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博客圈的那些“老朋友”
节后上班第一天,照常偷懒。搜索了一下“独立博客”关键字,这个词语在我读书的时候经常搜索,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会浏览一些独立博客,我也说过,相较于那些BSP博客,个人似乎对这种爱折腾的独立博客的形式更有偏爱。但时隔几年,发现这个本就小众的圈子更小众啦,那些昔日的“老朋友”几乎全部404啦。

有些博客说是老朋友,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多数博主连个联系方式都没有。看过你的博客,读过你的文章。在这个小众的圈子里,我就把你当朋友啦,万一再能从其他平台上看到你的ID,就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个方面最深刻的就是“甜欣屋”的博主甜菜欣欣。大概是在13年时候,我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玩独立博客,偶然间浏览到他的博客,知道博主竟然只是一个高中生,博客里除了放一些自己的文字,还会放一些自己制作的Flash小游戏,虽然游戏都非常简单,但是当时对我一个“乡下”的土孩子来讲,那已经是非常牛的作品啦,并且还知道那个“小孩子”还是在国外读书,真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感叹“现在的小孩子真的是越来越厉害啦”。之后虽然也有一些互访和交流,但也就止步于此。知道去年,今年春天,偶然在微博上发现了一个哥大毕业的“甜菜欣欣”,突然感觉很熟悉,然后看了一下信息,还当年的那个制作Flash的小孩儿,目前已经是哥大读书,在谷歌工作。给我一样虽然都是程序员,但看了看他的微博内容,哎,我是个赝品。

最近又去看了一下他的博客,换了新的主题,更加简洁漂亮,也更个性化啦。时不时的还在文章中插一些自己的美照,当初的“小孩子”已经出落成一个美美的大姑娘啦。
甜菜欣欣的博客至今还在,但多数我能想到的一些博客却早已无影无踪,例如张无计,赵强,棉裤,王语双等博客,这都是一些文章写得不错,并且在当时有稳定更新的博客,现在访问连个404都找不到啦。
这其中尤其以张无计博客的文章最有优秀,目前在网上还能搜索到的一片文章是《博客三国之全群雄逐鹿》。文中将百度喻为汉献帝,月光博客(那时候月光博客比现在的影响力要大很多)比为曹操,卢松松博客比作刘备,牟长青博客比作孙权。虽然我个人对卢松松或者牟长青的网络推广一类的文章并无任何兴趣,他们的博客定位我也不喜欢,但但就影响力而言,张无计的这个比喻还是非常贴切的。这只是我目前在百度上能搜索到的唯一一篇文章,其实当年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带有些许时政评论性质的文章。当然不过几年,看看眼下的社会环境,他的博客即使存在,也再无可能产出那样的文章,弄不死你人,至少弄死你的网站。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博客就是我的那个唯一的友情链接:旅行者博客,因为当时都是在一个城市读大学,刚添加的时候感觉颇为亲切,我还在后来考研的时候,向他咨询过很多问题,大约在16年的时候开始停止更新,去年的时候,网站就再也打不开啦,我这个人恋旧,所以那个友情链接一直不打算删除。
虽然我之后没再问过他,但是他那写满禅意的文字,一定在某个地方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
除了这些已经关闭的博客,还欣喜的发现了一些“幸存”的博客,例如土木坛子,勺子,逗妇鲁,坐卧行吟以及山野愚人居博客。然后仔细浏览下这个博客会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1、博客主题简洁,优美,内容突出且充满个性。
2、建站时间长(2013年及以前),且基本能保证稳定更新。
3、博客内容多为专业评论或者生活游记,文字或严谨,或朴实。
对于以上特点,我比较有感触的第一个是博客主题,那些一旦打开动图横飞,各种flash乱闪,甚至是直接播放各种杀马特音乐的,基本上内容都不用打开,不是资源分享就是各种网络段子杂货铺,所以我个人一般不会认为这是博客,非要归类,我更认为是属于独立的个人空间,这种站点一般生存不超过半年,顶多一年。
而那些有优质的内容产出,或者个性生活的博主多乐于选择一些个人定制或界面功能简洁的主题。如果偶然打开一个官方默认的主题,往往意味着哪里会存在更优质的内容,因为官方的主题,就是少了那些花哨的功能,更适合突出内容的重要性。可不少人却在主题的选择上就走了歪路。

还有一个就是博客内容,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博客能坚持到今天,首先自然是博主的坚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内容更新;再有的就是内容的更新不是想我一样,满篇都是流水账,阴阳文。他们的文章往往都是他们在深度思考或者积累了一段知识之后的思想总结,如果是评论类的文章,也必然是立论准确,观点鲜明。如果是游记类的文章,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文字,细细阅读,或热情洋溢,或低郁深沉。每一篇优秀的博文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阅读他们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个个优秀的朋友神交。
独立博客一直都是一个小众领域。之前还有人讨论说“为什么独立博客越来越小”,现在大家连“博客为什么越来越小众”都懒得讨论啦。可回过头来讲,独立博客什么时候大众过,他一直都是小众圈子里一个小众爱好,独立博客为了让那些有能力折腾技术,又真正有能力玩味生活的人以一个更有趣且个性的方式存在。
独立博客可能会死,但热爱生活的人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