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在这桥那桥之间晾晒腊肉
从上海坐火车回家的途中顺道,总算有机会来绍兴逛一逛。虽然既没有下雪的兴奋,又湿冷有霾。
绍兴在钱塘江南岸,会稽山以北,所以旧称山阴,春秋时曾作越国都城。说绍兴 “士比鲫鱼多” ,真的是一点也没夸张,也不是因为鲫鱼太少。住的青旅对门是秋瑾故居,背后的塔山园里有章学诚故居, 蔡元培故居和王羲之故宅在书圣故里,前观巷大乘弄藏着徐渭的青藤书屋,当然还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鲁迅故里,和劳动路的周恩来祖居。






鲁迅故里不愧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景点,干净整洁,配套齐全,各个点都是刷刷身份证就能免费参观,厕所又大又漂亮。还好去的时候是个工作日,人不会太多,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间边走边听完了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从鲁迅郭沫若巴金,讲到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总共十二节课,许老师真是越来越幽默可爱了,收获相当大,非常值得推荐。



鲁迅祖居即周家老台门,建于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居住的地方,所以逢年过节都得来这拜访行礼。祖居保存情况很不错,是很典型的台门建筑。河对岸是寿镜吾的三味书屋,匾额在,“ 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的画在,刻着早字的书桌也还在,虽然放在角落里看不到只能看正面的早字复印件。




周家新台门大部分被改建了,还好鲁迅故居的部分留了下来。故居后是小周的乐园百草园,现在是一个很新鲜的菜园子。关于百草园的那些句子一个字都想不起来,毕竟那不是我的快乐。七十年代根据亲友回忆补种了无患子,可明明小周写的是皂荚树,让大家误以为植物学小王子鲁迅竟然连这都能认错,在07年绍兴动员全城搞到皂荚树给种上去了。亲友们长点心吧。



长庆寺是我很难忘记的地名,旧为绍兴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 。在《我的第一个师父》里,鲁迅写到自己不满周岁时,被抱到长庆寺,寄名为住持龙师傅的弟子,取了“长根”的法号。龙师傅年轻时又漂亮又能打,有着“精光的头皮”,一次和人起了冲突逃到了人家里,屋里的年轻寡妇,就成了小周的师娘,而小周就有了三个师兄和一个师弟。后来三师兄也要娶老婆了,小周嘲笑他,他即刻用金刚怒目式大喝,“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
文末写到,“ 我的师父,在约略四十年前已经去世;师兄弟们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我们的交情是依然存在的,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但我想,他们一定早已各有一大批小菩萨,而且有些小菩萨又有小菩萨了。 ”龙师傅的子子孙孙小菩萨们真的一直住在长庆寺,直到文革寺被毁坏断了香火。现在的长庆寺是90年重建的,也不是龙师傅家的了。03年的报道说龙师傅70岁的孙子董海标也有了外孙,和老伴在长庆寺后殿卖臭豆腐,“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我们不想离开。” 不知道现在小菩萨们都在哪儿呢。

现在的鲁迅纪念馆在老台门和新台门之间,不是很起眼,其实是03年拆了重建的。根据2003年的北京晚报,
1972年,绍兴市得知我国领导人将陪同一位外国元首来绍兴参观鲁迅纪念馆的消息后,为了展现绍兴新面貌,鲁迅陈列厅工程仓促上马,在没有任何专家参与论证的情况下,当地施工队一边施工一边设计,先拆掉鲁迅家新台门,并在原址上建造了这个当时绍兴最为洋气建筑。
与此匹配,原来的石板路以及鲁迅家临近的老屋都被先后拆掉,鲁迅故居西边也建起来两栋二层小洋房。一时间,绍兴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现代化”建筑———陈列厅和“新洋房”引得人们奔走相告,前来参观。与此同时,一条宽阔的马路横在了陈列厅前。
因为这个又大又漂亮的建筑实在太丑了,前苏联的建筑风格和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格格不入,这个占地1560平方米的大家伙还是被拆除了,路面宽度将减少一半,重建原有的清末民居,总投资超过10亿元。
“当时的应景之作成了今天最大的败笔”,马云庆感慨,当时人们急于拆除遮掩的老屋如今却成了无价之宝。
原来的大家伙究竟长什么样子好难找,可是脑子它好奇能怎么办,我找了一晚。




前观巷的青藤书屋特别小,却是青藤画派的起点。都说徐渭是明代泼墨大写意的开山鼻祖,他却说自己 “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徐渭是个天才,画上满是锋芒耀眼的才气。他大概是个精神病患者,胡宗宪在狱中自杀后,他发狂自杀九次而不死,后怀疑妻子不贞将其杀死。晚年穷愁潦倒,靠卖画为生,葬于绍兴城南木栅山。



绍兴古城内有三座小山,府山,塔山和蕺山。府山是旧时越国王宫所在地,现有越王台和飞翼楼,塔山上有应天塔,都是现代重建的。蕺山上的文笔塔可登顶视野相当不错,蕺山书院却莫名其妙要收钱。






蕺山下就是书圣故里,可惜王羲之故宅正在维修中。不过这是保护得很不错的街区,适合闲逛。





之前遇到个绍兴人,说他们是“东方威尼斯”,我笑回咱们全国有一千八百个东方威尼斯,还没算上各大洗浴中心和楼盘。来了之后发现绍兴确实是水网密布,老街区和新住宅区都依水,还是第一次见到。
府山下和城市广场旁边的仓桥直街,就是一个典型的绍兴沿河街坊,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除了一些精心修复过的区域,也能很清楚地看出一个被保护的老街区如何跟周围的社区互动的。









威尼斯人民的出行,当然离不开船。绍兴的贡多拉,是乌篷船。乌篷船因为被染黑的竹蓬而得名,船身很窄看起来就不好保持平衡。船夫坐在船尾,戴着乌毡帽 ,双脚踏浆提供动力,手浆控制方向,速度还挺快的。城内的乌篷船应该是统一管理起来了,有很多上船的码头,船夫排队等待接客,可以想象节假日时鲁迅故里码头一船难求的场景。





来到威尼斯,除了船还要看看桥。据说1993年统计绍兴有10610座桥,名副其实的“万桥市” 。
之前说到的书圣故里就有一座题扇桥,现为清道光年间重修的。相传是王羲之在此桥可怜一位生意很差的卖扇老婆婆,提笔在扇子上提字。老婆婆很生气,“你怎么乱涂乱画呢”。后来扇子卖了好价钱,老婆婆笑开了花,所以叫题扇桥。这种一开始被看不起结果却非常牛逼的故事,我们总是很喜欢。题扇桥上看得见蕺山上的文笔塔,视野很棒。



绍兴最古老的桥是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因为有三个层面连接五个不同的出入口,被称作“最早的立交桥”,其实是两桥之间加了连接桥啦。

其他的一些桥,名字都记不住了。



绍兴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什么东西到处都能晒,腊肉干鱼和衣服被子一起晾着晒,在公车站等车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人家晒的大白菜。晒干菜是绍兴民间的风俗,据说一般是芥菜。网上想查相关的内容,却只看到了当地政府在努力整治乱晒衣被的陋习。可以翻看前面的照片,基本都有在晒衣服。










为了看更多自由的晾晒东西,我坐车去了安昌古镇。离绍兴北站四十分钟的公车程,离老城市区一个多小时,这种只需两块钱却无穷无尽有几百个站点的公车路线总是令人很心安,是我游玩一个城市常用的手段。

古镇始建于北宋,明清重建。百度说它是绍兴四大古镇之一,免费,有很多老法师的风光大片和差评。不过我只是去看晒腊肉的,很满意。







安昌腊肉相当有名,全是腊肉店,走了一天积累了很多肉欲(吃肉的欲望),晚上跑回市区吃了牛排。馄饨也很有名气,看起来漂亮没有沙县好吃。






安昌古镇还是可爱的,最重要的是镇民都习惯了游客,逛起来也轻松。当然会有人说商业化啦垃圾,关于这个事我也思考了很久。一个地方有了旅客拜访,就已经变了吧,变出了当地人谋生的新出路,追求原汁原味的古镇体验难免有点牵强。何况你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来到别人家门前,拍照吃饭嬉闹玩乐,还要求人家不追求赚钱不追求发展,不是过分了点嘛。如果能让镇民靠此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变成无人看管的废墟或满街星巴克的劣质影视城,这些遗产不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嘛。安昌看起来就很不错,新老传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火山口主烤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玛利亚岛何以成为袋熊之岛? (35人喜欢)
- 这一次我要做个好学生 (65人喜欢)
- 珀斯or霍巴特?帮我选一个城市生活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