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查看话题 >慈善商店死忠粉
初到英国,最新奇的不是大本钟炸鱼薯条伦敦腔,而是慈善商店(charity shop)。
我所居住的地方,商业街上有一串慈善商店。刚开始不明所以:招牌似乎跟生意不沾边,橱窗里又琳琅满目,搞不清到底在卖什么。一次终于跟朋友进了店,只见价格都低得惊人:裙子2-3磅就可拿下,一双相当漂亮结实的靴子也才5磅,一对精致的烛台不过3磅,书则在1磅左右... ...当然,都是二手的。
然而慈善商店并非一般的二手店,商品全部来自捐赠,店员多为志愿者,利润则捐给慈善机构——招牌上写明所属机构:Britishi Heart Foundation(英国心脏基金会)、Oxfam(乐施会)、Cancer Research UK(英国癌症研究)... ...不明状况者如我,自然看了招牌会一头雾水。不过,一旦熟悉了,就知道该去哪家店挑东西。
有些时候,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不是所有商品都会摆到台面上。比如毛线针,多半要问了店员,他们才从柜子里拿出来。我买了套竹针,手感极好,而价格恐怕不到新品的1/5。
据说慈善商店在1899年就有了原型: 伍尔弗汉普顿盲人协会靠卖盲人制作的商品来筹款。但像今天这样的慈善商店似乎在二战期间才流行起来,据说单单红十字会就开了两百多家。
美国也有慈善商店,称作thriftshop,但我没去过。另有Goodwill,运作不大一样,与慈善商店雇佣志愿者,再将收益捐出去不同,Goodwill雇佣难找工作的人,给他们技能和资源,帮他们立足。
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机构,最相近的概念恐怕是义卖,然而长期存在的,做出规模的义卖商店却没有听说过。
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慈善商店的死忠粉,一来我们穷,二来淘旧物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老友记里菲比喜欢跳蚤市场上的东西,因为有故事,逛慈善商店也是一样。就算什么都不买,进去逛逛也是好的,进了门,每一件商品都有一段历险记,每一个货架都在讲故事。辗转流落到店里的旧物,仿佛每一件都在等待新主人,开启新旅程。记得我的朋友E淘到过一件极漂亮的羊毛衫,5磅。看得出穿过,但是质量上乘,手感绝佳,且被前主人小心照料过,一点磨损也无。E试穿了,与她气质完美契合,简直像是定制。时装店里,若是全羊毛的材质,只要样子略微好看一点,大多不便宜。更何况,那件衣服的花样与设计,我在别处再也没见过。这样的缘分实在妙不可言。
说回消费观。
不知是谁说过,每一次消费都是给未来投票。我深以为然。
很不幸,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把票投给了血汗工厂,投给了环境污染,投给了贫富差距... ...而少数有道德的企业,多半规模小,定价高。我时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感谢慈善商店的存在,让我有机会为善良投票。
如果更多人愿意为环保、科学、消除贫困投上一票,也许,我是说也许,这个世界会好起来。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