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课:《杂阿含第二经》翻译练习
《杂阿含第二经》翻译练习
主讲:JK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练习:
老师:我们一句一句的来分析。由于我们学习过第九经,这个经文和第九经非常相似,你们凭自己的能力应该能够大致看懂了,所以我们不是讲,就当做个练习吧,练习一下你们阅读经典的能力,我们一句一句的看,然后找大家翻译。
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甲:我是这样听说的,那时候,佛在舍卫国的一个叫做祈树给孤独园的地方,祈树是王子。
老师:翻译的很标准。嗯,继续说。
甲:给孤独园是他供养给谁的园子,我有些忘记了。
老师:祇树和给孤独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太子,一个是长者,两个人一起供养了一个园子给佛陀的僧团,供他们居住,于是这个园子就用两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提示:正思维=正确的观察。
乙:那个时候,世尊告诉众多比丘,对于色法,应当正确的观察,观察到色法是无常的,要如实的观察到。
老师:嗯,翻译的还不错,大致上正确。
最后一句“观色无常如实知”,应该这样翻译更好:通过观察,对于色法是无常(刹那生灭)的真相,如实的了知。
“世尊告诉众多比丘”,这个可以,也可以翻译成“世尊告诉诸位(或各位)比丘”。
3 (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这句谁来?
甲:是因为什么呢?比丘们,对于色法正确的观察,观察到色法的无常生灭,如实了知色法无常,则会因而断除对色法的贪欲。
丙:结果会如何呢?比丘,对色蕴进行正确的观察,就能够如实了知色蕴无常这个真相,就能够断除对色蕴的贪爱。
丁:是因为什么呢?比丘们,对于色法正确的观察,观察到色法的无常生灭,如实了知色法无常,则会因此断除对色法的贪欲。
老师:嗯,丁每个小句子都翻译准了,等会在讨论,丙的也可以,但是有点小瑕疵。
丙:所以者何这儿。
甲:色法和色蕴?
老师:@丙 对,@甲 色法=色蕴。
我问问你们:这里的“所以者何”是针对什么而发问的?这个谁能回答?
丙:“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针对这里。
老师:对,很好,看来你们都看懂了,好,我来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
为什么要这样(通过观察,对色无常如实知)呢?比丘们,对于色法的无常真相能够正确观察、并通过观察对色法的无常真相如实了知的人,他可以断除对色法的贪爱……
4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这个谁来,或者谁想翻译就翻译吧,我们一个个点评。
乙:心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甲:断除贪爱的人,最后心得到解脱。
丁:对于色法的贪爱断除了的人,我说他的心解脱不受缠缚。
老师:心解脱:心中没有了贪爱,就达到了解脱的境界。
丁:心不知道怎么翻。
老师:心不用翻译,就是心法。
丁:后一句不好翻。
老师:嗯,甲把“最后”两个字去掉就好了,另外甲没讲是对哪个法断除的贪爱 所以,丁的这个比较好些。
我来翻译一下:
4(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对色法的贪爱断除的人,我们就说他是“内心达到解脱”的人。
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哈,经文是为了表达方便,五个蕴是分开说的,所以呢,这个心解脱,这里只是针对色蕴的解脱,后面各自针对受蕴、想蕴等等,那么真正的心解脱(阿罗汉),他是对某个蕴心解脱了,对某个蕴没有心解脱吗?
丙:五蕴都已解脱。
老师:对,很好,是对五个蕴都没有贪爱了,所以对五个蕴都解脱了。
提个问题:对五个蕴都达到“心解脱”了,就意味着没有什么了呢?
丙:无明。
甲:贪爱。
老师:呵呵,都不太准确,到底什么叫做“解脱”?
甲:没有轮回了。
老师:对,甲说对了,对于五蕴的解脱,是不是就是指没有来生新的五蕴的产生了?
甲:对。
老师:5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提示:受、想、行的观察过程被省略掉,只讲识了。大家可以翻译了。
甲:对于其他四蕴也是如此正确的思维,如实观察他们的无常。
乙:像这样,受想行识四个蕴也如实的观察它的生灭无常。
丙:同样的,对受想行识正确观察,如实观察到他们的无常真相。
甲:对他们的无常生灭如实观察。
丁:同样,对于受、想、行、识,都要正确观察,观察受、想、行、识的真相(无常生灭),如实了知。
戊:依此类推,对受、想、行、识,也应当正确地观察,通过观察,认识到它们刹那生灭的真相。
老师:大概解释的都可以,但是最后的“识”解释的不好。
我来解释一下: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同样的,对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应当正确的观察,(省略受想行三者,专门说识),通过观察,对识蕴的无常真相如实的了知。
6 (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大家解释吧。
戊:为什么呢?对识的正确观察并能观察到识的无常的人,就能断除对识的贪爱,断除了对识的贪爱的人,我说他已获得心解脱。
丁:为什么呢?对于识蕴正确观察,认识到识蕴无常的真相的人,则对识蕴断除了贪爱。对识蕴断除贪爱的人,我们说他是得到心解脱的人。
丙:为什么呢?对识蕴正确观察,观察到识蕴无常这个真相的人,就能断除对识蕴的贪爱;断除了对识蕴贪爱的人,就说他是心解脱的人。
丙和丁翻译的比较标准,我就不用翻译了,复制了。
(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为什么呢?对识蕴正确观察,观察到识蕴无常这个真相的人,就能断除对识蕴的贪爱;断除了对识蕴贪爱的人,就说他是心解脱的人。
7(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丁:这样得到心解脱的人,想要知道自己的解脱功德,就能获得解脱知见。
老师:可以,挺好。
甲:这样心得解脱的人,若要证得真实智,则能够证得。
老师:呵呵,也行,但是翻译的比较偷懒。嗯,丙呢?
丙:老师我在想这个自证。
老师:嗯,这里你们翻译不好很正常。其实我也翻译不好,等以后找到南传的对应语句才能翻译好。
“知道自己解脱”,就叫做“自证”,用“解脱知见”这种智慧去知道“解脱”这个事,就叫做“自证”。
丙:证,是知道。
老师:对。
己:这样心解脱的人,若要知道自己的解脱的功德,也能知道自己的功德。
老师:嗯,可以。好,我这里翻译一下吧:
7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像这样的证了四果的心解脱的人,他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解脱功德,他就能够知道。
那么,他知道什么呢?
8(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个地方,“所作已作”,我暂时也没有很确定的翻译,可以不翻译。
戊:他知道自己的此生的生命已经结束,(梵行已立,所作已作),知道永远都不会再进入轮回了,带括号的我解释不好。
老师:嗯,所作已作,就是指解脱、断烦恼的事业都已经圆满的完成了。
我来翻译:
8(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这一期的生命已经结束,圣道已经圆满的建立,烦恼已经无余的断尽,我自己知道,我永远不会再有来生了。“所作已作”就暂时这样翻译,以后有了更准确的再说。
9(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提示:无常已经观察完了,剩下只需要观察苦、空、无我就好了,同时,对空的观察不用翻译。
戊:像这样观察了无常之后,对苦、空、无我的观察,也都是一样的。
丙:这样正确的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也是如此的观察。
丁:这样,正确观察到五蕴真相苦,空,无我,都跟无常是类似的。
甲:这样对无常正确的观察后呢,对于苦和空也是同样的观察方法。
老师:翻译的都不错。
9 (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像这样对五蕴正观了无常之后,对苦、空、无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观察。
好了,最后一句:10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丁:那时,比丘们听了佛所说的法,都非常欢喜奉行。
甲:诸位比丘听到佛说的法后,欢喜的依教奉行!
丙:最后,所有的比丘听过佛陀的解说,都欢喜的奉行。
己:这时所有的比丘们听了佛陀的讲法后,欢喜奉行。
老师:最后的奉行呢,翻译成“接受并行持”也可以,翻译成“依教奉行”也可以,是不是“依教奉行”更好些?嗯,那就翻译成依教奉行吧。
那今天就到这里吧。