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串起来的何止美食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于“吃”这件事自古以来就很有热情。于是近年来,和美食有关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便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赞扬。

但是今年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表现不尽如人意,本土版的《深夜食堂》也是槽点满满,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让大家满意的美食类作品了……在这个档口,bilibili出品的《人生一串》,火了!
《人生一串》共六集,分别为“无肉不欢”、“黑暗料理”、“来点解药”、“牙的诱惑”、“骨头骨头”、“朝圣之路”,目前B站的普通用户可以观看至第五集。

小编经过认真的观看,已经大致摸清了这个纪录片的套路~针对每一集的主题,纪录片会分别介绍全国各地的特色。比如第一集“无肉不欢”就是以“肉”为话题,探寻各地美味烧烤。除了对食物本身进行介绍,纪录片还会探寻食材的来源、具体做法以及做出这些好味道的店家的故事。虽然每集只有30分钟,内容却十分丰富。
比如西昌的“长签火盆烧烤”,节目就介绍了小二哥家的凉山小猪肉。云南邵通的牛肉小串,整把烤制,单点不卖。顾客们都是几十串起点,一口一串~广东湛江大排档的烤生蚝也是让人口水连连呀,一把蒜蓉就能激发生蚝的鲜味。纪录片中也介绍了本地人的原味吃法,不开壳,不加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烧蚝据说鲜味最足呢。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这句话小编也非常赞同!当然,如果只有肉,舌头总会审美疲劳,所以在第三集“来点解药”中,纪录片则介绍了各地的特色烤素菜。。
说的是烧烤,也是人生,片名叫“人生一串”实在恰当。它成功的关键,在于除了揭秘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烧烤世界外,还描摹了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避免宏大叙事,不刻意煽情,是主创团队的默契。为片子取名字时,也刻意回避了‘中国’这类字眼。”这是《人生一串》的主创们一开始就定下的作品基调。因为,既然说的是普通人的烧烤生活,那么,要的就是平凡人生的柴米油盐,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接地气和烟火气,是这部烧烤主题纪录片最加分的气质。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生一串》的配音开始是一名专业的播音员,后来又换成了总导演陈英杰。毕竟,专业的播音员的声音太干净,味道不对,跟路边烧烤摊那种烟火的、凡俗的气质对不上。而作为总导演的陈英杰,一方面文稿是他跟另外一名分集导演共同撰写的,另一方面还因为他有点小烟嗓,比起一个特别滑溜的声音,他的小烟嗓跟烧烤更搭。

除了风格上要“烟火气”,在内容配方上,主创们也有明确的拿捏。“每一集的篇幅是事先定好的,70%讲食物,20%讲人,最后留10%讲事”。既然是美食类内容,首先就要把食物这事讲透了。但是,仅仅停留在美食的罗列会显得硬邦邦,还要有人有事有情。
好比唐宋诗歌,前两联是描摹景物,后两联抒情,才达到借景抒情,景与情才生动起来。在第三集中,一个在街边卖烤茄子的年轻姑娘,和隔壁卖烤生蚝的小伙子相识相恋,结婚之后,小伙子放弃了烤生蚝,辅助茄子妹一起经营烤茄子的小摊。这是烧烤的故事。
凌晨时分,两人忙完了一天,曲终人散去,只剩他们小两口坐一起,吃碗红油小面,男人对女人说“你眼睛那么红,不要吃那么辣的东西”,女人说“没有关系,烟熏的,休息几天就好了”。话都是寻常的话,屏幕上洋溢的,却是烧烤之外,人间最珍贵的情。在西昌烤凉山小猪肉的小摊上,食客说“每次回家,除了想我妈,就是想着这一口味道”。在这里,烧烤是家的味道。在徐州烤羊睾丸的烧烤摊上,摊主回忆有一次过年,夜深了相熟的一名食客还不回家,一问得到的回答是“回什么家,这里就是我的家”。在这里,烧烤也是家。

在《人生一串》中,除了能看到活色生香的烧烤盛宴,能看到烟火气凝结起来的浓情,还能给人以咀嚼人生的契机。
在第一集的开场词中,有一句“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的。《人生一串》高级的地方,就是它将烧烤文化,融入到对人生的理解中,因而呈现出某种点石成金的艺术穿透力。在建水古城的“豆腐西施店”,曾经当过北漂一族的女店主,说:“在北京人们不可能像在这里,坐下来慢慢地吃一个烧烤。”镜头旋即移开,没有故意说教和引导,却给人悠长的反思。
有一位烧烤摊的摊主皮肤颇黑,他冲镜头笑着自说自话,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嬉笑寻常中,其实蕴含了生活的洞见。去宏大叙事,保留烟火气,是《人生一串》的第一个武器,这让它有了亲切的气质。70%说烧烤,30%讲人情的内容配方则让它晓之以烧烤,动之以情。最后,烧烤对人生的关照,则是它最隐秘的杀手锏:烧烤不再只是烧烤,而是承载了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