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带着孩子去旅游
为什么要去旅行?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培养孩子也越来越舍得花钱。
送孩子学特长,给孩子穿名牌,特别是带孩子出门旅游,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计划之一。但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毫无意义赶场似的旅游,真的对孩子有意义吗?



在各种对旅游的大力吹捧下,“旅游=长见识”的说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原是一个好的理念,但却逐渐演变成为教育的另一种博弈。
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了家庭
经济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渴望,让儿童旅行变成热门,各种“去哪儿”火爆,各种驴啊、牛啊的层出不穷,从每个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学、夏令营,旅行费用,已经继择校费用、兴趣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钱杀手。
在“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

这一个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么被描述?
放假前后,在妈妈们接孩子放学的聚点,在办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饭的时候,在你跟邻居家长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们去哪啊”……
这一句话背后,体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长见识”,还是比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这阵风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泛滥,为弥补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夫,去欧美,现在还推出了最适合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变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感叹。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享乐与消费,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旅行,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行,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为享乐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把人生体验还给孩子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考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是有些人所谓旅行的意义,这其中更多是想当然的“我认为”和“我以为”。
一个孩子,也许乐意对着马路牙子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牙子还是外国的,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探索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
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你们曾经在各个景点照的照片,你觉得他还有兴趣再去一次吗?
很多时候,我们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的结果,不是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没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当你明白旅行与否可以不畏压力,不为炫耀……
当你明白享乐主义盛行之下的变味旅行……
当你不去给孩子安排不适合他的旅行,剥夺他的体验……
当你能首先重拾自己对旅行的热爱……
当你真正找到观察生活之源头……
你就知道怎么去做了……

当她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渴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不要为了旅行而旅行,痴迷于带着她长途劳顿……
当他长到足够大一点,允许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伙伴的假期,一起去经历这个世界。
当她在一篇《望天门山》,他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候……
当我在坚持户外活动,她开始感兴趣的时候……
这才是旅行的起点。

旅行的美好,不在于你去了多远的地方,而是旅行是最高质量的陪伴,它是父母和孩子间一段舒适别致的体验。
孩子们天然的喜欢不同环境带给他的好奇与欣喜,而你将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在不断地发现中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发展增强。

用“我的旅行日记”记下孩子的神奇发现,与孩子一起去记录旅途生活,留下珍贵的旅行记忆。
我的旅行日记,它可以是旅行手账,可以是旅行日记本,也可以是旅行电子相册,收藏、分享与孩子旅行的美好记忆。
了解更多请淘宝搜索“旅行日记店”或微信点击“微店: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67163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