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读书总结 |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今天的内容,是我2018年的读书总结。
从前两年开始,我就没有特别去记录读书数量了。粗略估计,今年大概读了150本左右,比前两年少一些。
大体还是文学书籍为主。
100多本书里,我觉得值得推荐并写了书评的,有60来篇。今天又从这60本里选了35本书,作为年度推荐。
本来是计划写个十佳的,但是好书实在太多,就35本吧。内容可能有点长,不过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的。
可以说是我一年的收成了,希望你喜欢。
tips:点击每一本书介绍最后蓝色字的指示,可以直接进入详细的书评文章。我按类别分了一下类,方便大家阅读。
小说
▼
小说看得还是挺多的,选了下面13本。
应该还有漏掉的,比如《智利之夜》,
但没有关系,任何清单都不完整。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推荐值:★★★★

波兰当代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小说。
一本和梦关系密切的书。由许多碎片组合而成,但并不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阅读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有许多关于波兰历史的隐喻。
读它的感觉,有点像夜晚行走在森林,月亮高悬,静谧的蓝色光辉洒满林间。
《过于喧嚣的孤独》
作者:赫拉巴尔
推荐值:★★★★★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代表作。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整本书就是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汉嘉对生活的自白和回忆。
赫拉巴尔的文字密度极高,充满象征和隐喻。
在读完第二遍之后,一种深刻的溃败感在我心底散开,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孤独的打包工的故事,而是一段历史,一种“天道不仁慈”的绝望现实。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点击这里可以查看。
《雨》
作者:黄锦树
推荐值:★★★★★

长期侵染在大陆的文字体系里,初读黄锦树,不能不感到震动,气候和环境真的影响文学,在《雨》中,不论意向还是文字感觉,都非常热带。
即使很多画面无法想象,但皮肤似已经被雨水沾湿。
《侠隐》
作者:张北海
推荐值:★★★★

《侠隐》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关于北平的故事。它写得是逝去的武林,也是逝去的古都。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简而言之,便是太行派最后一代传人李天然(原名李大寒)为师父一家报仇的故事。
但读这本小说,你会发现,情节的发展并不急促,反而常有闲笔。会朋友,吃饭、聚会、上班、逛街,亦是重点。
难怪王德威完全不管武侠,而把《侠隐》纳入唐鲁孙等人的“北平叙事”脉络之中。在大战前夕,张北海用自己的文字,建设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故都。
《局外人》
作者:加缪
推荐值:★★★★★

最近重读了一遍《局外人》,依然从第一句话开始,就被牢牢吸引: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清楚。”
如果要评选小说史上最杰出的开头,我会投《局外人》一票。
《百年孤独》的开头优美、迷人,《局外人》的开头则是当头棒喝,让人迷惘、困惑、震惊。
事实上,这整部小说都让人迷惘、困惑、震惊。
《雨必将落下》
作者:米歇尔·法柏
推荐值:★★★★

《雨必将落下》是法柏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98年,收录了15篇短篇小说,
既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又有天马行空的幻想,你很难相信这是由同一个人所作。
有人说,法柏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将看到萨默塞特·毛姆和伊恩·麦克尤恩风格的结合。我从法柏的小说中,倒是看到不少埃特加·凯雷特式的故事。
麦克尤恩过于阴郁了,埃特加·凯雷特则显有一些狂喜的意味,法柏正好站在他们中间。
《十七岁的轻骑兵》
作者:路内
推荐值:★★★★

路内是70后作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位。
《十七岁的轻骑兵》收录了十三篇小说,和“追随三部曲”一样,这本书也以少年口吻书写,充满了荷尔蒙和感伤味道,但路内的青春故事并非只是荷尔蒙,他的故事深深扎根在那间化工技校,那些橡胶厂、糖精厂、五金厂……
这些失败早已藏在路内这些青春故事的底层,那是时代的脉动和力量,个人无法抗衡,也无力改变。正是这一并不彰显的底层建筑,使得路内的小说摆脱了陈词滥调和过分抒情。
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其实是一场落日的余晖。
《飞行家》
作者:双雪涛
推荐值:★★★★★

读到双雪涛,是惊喜的。这本书是双雪涛最新短篇小说集。
双雪涛的好,第一,是历史感。处理时代创伤是一个难题,但文学需要进入这些领域。八十年代,所谓伤痕文学,是一个契机,但大多流于自怜,热热闹闹一番,很快翻过去。
感谢双雪涛带着温柔和诚心,写下自己的故事,回应这个世界。
第二,是语言。一个作家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就成功了一半。看汪曾祺的文章,多次提到语言的重要。双雪涛在各种访谈中也提到这一点,可见他对自己的语言是有意识,且下过功夫的。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
推荐值:★★★★

1985年,26岁的珍妮特·温特森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这是一个充满挣扎、痛苦和蜕变的故事。
在一个偏执狂母亲的手掌下生活,无疑是困难的。更加困难的是,主人公开始挣脱捆在她身上的绳索,作为女孩,她爱上了另一个女孩。
故事并未在此停止,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像书名“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所揭示的一样,生活还有别的模样,她朝着自己的想象去塑造生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推荐值:★★★★★

书太有名,我却是第一次读。
方鸿渐实在代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方面受了新教育,渴望自由、独立,一方面又没有真本领,性格懦弱,缺乏行动力,很多事情被动得来,最后一步步逼紧,无处可逃。
所以,看这本书,笑着笑着,到最后,也免不了心里发怵,好好地思量起自己来。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作者:朱天心
推荐值:★★★★

《初夏》是一本中年之书。关于爱情,也关于人生的真相。
这里说的中年,不是三十岁、四十岁,而是五十岁,甚至更老一点。
老男人、老女人,生命开始衰颓,皱纹增多,身体气味变得难闻,体力下降,性欲下降,生命的可能性慢慢封闭,一条下坡路就在眼前的此时此刻,还有爱情吗?
时间是人生最大的谜团,我们总是活着活着就变成另一个人。这里面的残酷和悲凉,正是朱天心在《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里所要探讨的事情。
《南极》
作者:克莱尔·吉根
推荐值:★★★★

克莱尔·吉根和艾丽丝·门罗一样,以短篇小说闻名。1999年至今,她只出版了三本书:《南极》《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寄养》。她出书很慢,但本本经典。
书中有至少有三篇小说写到了出轨。但吉根并不是对出轨感兴趣,而是对生活中的那些灰暗地带,那些不那么好正大光明说出来的,隐隐发作的伤口感兴趣。
这一整本书,写的就是普通生活,但这普通生活里,往往暗流涌动。戏剧性并不全在外部事件,而在心理事件。那是一个更加丰富并且难以描述的世界。
《小王子》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
推荐值:★★★★★

我第一次读它是大学时期,匆匆翻过,感触并不深,只是大家都说好,便找来看了。
那时候未来还没有真正展开,也许迷茫,但不曾疲惫。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些人走向了更宽阔的流域,也有人淤塞在弯道里动弹不得;有些人功成名就,忙碌不已;也有人焦虑苦恼,不知所措。
在时间的催促下,我们都被逼着学会应对一个接一个挑战,却往往在阅尽千帆之后,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重读《小王子》,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保持一颗最纯真的心,见识世界,却不被世界改变,或有遗憾,但心满意足。
诗歌
▼
诗歌一直读得少,偶然遇见两本喜欢的,
聊备一格。
《奇迹集》
作者:黄灿然
推荐值:★★★★

黄灿然的诗集重版。
2013年读过一遍。很喜欢。此番再读这本增订版,仍然喜欢。
黄灿然写的是很多人不写的生活细微之处。他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无聊中发现了一处又一处饱含诗意的情境,并把他们写进了诗里。
裁缝店、少妇、菲佣、高楼大厦、商人、伞、青年、老人、情侣和公园的椅子,所有日常生活所及之处,都成为了他诗中的内容,他的这些小诗像一张张照片,咔嚓咔嚓把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照面记录下来。
这本书提醒我们,不要让生活蒙上我们的眼睛。
《雷声与蝉鸣》
作者: 梁秉钧(也斯)
推荐值:★★★★

《雷声与蝉鸣》是香港诗人梁秉钧创作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很巧,这本书不仅和黄灿然的《奇迹集》一样写的都是香港,都是都市,而且,他们都热爱从城市生活中的碎片中发现诗意。
之前给大家读过这本集子里的一首《抽奖》,很简单的题目,但是他却写得摇曳、有趣,且抓住了消费社会的真相。
我能读得懂的诗不多,好不容易又发现一位。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
作者:张定浩
推荐值:★★★★

这其实不是诗歌,而是关于诗人的书。
在这本小书里,张定浩带我们走进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和马雁的世界,去探索、感受、理解他们的诗。
与一般文学批评的诘屈聱牙相比,张定浩的文字显得尤为自然、诚恳,他既示范了文本细读的功底,又时刻保持读诗最初的天真。
张定浩在前言里写:通过这本书,“希望给予读者一些有效且可靠的理解新诗的路径,使读者在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
散文/非虚构
▼
我最初喜欢上读书,就爱看散文
不过这两年看得少了,一是兴趣点转移,
另外,还有好些书会常常拿出来翻翻,便足够了
《流动的盛宴》
作者:海明威
推荐值:★★★★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海明威写出了《流动的盛宴》。那大概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吧。
一切还未正式展开。
还没有成名,不用和朋友计较名声。
没有遇到另一个女孩,没有出轨。
没有成为富人,可以坦然地批判他们。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到底不仅仅是20年代的巴黎,他是海明威自己的水晶球,是他人生大河的开端,充满饥饿、贫穷,但也拥有友谊、爱情和希望。
这里面藏着这位天才日后所有的秘密。
《没有神也没有佛》
作者:佐野洋子
推荐值:★★★★

这本书是和龙应台的《天长地久》县后读的。同样是处理老与死,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是一堂生命课,龙已经找到答案,她教我们要珍惜眼前,但《没有神也没有佛》却是一篇篇生活日记,有困惑也有欢乐。
在龙应台的文字里,一切都是笃定的,即使是面对死亡与别离;但在佐野洋子这里,却充满生活本身的细节和不确定。
如果非要选择其一,我可能更喜欢佐野洋子的这本小书。正因其小,因其不经意,才充满了生活的复杂况味。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
推荐值:★★★★

通过书写,珍妮特尝试治愈身上的伤口,《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她的第一次尝试。
很多年后,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找到了当年自己被领养的文件。这似乎是一切开始的源头,于是她开始寻找生母,并重新梳理自己的一生。
她将这一切写成了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句话是对她养母的回答,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回答,在她养母看来,快乐是不必要的,唯有正常才是值得的,但珍妮特不干,她的成长路径就是不断寻找快乐,探索人生的意义。
阅读《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比《橘子》更揪心,因为这回是自传,并非虚构。
这是一本坦诚的书,真实而充满力量。
我非常喜欢下面这段话:
“无论生活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
《燃灯者》
作者:赵越胜
推荐值:★★★★

读的是牛津版。
这本书其实只是忆旧而已,但到了大陆,也不能见全本。读这样的书,好像突然从现实的中国抽身,又好像就是此时此刻。
说到底,就是三篇写人的长文,语言还是不能克制,就像我读徐晓的《半生为人》,也总觉得有点自我陶醉。但,重要的,是人,读此书,非常羡慕那些能够互相砥砺的师友情谊,这种干净、厚重的情感,现在很难有了。
最后的《跋》里,作者引用了汉娜·阿伦特的一段话:“即使时代黑暗,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照明,这种照明未必来自理论和观念,而多是源于明灭不定,常常很微弱的光。这光照来自那些男男女女,来自他们的生活和著作。无论境遇如何,这光始终亮着,光芒散布,照徹世界,照徹他们的生命。”
是的,我们总是从人格中感到力量。书中有一页,记录辅成先生对时局的谈话,非常有力量。
《鱼翅与花椒》
作者:扶霞
推荐值:★★★★

有些人天生就会演戏,有些人注定成为画家,而扶霞注定成为一个吃货。
普通的吃货,四处觅食;高级的吃货,自己去做;扶霞段位更高,不仅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吃,还跑去烹饪学校上课,成为该校第一个外国女学生。
扶霞是英国人,也是90年代来到中国,她坐守成都,吃遍中国,不仅写下自己的美食之旅,还记录了90年代中国的一个切面。
虽然和吃相关,但《鱼翅与花椒》不是菜谱,也不是散文小品,而是一本扎实的纪实作品,不光是吃,还饱含记忆与情感。
《走出中东》
作者:周轶君
推荐值:★★★★★

辞职之后,周轶君深入中东世界,走访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埃及、阿联酋、叙利亚、巴林、利比亚等国家,见证了“阿拉伯之春”之后的阿拉伯世界,记录了那片土地上的血与泪,爱与笑,战争与和平。读来可与中国对照,感触颇深。
在信息如此流畅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反倒更容易变得狭隘、鼠目寸光,成天浸入在熟悉、轻松的内容里,不再探索、追问,只是点击、消费。
通过《走出中东》,希望稍稍打开一点我们的视野。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
PS.此书繁体版名为《拜访革命》,似乎更切题。
《书读完了》
作者:金克木
推荐值:★★★★★

书名很赞。人人都说书太多了永远读不完,但是金老先生却偏说:书读完了!
这句话来自陈寅格的一件轶事,陈寅恪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那几十种,是读的完的。
金克木借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
若为找资料,作研究,或为了消遣时光,增长知识,书是看不完的;若为了寻求基础的文化知识,有创见能独立的旧书就不多了。
《书读完了》很厚,大多是金克木先生读古书所得,思维开阔,行文活泼,很有意思。相比与具体某一篇文章,他的读书方法和系统,更值得学习。
社科/思想
▼
《 生育制度》
作者:费孝通
推荐值:★★★★★

读《乡土中国》拍手,读《生育制度》,也要拍手。
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是费孝通根据在西南联大开设的“生育制度”这门课的讲义所改写的书稿。
这本书要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类发明了婚姻制度?它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么运作的?
虽然看完这本书,你还是不能解决父母催婚的烦恼,但是至少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了解婚姻制度的原理。
关于此书,当晚写了文章,可以点此查看。
《我在现场》
作者:黄盈盈 等
推荐值:★★★

这是一本与红灯区、性工作者有关的书。
由许多参与过红灯区田野调查的学者写成,但和一般的论文集不同。一般的调查结果,会写到学术论文里。在那些文本里,调查者自己是不在场的,而这本“手记”是面向大众的,一方面有调查者自己的工作经验,可以给社会学从业人员参考;一方面也让普通人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所研究的对象。
《我在现场》带我们进入了两个现场,一个是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现场,一个是他们的研究场域——红灯区。
关于这本书的更多内容,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孙隆基
推荐值:★★★★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初版于80年代,作者孙隆基是美国的一位华人学者。一度很流行。
读这本书,颇为分裂。一方面,书中很多观察,敏锐而切中要害,对很多心理的分析,简直句句戳心;另一方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不严谨,书本结构也不清晰,甚至有很多重复、啰嗦的部分。
谈国民性,鲁迅很多年前就谈过了。但孙隆基确实谈出了一些新意,对于缺少反省的中国人来说,读一读,也有不少收获。
我读起来,很反省了一下自己。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作者:郑也夫
推荐值:★★★★

在这个消费时代,我们放弃了很多东西,能够抓在手上的,似乎只有一点消费的快乐了。
但,消费真的使我们快乐吗?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所著,虽是专著,却没有半点学术腔,行文流畅,非常好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王力
推荐值:★★★★★

本书由王力先生主编,凡中国人读一读都有好处。
这本书虽说是常识,但所讲内容,一般国人其实并不一定都能搞得清楚。
比如地理一章,讲古代中国地域的划分,虽然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基本学过,但大多匆匆带过。就我自己,对于州、县、府这些行政单位,哪个朝代,对应哪种制度,也时常搞不清楚。
还有衣物饮食,古人穿什么吃什么,以及宮室车马,怎样住怎样行。这些在大多历史书里,都是不值一提的细节,但却是我们感知古人生活的重要途径。知道他们怎么吃怎么穿,才更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样貌。
《舆论》
作者:李普曼
推荐值:★★★★

在《舆论》这本书里,李普曼着重分析了舆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我们总是处于认知偏差之中,难以清晰、公正地把握真相?
他也锋利地指出了民主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即理性人根本不存在,“全能公民”只是美好想象。在彼此隔绝且有着不同价值观的社群之中,很难形成同样的视角和目标,因而也就难以实现长久的协作。
另外,李普曼也非常冷酷地泼了新闻业一盆冷水。从前,总是听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传媒是第四种权力,但李普曼早在一百年前就看清楚了,新闻和真相并不是一回事,它也难以承担如此之重的社会责任。
那么,在纷繁的信息流动之中,人们该如何自处?怎样才能更为健康地面对这个后真相时代?
《邻人》
作者:杨·T·格罗斯
推荐值:★★★★

这本书是一份调查报告,调查一件被掩盖了很久的事实。
我们知道,在二战期间,波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有20%的波兰人口死于战争。战争结束时,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失踪,55%的律师、40%的医生,三分之一的大学教授死亡。
格罗斯关注的不是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所注意的是一个叫作耶德瓦布内的小镇。
1941年7月的一天,在这个小镇上,一半的居民谋杀了另外一半居民——不论男女老幼,共计1600人。
杀戮者不是穿着制服的陌生人,不是战争机器中冰冷的齿轮,也不是执行命令的特工,而是自己的邻人。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长大》
作者:苏珊·奈曼
推荐值:★★★★★

《为什么长大》属于企鹅图书“地铁上的哲学”系列中的一本,顾名思义,可以在地铁上读的哲学,不那么艰深,也没那么晦涩。薄薄一本,很好进入。
作者关于“为什么长大”的发问,其实是针对这个时代里许多人拒绝长大的现象而提出的。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拒绝长大呢?长大又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年满十八岁吗?
事实上,目前的这个世界并不期待人们成长。对统治者而言,未长大的人更好统治。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大“正义”——消费主义——来说,不长大更容易被诱导消费。
关于长大路上的重重困难,以及我们该如何克服它,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当然更需要去看书啦。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推荐值:★★★★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今年84岁了,以色列人,心理学家。2002年,他因为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研究人类的决策行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于经济学,我是个门外汉,但有一点我们都知道,经济学假定人类有“经济理性”。丹尼尔·卡尼曼所研究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其实没那么理性。
《思考,快与慢》和他的主要研究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思考方式的书。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其实不然。
当我们面对很多判断和决策时,有两种思考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快思考和慢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将它们命名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快思考,也就是直觉思考。
系统2是慢思考,也就是严谨思考。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向我们展现系统1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看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一再自言自语:“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这可能是一本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书。
关于这本书的笔记,点击这里查看。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作者:薛兆丰
推荐值:★★★★

我很难去评判这本书的知识是否完备、准确,毕竟,这需要读者的知识储备至少与作者相持。而我还不能做到。
但,从进入一本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非常顺畅的。它虽然讲的是经济学,但没有太多高深的数理知识,更多的还是经济学看世界的方式,也即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也许在不了解经济学思维之前,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你会感到难以接受,比如是否要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环境?乘人之危发财一定是坏事吗?同工同酬就是好的吗?
薛兆丰一再提及,很多善意的想法,最后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造成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读此书,可以感受到,薛兆丰大体认为市场只要充分竞争,大家可以充分选择,一切问题都可以由市场解决。对于这一点,很多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存疑,但书中很多基础的概念,还是很让人受益的。
《哲学·科学·常识》
作者:陈嘉映
推荐值:★★★★

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科学与常识的书,它没有那么切身,可以帮你解决具体的问题,也不是文学、艺术,可以给你审美的乐趣。
但是,这本书如果看进去,则会很有一种思维的快感。读它就像潜泳,与浅滩嬉戏相比,别有一种视野和乐趣。
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问:人类靠什么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
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回答:科学。我们靠科学解释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
没有人会回答“神话”,虽然那也是人类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但是早已被抛弃。
那么,哲学呢?
这种曾经统摄一切的学问,是如何被科学篡夺了地位?哲学果真已经无力解释这个世界了吗?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哲学还能做什么?
这本书要回答的,就是上面这些问题。
事到如今,哲学还有什么用呢?我想,这可能是陈嘉映,以及任何一个当代学哲学的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吧。
《穷查理宝典》
作者:彼得·考夫曼/查理·芒格
推荐值:★★★★

很显然,这是一本有些心灵鸡汤+成功学味道的书。
我曾经论证过,心灵鸡汤实际上是试图回答“如何更好的去生活”这个问题的读物,如果更严肃一些,可以上升到伦理学。心灵鸡汤的问题不在于出发点,而在于过于破碎、不成体系、流于表面。
至于成功学,则试图回答“如何成功”这一问题。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不仅关乎每个人的性格、才能、所处环境、家庭背景,还关乎许许多多的变量,以致于它永远只能描述一些成功的故事,而不能成为操作手册,真的教会一个人走向成功。
心灵鸡汤和成功学都是这一百年才出现的东西。以前还有一种读物,混合了这两者,试图给人以智慧,教人如何生活,它们一般以沉思录、格言、传记的形式出现。
如果说《穷查理宝典》是心灵鸡汤+成功学的混合体,我更愿意说,它承接的是更古老的传统—— 一种人生智慧的传递。
相关阅读:
---
最后
读书这件事,永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细水长流。
就像我号的名字,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所以,今年读书没有那么多,我也不是很在意。
2019,计划多读一点20世纪的外国小说+华语文学。
后浪出了不少,这两年也冒出不少新作者,想多看看。
另外,多读一点历史。一些大部头吧。
2019,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