把这件事定义在什么基础之上。这是我看待沙耶之歌将出续作一事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