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脸对脸》观感
不吐不快
将近一个礼拜前看的电影观后感拖到了现在,其实哪有什么拖延症,只是你把你的时间都花在了无用的东西上,刷下微博,看下论坛,看看沙雕图,看似一个个时间不长,但是如果能把这些碎片时间都拼在一起够做很多事情了。
第一次了解这部电影还是从公众号上看来的,就是那种梗概式的了解,觉得这片有点意思,不过没有那种想看的劲儿。前几日又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看评分,嚯,9.4呐。正好之前晚上安排的家庭影院环节放的《毒枭》《王冠》一个抱怨太暴力一个抱怨太无趣,我就寻思找个反映中国社会的片子能同时满足两个人的喜好。结果一放,得,我妈看过,我倒是那个看片少的人了。也罢,那就看吧。
中国很多戏剧有个很讨厌的地方,就是角色的脸谱化,《杜十娘》《西厢记》皆如是,京剧就更不消说了,出场时人物的脸谱就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仿佛是这善恶是刻在脸上的黥文,改不得的。而结尾与古希腊戏剧遥相呼应,也惯于使用机械降神的手段。每每在结尾的时候,出现那么一个人,他可以是皇帝,可以是包龙图,也可以叫窦天童。反正就是这么一个片面的,具有无限权威的存在,为这个故事画上一个Ω。剧里看似是一个个人,其实是一个个木雕泥塑的像。千百年间,愚夫愚妇即使被如何的压榨,也仍怀着对青天大老爷的朴实期盼,脸谱化贡献良多。
说回正题,电影刚开始,王双立拿分配的房子在会计和新来的馆长两人之间埋下了钉子,冷局长评价王双立“鬼点子多”,“文化馆的下属都被你耍的团团转”,这一正一侧的描写,就刻画出一个小县城里小官僚独特的精明嘴脸。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