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图书馆
查看话题 >我和图书馆的记忆
如果有人问我,天堂是什么,那么我就回答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关于读书人的温暖的金句来自于博尔赫斯的这段文字吧。
我与图书馆的最早记忆来自中学时代,昨天晚上和一位同事谈起新思想的话题时,说了很多关于我对弩巷仓(藏语,意思是西北民大的思想氛围)的记忆。零八年前后是西北民族大学里掀起了藏区的文化思潮,当时我在读初中,随手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已经忘记了。当时我对弩巷仓有了一种莫名的尊重,于是同事和我讲了一句很中肯之言:一个人在中学时代的读物会影响将来的人生方向。
也许真的是因为隐隐之中初中的读物对我今后的想法做了奠基。初中升学到了高中,已经稍微有点学会走路的地步吧。很清楚地记得学校的图书馆在综合楼的顶层中间,是一个六十平米的房间,里面的藏书是我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到的冰山一角,那时候觉得图书馆的阿姨是最舒服的人,现在感觉图书馆的管理员是这个世界上安逸的人。
当时,我们有每周一节课时间去图书馆借书,可能是高三上学期吧,有几位朋友是经常借书课的时候悄悄去图书馆的人。管理员是校长的夫人,去了图书馆没开门的话,我们就会去校长的宿舍里找她开门,结果总是无功遣返。如果这一周内巧合之下开了门那就万幸了,但是很多次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在图书馆里我第一次读了赤伞华的杂文,感觉他的文字很犀利,后来在西北民大的《夏东日》刊物上又读到了他的文字,所以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写诗而深刻,而是那些文化与评论的文字打动了我。
在高中的图书馆尽管藏书不多,但大部分是藏语读物,比如《水浒传(藏文译文版)》是最喜欢的书籍,翻译的很生动,就像被翻译的《成吉思汗》电视剧藏语版一样精彩。
真正的给我图书馆宏伟的感觉是大学,开学后我们白天军训,晚自习期间可以去图书馆,民大图书馆很陈旧的,给人一种古老而白发苍苍的智者的感觉。正门进去是阅览室很大,像哈佛大学的阅览室(当然不是说我是从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出来的而是网络上看到一些图做为印象)。但想要借书必须从阅览室外面的左侧绕过去后面才是藏书的楼层,那天晚上我走进图书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书!出来,我就给我哥发短信:这是我看见过有最多最多书的地方了。
就是那时候开始,我读了托尔斯泰、歌德、勒布朗、余杰等他们的文字打了我文学的基础。后来藏学院搬到榆中校区,在哪里有更大的英国皇家式一座孤岛般的大楼,就是图书馆。文学类藏书在二楼,我经常去的一间,里面有中外文学,而且都是比较早的版本号。因为没有书单已经忘记了读了什么书。三楼的社科藏书里,我清楚地记得有很多关于藏学的书籍。在哪里我找到了阿佳啦的第一本书,当时在一三年了,书已经很破旧,里面文字和景象却那么的闪耀在心底。
出来二楼的西侧是刊物类,有《西藏文学》、《西藏研究》、《中国藏学》等的刊物,更新很慢,记住了拉萨的白玛娜珍、尼玛潘多两位女性作家。可是最喜欢的,影响深刻的还是在此地认识了北方文学,还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料。
除此之外,六楼的阳面可以看书,大多数不是在读书,而是准备考研,写论文,说话、搞对象之类。图书馆的阿姨们收拾桌子的时候,放在占位子的书会仍在大厅的椅子上或是在电梯门口,有些人宁愿被那样,还是要占个舒服的位置,真像一场“早市”。大学的一卡通真的很方便,只要你在做所大学里,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它并且可以用到它的任何地方,在学校的官网也可以用它来登陆图书馆,有很多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还有很多论文资料。
© 本文版权归 恰荣འཁྱགས་རོམ།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3 08:32:07
-
Que Será Será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8 08:46:37
-
猕猴桃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0: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