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灰色的,但生活中的人并不喜欢灰色
断断续续地用了大概一周时间,我才把《大象席地而坐》看完。这倒不是不得闲的缘故,只是看过一半我便不得不暂停播放。因为这部超长的电影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难以看下去了,尤其是影片前半段出现的关于家庭冲突的场景,那都是我最熟悉的事情。
于是在影片前半段的时间里,我的心底一直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这种想法是韦布、黄玲、王金都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象征着一种无奈。而同样具有主角戏份的于城则是反主角式的主角,象征着生活下的另一种无奈。 我带着这种想法,一开始将影片中问题的大多数原因归结为了环境问题。认为影片是批判社会的。
影片一开始也有点这样的意味。韦布、王金都在按照一种社会大环境正在遵循——并且正是社会大环境所倡导遵循的规则生活。但他们身边的人却总是跳脱出他们本应遵循的规则,并通过破坏这种规则获得了更大的好处。侵犯他人利益的人,通过持续破坏规则不仅免于责罚,还让遵守规则的人无处声张自己受到的伤害。
当过兵、退休的老实巴交的王金,不仅要在女儿女婿的劝说下把自己的房子卖掉,还要被迫住进养老院。他自己的狗被别人家的狗咬死,上门通知一声那个人注意一下他家的狗,又或者只想听一句道歉,但却遭到一顿辱骂和依依不饶的无理取闹。面对规则破坏者,王金选择沉默,选择了守序。
另一角色韦布在学校遭遇了霸凌分子。他的校友于帅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不断逼迫韦布和黎凯,让他们付出他们本不必付出的钱财。最终让只是想帮自己好哥们的韦布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而本应是秩序的守护者的政教处副主任,却在韦布需要帮助的时候,在政教处提前宣布了韦布等人一辈子的命运。
这里政教处副主任和韦布的对话开始得莫名其妙,但却也充满了玄妙的隐喻。让我对胡迁的视角和笔墨着实地敬佩起来。
政教处副主任,本应是学生保护者的角色,但他非但没有保护遵守校规的人,自己反而正是那个破坏规则的家伙。他身在规则守护者的位置上,却并未想过守护规则。他甚至不关心规则,也不关心正在规则下生活的其他人。当面临困境时,他在规则中有路可退,他就会满足。他这样的生活本应毫无乐趣,但他却总是能知道上哪寻找快乐——看到遵守规则的人受伤和出丑,他就会笑得很开心。
某种健康规则下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健康规则下的快乐更不应该是这样的。政教处主任在大笑之后真的开心了么?而遵守规则的韦布、王金等人,在这样的世界里会怎样呢?
鲁迅曾经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里直面残酷生活,无时无刻保持乐观心态的,不正是政教处副主任这样的人么?
而影片中韦布和王金那样的人,无论怎样看,显然都不是鲁迅笔下的勇士。他们也许正直、善良,但当面对规则破坏者持续的侵犯时,哪怕他们在压迫中有了反抗的想法,胆小、懦弱,亦或者是某种善良的本性立刻就能让他们的热血缓和下来。他们似乎总是不能做一些事情——不能做一些类似于破坏社会道德规则的事情——哪怕他们正生活在规则不断被破坏的社会之中。
韦布和王金被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嘲笑、不理解、被当作异端和傻子……他们总是面露迷茫,仿佛不明白——生活不应该是有某种固定规则的么?为什么自己按照某种大家都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去生活,却连哪怕一点点人格的尊重都会得不到……
电影看到这里,也许是因为太压抑,也许是因为太熟悉,我将影片关掉了,转而跑去找来原著小说读了读。
《大象席地而坐》的小说很简单,我很快就可以看完。可我不得不说,看完后我很难看清胡迁要讲什么。
没有必要太过计较的情节,没有必要太过计较的人物,同样没有必要太过计较的行为目的充斥整篇文章。如果不是最后大象压死了主角,整篇文章的味道都会很淡,仿佛毫无灵性和意味。但就是那一切都很平淡、普通的文字和故事,在被大象压死了主角后就有了让人哀叹的灵性。仿佛走得好好的路,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纹。
可那故事究竟在讲什么,在读完后,仍然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时我又回到了电影。影片里仍然是妄想遵守规则但却得不到规则保护的韦布和王金。他们越来越显得迂腐,宁愿被破坏规则的人欺负,也依然不愿破坏规则。不过,他们此时也尝试过破坏规则,可破坏规则却只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自己所处的世界感到更加恶心。
这让我想到了知行合一。这些善良的人似乎天生就有某种美德,并且从内心深处就要求自己行为遵守这份美德。难道故事中的他们是天生的圣人么?
不,当然不是。因为在韦布和王金身边的其他人,正不断地向我表明,韦布和王金之所以会向往和遵守社会的某种大规则,其实只不过是混乱中的一种巧合。守序的他们,不过是在遵守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规则。而那些所谓的破坏规则的人,不过也是在遵守另一种规则罢了。
想要清净却不断和母亲产生冲突的黄玲,明明是爱着女儿却永远在表达厌恶的母亲,本应有话语权却只能给向自己有所求的黄玲讲人生感悟的政教处副主任、爱女儿却无法爱岳父的王金的女婿、因为被欺负而选择欺骗好朋友的黎凯……这些人的只言片语构成了一个行为完全从利己出发、混沌而又秩序清晰的世界。
在这样利己的世界中,每个人似乎天生都是坏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不遵守这个世界中理应遵守的某种规则,但他们并不会因为没有遵守规则而被惩罚。一个原因是这个世界虽然拥有规则,但缺乏规则的守护者。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犯下的错误在这个世界中实在太渺小了。他们的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虽是严重的,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可以被忽略不计。
按理来说,每个人都是利己的、自私的,这世界理应是场零和博弈。可在这些利己的人之中,偏偏存在有韦布和王金这样的人。他们的利己行为巧合地与某种被提倡的秩序相重合,他们的利己行为也让他们无法主动破坏这种理应被提倡的规则,他们的利己行为让他们的“自私”变成了谋害自己的行为。在他们面临打破规则的选择时,打破规则就意味着他们要难受、要痛苦。他们那一刻不仅要受到来自自己的谴责,还要在自我谴责之下过持续不得解脱的痛苦生活。
我看到这里突然明白,胡迁大概也是这样一种人。
他和一群人走到一个路口,同时面对两条岔路。站在路口时,他总是能把这两条岔路都看得很远。他甚至大概明白这两路的终点都有什么。他能看到路上的人跌倒、趿拉、甚至起舞。他也知道自己该往哪条路上走,他完全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姿势走在路上。
只是,他不喜欢。
不是不喜欢他看到的终点,也不是不喜欢通往终点的路,而是不喜欢自己走在那条路上的感觉——或者说,是不喜欢自己知道自己走在那条路上。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以。知“道”,这本是件快乐的事。可其实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反而觉得无知才是快乐的事。因为知“道”了,就意味着他们明白了“不同”,就意味着他们明白其实自己有另一种选择。这就像影片中反复被提及的“去满洲里看大象”。
其实看了大象和没看大象在结果上是没什么分别的。这一点胡迁早就知道,他在车站借王金的口把对于“看大象”结局的看法提前说了出来。可对于一个人而言,知“道”与不知“道”却是不同的。
不知道的人会浑浑噩噩,也许勇敢、莽撞,也许忧愁、洒脱;而知道的人,则会将“看大象”这样的事放在心里想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再用嘴说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会一直重复,直到他们真的去看过大象才肯罢休。知道的人,怀揣了这样一件心事,面对生活,他们就会犹豫、会退缩、会逃避,会出现那些不知道的人认为并不存在的困难,因为他们知道——在遥远的满洲里,有一只大象一直坐着,可有意思了。
只是有一些人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就像韦布他们一样;而有一些人是渐渐明白的,就像影片中的于城。
睡兄弟老婆,当流氓恶棍,他本应是个彻头彻尾的规则破坏者。他在原本的生活中可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问题推到其他人的身上。可代表混乱的他其实一直也生活在一种秩序之中。他在这种“秩序”中时,他不会拥有韦布他们一样的烦恼。但当他的好哥们跳楼之后,他和王金、韦布一样陷入了迷茫,陷入去看满洲里大象的想法之中。
医院的一段戏非常模糊的展示了于城的家庭问题。在外面强悍的于城,面对家庭血亲时就仿佛遇到了不可反抗的巨大力量。在这种力量和他自己的选择下,他走上了自己如今正在走的道路。但在面对那股不可反抗的力量时,于城歇斯底里的牢骚和怒吼显示出他明白,自己其实是可以成为另一种人,过另一种生活的。
他如今的流氓生活,是过去的他对无法按照自己理想方式生活的一种消极对抗,也是一种对生活中无法逃避的困难的积极应对。他就像那个政教处副主任,“从一个学校跳到另一个学校”。他没有逆流而上,也没有去满洲里看大象,只是顺着生活的轨迹前进着。
可现在他原本适应的生活的规则再次遇到了问题,他清醒地看到自己正在过着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于是想到了满洲里的那只大象,他想去看大象。
当然,他并没有去。因为当他将他的人生困惑问向韦布时,韦布回答他说,我还能怎么办呢。
他拨通了阿姨的电话,选择了面对生活。
但他的面对是在知道没有选择之后做出的。这面对并不积极,那是抵抗失败后的消极。是我又能怎样,你又能拿我怎样的一种放弃。
看到这时,电影的原著小说在我看来便仿佛是述说一个浑浑噩噩随意生活的人,突然有一天想要做某件事,又或者只是单纯想要改变自己。他于是努力奋斗,企图按照某种计划好的方式向目标前进,但结果却在接近目标时被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压垮,不得不面对一个更糟糕的结局。
当然,胡迁的原文,用一个人向往美好生活,但美好生活其实比当下更悲惨来解释,也许更好。
但生活难道就真的不美好么?
我们知道满洲里的大象,其实只是一种意象。韦布等人真正要追逐的,并不是那只瘸了腿的大象。他们要追寻的,是让他们过得舒服的生活。而让他们过得舒服的生活又是什么呢?王金向往平静的退休生活,黄玲想要回家和母亲不再争吵,韦布希望在问题面前大家都可以讲讲道理……
这些似乎都是非常简单的要求,甚至正是社会大环境下所提倡的。可这样的要求在他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却荒谬地无法实现。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混乱的人群,让他们无法得到安宁。他们于是希望能在其他地方可以得到他们这些简单需求的满足,因为有人和他们说过——在遥远的满洲里,有只大象很有意思。并且有这只大象的满洲里也一直在做着关于这只大象的宣传工作。
当然,我们其实也知道,这只大象并没有宣传中那样有趣,只是断了腿的,因为无法走动而一直坐着的大象。就像我们的生活,看起来黑白分明、秩序井然,实际上却是灰色、混乱的。
这,韦布、王金他们其实隐隐也是知道的,甚至知道就算看到了大象,生活也不会有所改变。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前往。这是他们相信会有不同?还是他们知道的确是有不同呢?
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可如今我觉得,所谓真的勇士,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一名勇士该做的事。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行动,而后被称作了勇士。这样的人有很多,在时代规则的变迁下,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卖国贼。
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是黑白分明的,因为人总是灰色的,人的生活也总是灰色的。
但如果灰色的世界中,有人相信世界是黑白分明的,那他在面对灰色生活时,就会难受,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恐慌和痛苦。
哪怕他知道生活本来就是灰色的,哪怕他知道人本来就是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